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官 專家:愛之深情之切

2021-01-06 人民網

原標題:專家解讀: 「愛之深、情之切」

  《舌尖3》劇照

  《舌尖3》中的定勝糕。

  《尋味順德》劇照

  《小海鮮》專注於海鮮美食文化。

  《味道雲南》海報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前晚收官,播出以來保持著不俗的收視率。珠玉在前加之觀眾口味日益刁鑽,續集想要出新爆款,還想收穫一致好評,需要創作者帶著對作品和觀眾的最大敬畏心。

  《舌尖3》收官獲好評

  陳曉卿發聲力挺

  前晚,《舌尖3》播出了完結篇。最後一集的主題是「合」,講述了兩種食材:辣椒從四川到貴州、從古到今的食用習慣變化過程;大白菜從黑龍江到山東到臺灣的變身;藉此,節目呈現了每一樣食材如何逐漸變成餐桌上的主角,表達了食物變遷背後的中國文化。

  這一集既有內涵,畫面也算好看。另外,節目還介紹了山西火鍋與梅州客家盆菜,從中詮釋了中國人期盼團圓的永恆主題。節目的文案得到好評,尤其是通過動畫敘述大白菜的前世今生,更是被贊「有趣,很萌」。

  實際上,這種相對較高水準的內容呈現也出現在了第二集「香」,第五集「食」以及第六集「酥」中。對此,《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發聲表示力挺。他感嘆,從專業製作的角度看,新的創作者在10個月的時間裡,能達到這樣的完成度和質量,已經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理解紀錄片創作者。

  很多網友認為,客觀地講,這一季節目水準頗高。在美食之外,它更多地表現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和精神,這些人文的內容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值得仔細品味。

  「舌尖」中的廣東美食

  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涉及了三種廣東美食,有梅州客家盆菜、廣式點心、煲湯,使得「食在廣東」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幹炒牛河、竹升面、腊味、煲仔飯、陳皮鴨、魚丸紫菜煲等都讓「廣東美食」名聲顯赫。觀眾可以溫故知新。

  專家訪談

  「饞人」與否不能一概而論

  看《舌尖3》有沒有被「饞」?《舌尖3》介紹的藥膳到底有沒有那麼神?近日,飲食界多位專家接受記者採訪,他們透露,在烹飪界,《舌尖》系列的影響很大,觀眾可能「愛之深、情之切」。

  《舌尖3》對美食行業有特殊意義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認為,所謂「饞人」與否,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何看待《舌尖3》所展示的美食文化?邊疆認為:「作為觀眾,我們究竟從《舌尖3》裡面看什麼?是看獵奇解饞,還是看背後的文化,背後所包含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展現的人物?如果我們從這其中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這個節目既會直接引起大家的『饞意』,也會間接引起大家的『饞意』。」

  著名文化歷史學者、考古學家王仁湘表示:「所謂眾口難調,一些觀眾抱有期許是可以理解的,節目增加文化內容也是對的。問題是怎樣在大眾期許和文化內涵之間找到契合點,這不是一季兩季節目就能完成的,這會是媒體人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一個長期的使命。」他認為:「在電視上看美食,首先看到它的形狀和顏色,味道只可以想像。美食有文化、科學和歷史屬性,這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通過電視品味飲食文化應當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邊疆透露,《舌尖3》對於美食行業有很特殊的意義,「事實上中國美食在國際推廣上具有非常大的潛力。《舌尖3》劇組走向中國城市鄉村的角角落落,走向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將這些地方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的追求、對自己的美食的喜悅傳遞給世界,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張雅欣認為,觀眾對於《舌尖3》的關注,給紀錄片從業者很多啟示,「如果說有這麼多的觀眾關注,不管是正面的意見也好,中立的也好,至少它引起了關注。這是《舌尖3》帶來的很大的驚喜。不能指望每部作品都能夠一出來就是滿堂彩,如果能夠形成話題效應,對紀錄片創作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藥食同源」養生理念源遠流長

  《舌尖3》第四集《養》播出後,與藥膳有關的食養內容引發不少熱議。在採訪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翟華強介紹,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藥食兩用的記載,距今已有2000餘年。「藥食同源」的觀念已融入國人血液中,藥膳現在在中國民間的流傳極為廣泛。

  片中主人公之一、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班的學生王澤平,根據古方為自己的母親調製藥膳。對此,翟華強表示,化療後藥膳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需要合理看待;使用過程中一定要辨證施治,要配合患者體質。

  翟華強還提出,食養可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他還為生活在快節奏都市的白領開出了一劑調節健康的食養小妙招:玫瑰花茶有利於緩解工作壓力。但他也提醒大家,藥膳要根據個人體質,在大夫合理指導下使用。他強調:「徐徐而圖,事緩則圓。」

  邊疆認為,「藥食同源」理念在很多菜譜、家常的養生、製藥的方式中都有體現。「藥膳的道理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去告訴更多的人,讓人們有一些藥膳養生的基礎知識。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下生活方式的一種指導。」 (莫斯其格)

