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瑰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包頭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形式多樣的實踐中,通過群眾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與,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源:包頭晚報
舞劇《二十四孝》從傳統文化呼喚"孝"與"感恩"
舞劇《二十四孝》著重從傳統文化入手,通過傳統文化來教育當下的人們應當遵從老祖宗留下的優良傳統,重塑當下人們對忠孝觀念意識的認知和理解,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舞劇,也是獻給年輕一代的感恩節精神文化大餐。
呼喚「孝」與「感恩」
「孝」在當今社會似乎已是一個「過氣」的詞。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生活節奏加速,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是「聚少離多」,孤寡老人更是得不到子女和親人的呵護與關愛。《二十四孝》正是想通過舞劇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來喚醒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和愛情,利用古代文化與現代理念的碰撞來詮釋完全不同的「新二十四孝」,啟發和引導人們感恩孝老的傳統美德。
舞劇《二十四孝》分為《成長》、《浮躁》、《叛逆》、《歸來》四幕以及尾聲,通過表現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一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蛻變的年輕人,從成長到叛逆到浮躁到出走到歸來的一個成長過程。當他歸來的一瞬間,眼前的一幕讓他感悟到古人的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生哲理,因當初那些抱怨憎恨不理解等等一系列偏激思維鑄就的決定,釀成了終生的遺憾和內疚,最終讓自己帶著負罪感進入了沉默反思,從而傳遞生活只有在磨礪中才能成長,教導人們做一個有孝心、愛心、善良、充滿正能量的人。
據舞劇《二十四孝》藝術總監、總導演及編舞劉飛介紹:「現如今所有舞劇都不太景氣,我在包頭做舞劇是非常冒險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所以想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有一個初心,當年自己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因為大學即將畢業有許多事情要處理所以沒能及時趕回去。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母親去世了,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就是抱著這樣的初心,我才來拍這部舞劇的。」
用心用情的一部劇
記者了解到,舞劇《二十四孝》的主要演員都為業餘舞蹈演員,他們中有許多還是高中在校的藝考生,也有一些是從事舞蹈藝術但卻有自己工作的人員。就是在這樣一個非正式團體的努力下,《二十四孝》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力求呈現最完美的狀態給觀眾。由於缺乏有力的支持,舞劇《二十四孝》從服裝、道具、音樂、場地等都是劉飛自掏腰包,但他卻集結了這樣一批因為熱愛藝術而決心要為包頭觀眾呈現一部好劇的人們。
為該劇作曲的本土知名作曲家張明懷在談到舞劇《二十四孝》時表示:「在包頭市不要說業餘團體,就算是專業團體來搞這麼一臺舞劇也十分不易,劉飛靠自發的力量來搞這麼一部劇,實屬不易。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再來呼喚『孝』,呼喚良心和愛心,這個主題非常好。」
記者了解到,舞劇《二十四孝》的演員們在排練的過程中幾乎每次排練到最後都會抱頭痛哭,尤其是劇中的最後一幕非常感人。由於該劇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3歲,所以年輕的演員們紛紛表示在排練的過程中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劇中父親的扮演者劉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這一個半小時的舞劇,我在其中也感受到了『感恩父母,不忘初心』。父母一直在為我們默默地付出,而當他們老去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年輕人又在做什麼呢?」所以劉江說:「希望通過我們的表演能夠喚醒年輕人懂得感恩父母,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去珍惜。」
另據了解,舞劇《二十四孝》的藝術總監、總導演及編舞劉飛是北京舞蹈學院畢業的研究生,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他的導師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閉幕式執行總導演陳維亞。此番他來執導《二十四孝》,也希望能夠帶給包頭觀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友情加盟演出的本土知名舞蹈藝術家厚瑞傑表示:「建議初為父母、成長期的孩子和初高中學生都去看一看,這個劇的題材非常好,呼籲年輕人一定要看看!」
認真吟誦的小學生。圖片來源:包頭文明網
舉辦中小學"中華經典誦讀"比賽 傳承傳統文化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一首詩朗誦《少年中國說》展現了當代少年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培養孩子良好的精神風貌,包頭市九原區舉辦全區中小學生詩歌誦讀選拔賽。
現場觀眾在同學們精彩的演繹中感受著詩歌的魅力。參賽篇目涵蓋詩詞、中華美文、經典篇章,以誦讀為主,表演形式不拘一格。共有18所學校、19個作品參與比賽。
《山水中國》、《黃河頌》、《江南夢》、《荷韻》、《多彩四季》、《花開四季與經典同行》等詩詞的吟誦,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與情感演繹出對祖國河山的讚美;《踏雪尋梅》、《少年中國說》、《正氣歌》、《梅蘭竹菊》展示出了當代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誦經典美文,爭做美德少年》、《誦讀經典潤澤生命》的展示傳達社會正能量,引導學生見賢思齊。集體誦讀《穿越中國古代詩歌的畫廊》、《滿江紅》展示出意氣風發的壯士豪情;《媽媽教我學唐詩》、《我是誦讀小娃娃》,憨態可掬的表演讓大家感受到孩子對經典的傳承。活動最後,組委會對獲得一、二、三等獎,優秀組織獎,優秀節目獎的學校進行了表彰。
學習傳統文化。圖片來源:海外網
國學研究會傳播孝道文化 提高文明素養
包頭市國學研究會成立於2014年9月17日,研究會秉承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和諧大同,讓社會各界人士更好的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包頭市各民族的文明素質和修養。
包頭市國學研究會,從2010年初開始,呂惠玲老師帶領近千人,先後在北京,吉林,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學習了女德,家庭倫理與健康講習班;2013年8月19日,一位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套底店,國學會開始組織各界人士,每周六和大家學習分享《弟子規》,《孝經》等內容。為了擴大宣傳教育面,2014年6月11日舉辦了包頭市首屆《孝立人生涵養女德學習班》。2015年6月21日,在數位義工幫助下,國學研究會購買了相關物資和設備,臨時租了東河學習基地,舉辦了《家庭倫理道德與健康研習班》,有49名學員免費參加學習,拯救了12個家庭脫離家庭苦海,15個家庭較以往更加和諧,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認可。呂惠玲會長運用所學,挽救了許多家庭,使其和諧相處,並因此讓更多的人擁有了健康的心靈和減輕或去掉病痛的身體。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老祖宗的優秀傳統文化,呂會長甘願把自己的房屋抵押,拿上所有的積蓄毅然決然的投入到這樣偉大的事業當中,並立志,弘揚傳統文化,能救一個救一個。全身心獻給老祖宗的傳統文化。
今後包頭市國學研究會還將舉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弟子規研討會》,給各旗縣區送傳統文化的書籍和光碟,籌辦女德乃齊家之要,女性修養與禮儀,《孝立人生、涵養女德》,《男學》,《親子夏令營和冬令營》,等相關活動。在市內舉辦《國學大講堂》,國學教育講師,《五行性理學》,將為全市幼兒園培訓國學師資及提供教案,為家長提供《教育孩子家長坊》課件,舉辦《書法》,《青少年讀經班》,《茶道、茶藝》,《旗袍文化》,《剪紙、裁剪、繡工》等培訓班,以及關愛老人,關愛青少年,扶貧助貧,關愛特困家庭等活動。力爭在五年內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內容將包頭市國學研究會推向自治區,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的平臺,使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在包頭市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包頭市研究會以《弟子規》,《道德經》,《了凡四訓》等優秀的文化傳承老祖宗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引導大眾而理性的國學教育基地。(包頭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