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經典浸潤百姓心靈

2020-12-16 中國文明網

    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瑰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包頭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形式多樣的實踐中,通過群眾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與,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源:包頭晚報

    舞劇《二十四孝》從傳統文化呼喚"孝"與"感恩"

  舞劇《二十四孝》著重從傳統文化入手,通過傳統文化來教育當下的人們應當遵從老祖宗留下的優良傳統,重塑當下人們對忠孝觀念意識的認知和理解,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舞劇,也是獻給年輕一代的感恩節精神文化大餐。

  呼喚「孝」與「感恩」

  「孝」在當今社會似乎已是一個「過氣」的詞。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生活節奏加速,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是「聚少離多」,孤寡老人更是得不到子女和親人的呵護與關愛。《二十四孝》正是想通過舞劇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來喚醒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和愛情,利用古代文化與現代理念的碰撞來詮釋完全不同的「新二十四孝」,啟發和引導人們感恩孝老的傳統美德。

  舞劇《二十四孝》分為《成長》、《浮躁》、《叛逆》、《歸來》四幕以及尾聲,通過表現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一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蛻變的年輕人,從成長到叛逆到浮躁到出走到歸來的一個成長過程。當他歸來的一瞬間,眼前的一幕讓他感悟到古人的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生哲理,因當初那些抱怨憎恨不理解等等一系列偏激思維鑄就的決定,釀成了終生的遺憾和內疚,最終讓自己帶著負罪感進入了沉默反思,從而傳遞生活只有在磨礪中才能成長,教導人們做一個有孝心、愛心、善良、充滿正能量的人。

  據舞劇《二十四孝》藝術總監、總導演及編舞劉飛介紹:「現如今所有舞劇都不太景氣,我在包頭做舞劇是非常冒險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所以想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有一個初心,當年自己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因為大學即將畢業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所以沒能及時趕回去。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母親去世了,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就是抱著這樣的初心,我才來拍這部舞劇的。」

  用心用情的一部劇

  記者了解到,舞劇《二十四孝》的主要演員都為業餘舞蹈演員,他們中有許多還是高中在校的藝考生,也有一些是從事舞蹈藝術但卻有自己工作的人員。就是在這樣一個非正式團體的努力下,《二十四孝》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力求呈現最完美的狀態給觀眾。由於缺乏有力的支持,舞劇《二十四孝》從服裝、道具、音樂、場地等都是劉飛自掏腰包,但他卻集結了這樣一批因為熱愛藝術而決心要為包頭觀眾呈現一部好劇的人們。

  為該劇作曲的本土知名作曲家張明懷在談到舞劇《二十四孝》時表示:「在包頭市不要說業餘團體,就算是專業團體來搞這麼一臺舞劇也十分不易,劉飛靠自發的力量來搞這麼一部劇,實屬不易。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再來呼喚『孝』,呼喚良心和愛心,這個主題非常好。」

  記者了解到,舞劇《二十四孝》的演員們在排練的過程中幾乎每次排練到最後都會抱頭痛哭,尤其是劇中的最後一幕非常感人。由於該劇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3歲,所以年輕的演員們紛紛表示在排練的過程中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劇中父親的扮演者劉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這一個半小時的舞劇,我在其中也感受到了『感恩父母,不忘初心』。父母一直在為我們默默地付出,而當他們老去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年輕人又在做什麼呢?」所以劉江說:「希望通過我們的表演能夠喚醒年輕人懂得感恩父母,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

  另據了解,舞劇《二十四孝》的藝術總監、總導演及編舞劉飛是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的研究生,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他的導師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閉幕式執行總導演陳維亞。此番他來執導《二十四孝》,也希望能夠帶給包頭觀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友情加盟演出的本土知名舞蹈藝術家厚瑞傑表示:「建議初為父母、成長期的孩子和初高中學生都去看一看,這個劇的題材非常好,呼籲年輕人一定要看看!」

認真吟誦的小學生。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

  舉辦中小學"中華經典誦讀"比賽 傳承傳統文化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一首詩朗誦《少年中國說》展現了當代少年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培養孩子良好的精神風貌,包頭市九原區舉辦全區中小學生詩歌誦讀選拔賽。

  現場觀眾在同學們精彩的演繹中感受著詩歌的魅力。參賽篇目涵蓋詩詞、中華美文、經典篇章,以誦讀為主,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共有18所學校、19個作品參與比賽。

  《山水中國》、《黃河頌》、《江南夢》、《荷韻》、《多彩四季》、《花開四季與經典同行》等詩詞的吟誦,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與情感演繹出對祖國河山的讚美;《踏雪尋梅》、《少年中國說》、《正氣歌》、《梅蘭竹菊》展示出了當代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誦經典美文,爭做美德少年》、《誦讀經典潤澤生命》的展示傳達社會正能量,引導學生見賢思齊。集體誦讀《穿越中國古代詩歌的畫廊》、《滿江紅》展示出意氣風發的壯士豪情;《媽媽教我學唐詩》、《我是誦讀小娃娃》,憨態可掬的表演讓大家感受到孩子對經典的傳承。活動最後,組委會對獲得一、二、三等獎,優秀組織獎,優秀節目獎的學校進行了表彰。

