中新網甘肅新聞5月20日電 (記者 魏建軍)「岐黃大道、薪火相傳,拜師學藝、國醫傳統……仁德仁術,濟世活人。上以負國家培養之望,下以承病患性命之託,中以謝師父教導之恩。」88歲的名老中醫劉寶厚在甘肅定西市中醫院舉行的「拜師儀式」上如此告誡學生。他說,中醫藥不能傳統的一直一鍋大湯熬,中藥製劑一定要跟上,與時俱進才能更便捷快速地走出國門。
18日,定西市中醫院建院35周年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合作單位、國醫大師傳承室、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揭牌儀式舉行。全國名老中醫匯集於此,探討中醫藥發展困境,共謀傳承與創新之路。
定西是全國道地中藥材的重要主產區之一,盛產當歸、黃芪、黨參等各類名貴中藥材313種,素有「千年藥鄉」之稱。千百年來,定西道地優質中藥材名列《名醫別錄》《本草別說》等中華藥典,積澱了深厚博大的中醫藥文化。
近年來,定西市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提出打造「中國藥都」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中醫藥產業種植、加工、流通標準化。
定西市副市長楊曉鋒表示,以定西市中醫院建院35周年為契機,充分發揮定西打造「中國藥都」、李佃貴國醫大師傳承室、崔公讓、劉寶厚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的成立等有利機遇,落實「名醫、名科、名院」,在傳承國粹的同時,為民眾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定西市中醫院院長姜伯俊在致辭中表示,醫院圍繞「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醫院核心文化精髓,不斷植入中醫文化元素,形成了「厚德精醫、傳承創新」的院訓和「弘揚中醫、患者至上」的宗旨,創作了「春滿杏林、惠澤民生」的院歌和院徽,全院中醫文化氣息日益濃厚,處處洋溢著中醫人的自信和中醫藥傳承精神。
劉寶厚坦言,中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但中國中藥的銷售在國際上趕不上日本。日本搞得是「景方」,也就是張仲景的「藥方」,然而他們通過挖掘創新,變成便於攜帶,又吃起來很方便的中藥,所以在國際上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那麼,如何能夠把藥材充分發揮出來防病治病?劉寶厚表示,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成分,有些揮發性比較強,有些不容易煎煮,比如三七、西洋參這些藥材,煎出來就「糟蹋」了,應該「打粉」,進行超微粉碎,這樣吸收才更充分。
劉寶厚說,作為中醫藥大國,將來製劑不斷發展尤為重要,在傳承文明的同時要發展創新,積極趕上去,才能為國家創造財富,為世界人民作出貢獻。
「勤學古訓,博採眾方,學貫古今、融會新如,勤於實踐、提高療效,繼承先賢聖德,弘揚國醫大業。」劉寶厚寄語學生時說,「師承」就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之一,幾千年都是帶徒授教。作為老師,就該毫無保留地把一生所學傳給徒弟,弘揚中醫、傳承國粹,讓中醫中藥更好地惠及民生、服務群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