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王瑤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家,在她從事新聞攝影工作20多年的時間裡,拍攝了大量的優秀新聞作品,曾先後獲得世界新聞攝影金獎、中國新聞獎、範長江新聞獎等業界眾多重要獎項。作者因為工作關係曾經到訪過十多個國家,她將自己在這些國家拍攝的作品和感想結集出版了一本隨筆集——《瞬間的觸覺》。王瑤在書中記述拍攝過程中的感想,對照片的分析,以及她的攝影體會和觀點。我們將該書的前言部分進行摘錄,供廣大攝影人學習參考。
這本《瞬間的觸覺》,是我《家園》系列攝影集的隨筆匯結,共有十餘篇。主要是講述自己拍攝過程中的感想,對照片的分析,以及我的某些攝影體會和觀點。
書中還附有一些照片,以做案例闡釋。書名「瞬間的觸覺」,是指拍攝者對客觀物象的瞬間認知狀態,而對特定性物象瞬間觸覺的影像定格,我把它稱為「特定性瞬間」,對此後文中有專門論述。由於書中有關攝影的看法和觀點分散在各篇文章中,因此我想在前言裡相對集中地談幾個問題。什麼是攝影?攝影是攝影主體藉助某種拍攝媒介,以影像定格的方式對客觀存在的某種狀態的記錄。攝影術自1839 年公諸於世以來,已有170 多年的歷史了。有關的攝影史和攝影理論著作,林林總總。這些著述,列舉了一些案例和人物,論述了攝影演變發展的沿革,分析了一些現象,總結了某些規律,提出許多理論,有助於我們從宏觀上認識和理解攝影和它的發展。這裡,我想提出與攝影直接相關的三個問題作些論述:
1. 攝影記錄什麼;
2. 攝影記錄的樣式;
3. 攝影如何更好記錄。
這三個問題既相對獨立,又互為關聯。如果說還有第四個問題的話,那就是影像的展示與傳播。這也很重要。
第一個問題既涉及所拍攝的客觀物象狀態,也關係到攝影主體的主觀選擇。就客觀物象而言,有社會現象、人物、事件,也有自然景物,以及宏觀和微觀世界等等,這些決定攝影的分類;從主觀選擇來說,取決於拍攝者關注什麼內容,聚焦哪些對象。面對一定的客觀外在,也包括某種非客觀的外在,記錄什麼,不記錄什麼,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反映。記錄什麼是一個主客觀統一的過程。
第二個問題,從客觀上來看,整個攝影史,都在反映它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科學技術方面,從攝影術公布之後,溼板、幹板、小型照相機、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以及隨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其他新媒介……科技的發展影響到攝影怎麼樣去記錄物象。當然,也還有攝影藝術問題,其中不僅有觀點的差異和論爭,在實踐中,也反映為某些現象風格流派的興起和衰落。龍憙祖在《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代序」中說:「攝影是科學,同時也是藝術。」內奧米• 羅森布拉姆在《世界攝影史》中也說:「攝影,不僅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和藝術理念的結晶。」
第三個問題與第一、第二個問題密切相關,甚至是密不可分,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其中既包含對規律的把握、手法的運用,體現為主題和內容的選擇,風格的差異;也涉及技術的開發和工具的運用,同時擴展到影像的構成、編輯處理和呈現效果等。
從攝影實踐本身來說,處在一定階段、條件和環境中的攝影人,要解決好第三個問題,關鍵有二:一是如何運用好記錄工具、解決好記錄的方式;二是成為一個怎樣的攝影人,以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審美意識來呈現這個現實的世界。前一個問題顯而易見、眾所周知,後一個問題涉及攝影人的綜合素養、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審美情懷,而這點常常容易被忽略。正如我在書中所引用的,阮義忠先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隨著數位相機的普遍運用,攝影藝術裡珍貴的人文精神開始稀落。我認為,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這是攝影不能丟棄的靈魂。我們要用雙手去呵護它,用這個靈魂之光照射我們的創作之路。
以色列
在《家園》的創作中,我用照片講故事,我著意從文化的視角來觀照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中普通人的生存環境、文化呈現和價值追求,反映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真善美愛和人性的光輝。
當今信息化、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催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和氣象,昭示著未來;同時,一些傳統正在消亡,一些珍貴的人文現象正在被侵蝕,還有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等,都需要攝影人進一步去關注。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外同仁意識到這些問題中的深層危機,並通過影像記錄了這些現象,表達了關切和憂慮。這些影像體現出強烈的價值準則和趨向——人文精神、悲憫情懷。
下面,我想著重談談《家園》系列攝影集中遵循的創作理念和所運用的攝影手法,談談關於「瞬間的觸覺」和「特定性瞬間」的問題。
攝影是瞬間的記錄。正因為如此,柯特茲提出「精確的瞬間」,卡蒂埃• 布列松提出「決定性瞬間」,伊文• 璠提出「珍藏的瞬間」。其實,遠在1934 年,中國攝影人沈新三就提出過類似的瞬間說,只不過沒有卡蒂埃—布列松等系統。他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之語:「攝影貴在當機立斷,不容遲疑而失去至美至妙之一剎那。蓋當認清目的之後即應靜待快門一撥機會之至。人有喜怒哀樂之表情,或緊張安閒之姿態;鳥則飛鳴迴旋之一瞥;獸則咆哮跳躍之一瞬;舟方揚帆,車正疾駛;凡此種種,皆是一剎那之景象。此一剎那,時不我待,豈容猶豫?故攝者於此至佳至妙之情狀發現之一剎那,必須運用其至敏捷之腦筋,斷定為不可錯之機會,乃迅下命令,指揮手腕之一撥,而佳構以成。」我在集中說,我達不到前輩們那樣的高度,我只是努力去記錄那些特定的影像——特定環境、特定時間中具有特定意義的物象,我把這個稱為「特定性瞬間」。比如《家園•伊朗》中的「雪野上前行的女人」、《家園•俄羅斯》中的「克裡姆林宮上空的蜘蛛俠風箏」等。要記錄下這種「特定性瞬間」,並非易事。這需要物象出現的機遇,需要你具有敏銳的瞬間觸覺,在這個特定時間感受到它,用鏡頭鎖住它,你的內心狀態及主觀認知與影像所呈現的意象高度契合;並且,你能用適合記錄這種「特定性瞬間」影像的方法——獨特的光線、結構和影調等,把你瞬間的觸覺表達出來,把你期待的效果呈現出來,這個剎那,你的主觀認知、感受、想像力與物象的意象狀態完全融為一體,於是,「特定性瞬間」就這樣產生了!
拍攝最重要的是內容,如果僅從攝影的藝術手法來說,我所追求的「特定性瞬間」影像,大體上包含四方面特點:一是故事性畫面;二是意象性內涵;三是紀實性風格;四是詩意化語彙。當然攝影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只要能與內容有機地契合、恰到好處地呈現,都會具有獨特的價值。這同時也構成了攝影人的不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