學習傳統文化。圖片來源:海外網

  國學研究會傳播孝道文化 提高文明素養

  包頭市國學研究會成立於2014年9月17日,研究會秉承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和諧大同,讓社會各界人士更好的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包頭市各民族的文明素質和修養。

  包頭市國學研究會,從2010年初開始,呂惠玲老師帶領近千人,先後在北京,吉林,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學習了女德,家庭倫理與健康講習班;2013年8月19日,一位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套底店,國學會開始組織各界人士,每周六和大家學習分享《弟子規》,《孝經》等內容。為了擴大宣傳教育面,2014年6月11日舉辦了包頭市首屆《孝立人生涵養女德學習班》。2015年6月21日,在數位義工幫助下,國學研究會購買了相關物資和設備,臨時租了東河學習基地,舉辦了《家庭倫理道德與健康研習班》,有49名學員免費參加學習,拯救了12個家庭脫離家庭苦海,15個家庭較以往更加和諧,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認可。呂惠玲會長運用所學,挽救了許多家庭,使其和諧相處,並因此讓更多的人擁有了健康的心靈和減輕或去掉病痛的身體。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老祖宗的優秀傳統文化,呂會長甘願把自己的房屋抵押,拿上所有的積蓄毅然決然的投入到這樣偉大的事業當中,並立志,弘揚傳統文化,能救一個救一個。全身心獻給老祖宗的傳統文化。

  今後包頭市國學研究會還將舉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弟子規研討會》,給各旗縣區送傳統文化的書籍和光碟,籌辦女德乃齊家之要,女性修養與禮儀,《孝立人生、涵養女德》,《男學》,《親子夏令營和冬令營》,等相關活動。在市內舉辦《國學大講堂》,國學教育講師,《五行性理學》,將為全市幼兒園培訓國學師資及提供教案,為家長提供《教育孩子家長坊》課件,舉辦《書法》,《青少年讀經班》,《茶道、茶藝》,《旗袍文化》,《剪紙、裁剪、繡工》等培訓班,以及關愛老人,關愛青少年,扶貧助貧,關愛特困家庭等活動。力爭在五年內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內容將包頭市國學研究會推向自治區,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的平臺,使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在包頭市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包頭市研究會以《弟子規》,《道德經》,《了凡四訓》等優秀的文化傳承老祖宗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引導大眾而理性的國學教育基地。(包頭文明網綜合)

相關焦點

  • 廣東博羅經典誦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浸潤未成年人心靈
    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博羅各學校紛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經典誦讀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讓傳統文化浸潤心靈日前,泰美中學舉行誦讀經典朗讀比賽」,讓傳統文化浸潤心靈。
  • 四點半學堂|經典浸潤心靈,誦讀傳承文化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精神,學習古人先賢優秀的品質,讓中華美德深入骨髓,民族精神薪火相傳。活動合影誦讀經典,傳承文化。2020年12月5日,令牌集團旗下花樣年華物業舉辦了一場國學誦讀活動。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儒學經典三百句》編輯出版紀實
    濟寧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創造性地轉化、創新性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並以此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雄壯矩陣。不僅為本書增添了藝術感染力,也為這些源遠流長的經典名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當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亦可謂創新之舉。專家認為,如此設計,文、藝相映,使讀者誦典觀書,優遊其中,必當獲得更立體地感悟與享受。
  • 董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涵養心靈
    「飛花令」讓人在趣味中體驗中華詩詞的奇與妙,以「沙畫」猜詩更讓人在唯美中品賞文化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完美融合,這種時尚「包裝」無疑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從其播出效果和社會反響來看,它以古詩詞為突破口,的確為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條通往時尚的經典之路。  優秀傳統文化雖有「傳統」二字,但它絕不是「現代」的對立物,而是應當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融為一體。
  • 包頭推進國學經典誦讀 讓學生重拾經典增強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  包頭市高度重視在未成年人中傳承經典文化,廣泛開展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活動,以讀養德、以文育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秉承「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的思想理念,把日常誦讀與集中比賽相結合,誦讀與表演相結合,通過開設經典誦讀課、國學操、情景劇、專題片、課前一吟、晨讀午誦暮吟、學校道德講堂的方式,豐富活動載體,形式多樣的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推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廣泛深入開展
  • 儒學經典書香悠遠 傳統文化滋養心靈——《儒學經典三百句》編輯...
    這之後,海內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將關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孔孟故裡、儒學的古老發源地——濟寧。濟寧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創造性地轉化、創新性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並以此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雄壯矩陣。
  • 齊魯醫藥學院讓文化浸潤師生心靈深處
    神農遍嘗百草、張仲景救死扶傷、扁鵲謙虛謹慎、孫思邈著書立說及「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名醫、名典,不時出現在中醫專業的課堂,一方面倡導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築牢學生「信國醫、愛國醫、用國醫」的專業自信,引導他們將「學國醫、精國醫、行國醫」作為職業追求。
  • 雅言傳承文明 經典浸潤人生
    為弘揚傳統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師生們學習踐行國學經典的熱情,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2月9日,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經典誦讀比賽活動。此次經典誦讀比賽為期一周,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誦讀內容豐富,包括古詩、《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國學經典。參賽隊員們身著古裝,用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吟誦方式,配合著歌舞、器樂、書法等演繹國學經典,再現詩詞描繪的人與事,還原了千年文字背後的或悲或喜,帶領觀眾領略了國學經典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 「致敬經典 傳承國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網易娛樂6月28日報導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和滿足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集中表達。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
  • 雅言傳承文化,經典浸潤人生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盧冠英)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語言文化,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南陽市內鄉縣赤眉鎮中心小學開展「雅言傳承文化,經典浸潤人生」經典故事演講比賽,於2020年12月3日上午進行了傳承中華文明經典故事演講比賽活動。
  • 全國政協委員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鼓與呼
    勇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活力無限。「當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熱度的確令人振奮。」從10年前與30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關於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建議》開始,全國政協委員聶震寧就為早日建成書香社會而奔走。在他看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閱讀開始,要鼓勵更多的人閱讀傳統文化優秀作品,讓大家不僅傳頌中華傳統優秀詩文,也學習認識更多的現代創新性優秀作品。
  • 《經典詠流傳》再造流行與經典 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升至全民...
    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敏銳感受時代風雲、體現時代變化的藝術形式。人人「拼」詩詞的盛況背後,說明它們成功點燃了大眾共通的生命體驗,也顯示了大眾對於優秀文化的迫切渴望。
  • 人民日報評《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像清流浸潤心靈
    本季冠軍武亦姝傳統詩詞穿越時代而仍有浸潤心靈、啟迪人心的力量,需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更好對接中國詩詞是我們獨有的文化瑰寶,是沉澱在每一位中華兒女血脈裡的文化基因,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成為一場現象級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潤心靈。中國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近現代經典詩詞……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篇章,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讓觀眾在觸摸中國詩歌的宏偉版圖之時,不自覺地喚起滲透於每個人心中的詩歌情懷,油然地生長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2.融入課堂,貫穿教育體系,讓優秀文化接續相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果實,不能只讓其躺在書齋裡、活在書本中,需要讓其走入社會、進入人心,通過融入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發揮其滋養心靈、哺育成長、以文化人的作用,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落地生根、接續相傳。
  • 海澱區舉行「樂享傳統經典 浸潤和諧家庭」主題活動
    原標題:海澱區舉行「樂享傳統經典 浸潤和諧家庭」主題活動 2019年1月26日下午,北京市社會服務中心聯合海澱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在海澱區文化館小劇場舉辦了「樂享傳統經典 浸潤和諧家庭」暨傳統文化家庭行項目展示活動,來自海澱區100個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
  • 「雅言傳承文明 經典浸潤人生」商丘市第一中學開展2020年經典誦讀...
    ,經典浸潤人生;誦讀彰顯魅力,積累陶冶性情。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是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正是通過文化經典,民族精神才得以傳播和不斷發展。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6月2日下午,商丘市第一中學舉辦了「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經典誦讀活動。
  • 中青報全媒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
    圓夢」的宗旨,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故事、書寫行業傳奇的勵志故事、講述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奮鬥故事以及傳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故事等,來自國內外的參賽作品多達1100餘部。今年,繼續打造網絡影視活動,並將賽制升級設置微電影、短視頻、網絡影視多個單元,力求在多種樣態中尋找精品,在移動網際網路等多媒體平臺上多做傳播,從而形成良性發展的生態圈。
  • 經典浸潤人生 雅言傳承文明 安陽市高新區一小舉行暑期經典誦讀...
    映象網訊(記者 賈利超)「蜀道難,難於上青天……」8月9日上午,安陽高新區第一小學尚雅樓五樓多功能廳內,一群正裝少年或慷慨激昂,或深沉舒緩,或氣勢磅礴,或盪氣迴腸……現場沉浸在濃濃的經典文化氛圍中。原來,這是該校正在舉行暑期實踐經典誦讀展示活動。
  • 湛江:以經典誦讀為抓手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進行了全面部署。
  •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增加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和課程,分層次、分內容,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化,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二是拓展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建設,使之成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在高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選擇;三是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學科專業和研究平臺建設,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傳播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