  追片尋味:美食紀錄片地域化

  在「舌尖」系列所引爆的美食紀錄片領域,這幾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類型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向地域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不少記錄某一個地區的美食佳作,如《秘境廣西》《舌尖上的重慶》《新疆味道》《味道雲南》《一城一味》等,感興趣的各地觀眾可以追看,挑動味蕾。

  其中,《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最為廣東觀眾所熟悉,前者第三季剛剛落幕,後者的描述則更為細緻,節目中的順德老店、本地人和本土菜結合呈現。豬雜粥、尖椒炒豬紅、韭菜豬紅湯、桑拿魚、涼拌魚皮、姜撞奶等美食,廣東人看了都說地道,外地人看了都想去順德嘗嘗。

  美食紀錄片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以食物種類加以細分。《舌尖上的馬鈴薯》帶觀眾走進重慶、北京、蘭州等地,介紹土豆的N種吃法;《小海鮮》從海鮮的獲取、烹飪、享用等角度,通過講述浙江台州三門縣百姓的聚散悲歡,反映美食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感受;《水果傳》則專注介紹世界各地的水果以及食用方法。

  娛評

  《舌尖3》主動求變勇氣可嘉

  曾俊

  隨著原導演陳曉卿的離職,《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就必須啟用全新的主創團隊,總導演、美食顧問、攝影、後期等全部換了一批人,新一批人從對美食的認識、理解都和前任有所區別,這無疑給創作帶來很大難度。加上周期實在太緊張,創作背後的艱辛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必須公平地看待和評論這一季節目。因為任何爆款作品的續集,無論電影、劇集還是紀錄片,都面臨天然的挑戰:與前作一致,則容易審美疲勞,被批「不長進,沒升級」;顛覆式地創新,又可能得罪原來的觀眾。面對觀眾的高期待,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舌尖3》主動求變,勇氣可嘉;以美食為引子帶出文化課題,想法大膽。

  中華美食和文化一樣博大精深。中國人的餐飲中,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吃」字就能概括的,它包含了太多其他的東西:時令、民俗、禮儀、典故、情感、精神。只是,文化和美食的比例要怎樣平衡,才能獲取最大多數的觀眾,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這也在客觀上給節目的製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講文化、歷史和傳統時,任何知識點都要有證據和出處,就需要把專業功課做紮實,多多考究。講養生、藥食同源時,就要拿出科學的認真態度,實事求是。

  最後,不得不承認,和第一季開播時相比,觀眾的胃口在不斷提高,這給口碑評價帶來極大考驗。對於創作者而言,就沒有別的選擇,仍然要懷著對作品和觀眾的無限敬畏,才能鍛造出經過大多數人檢驗的好作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官 形成話題效應
    《味道雲南》海報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前晚收官,播出以來保持著不俗的收視率。  《舌尖3》收官獲好評  陳曉卿發聲力挺  前晚,《舌尖3》播出了完結篇。最後一集的主題是「合」,講述了兩種食材:辣椒從四川到貴州、從古到今的食用習慣變化過程;大白菜從黑龍江到山東到臺灣的變身;藉此,節目呈現了每一樣食材如何逐漸變成餐桌上的主角,表達了食物變遷背後的中國文化。  這一集既有內涵,畫面也算好看。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春節開播
    1月12日,CCTV-9紀錄頻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京舉行了開播發布會。寧夏自治區原副主席、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與葡萄酒聯合會主席郝林海、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寧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杜銀傑、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等多位重量級嘉賓蒞臨現場,共同開啟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啟動儀式,同時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中國飲食文化講究依時而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2018年春節暖心開播
    、亞太區總監託馬斯.朱力安、柏閣(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吳首銳等多位重量級嘉賓蒞臨現場,共同開啟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啟動儀式,並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2018年2月19日(農曆大年初四),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當日晚第一集《器》播出前後,「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攜分集導演駱永紅、四川名廚蘭明路父子(第一集片中人物)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分享節目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一共有多少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哪看
    在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氣氛之際,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19日晚間首播,為海內外觀眾送上了通過美食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文化大餐」。《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傾力打造的現象級文化節目品牌。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我為什麼失望了?
    今天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第二集,看完後,決定不再看下去了。我不想用簡單暴力的詞來評判吐槽,畢竟,編導組殫精竭慮、搜腸刮肚地費力拍出來的東西,首先得表示一定的尊重。  但是比起第二季,偏離得太多了。我認為新的編導們沒有去認真調查理解為什麼觀眾愛看《舌尖》。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月初四暖心開播
    《舌尖上的中國》共8集,每集50分鐘,8集的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備受網友關注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配音人選也揭曉,將繼續由李立宏配音。中央電視臺副臺長魏地春在致辭中表示,《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熱點文化現象,也讓整個中國紀錄片行業為之振奮。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今晚,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第一集《器》播出前後,「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攜分集導演駱永紅、四川名廚蘭明路父子(第一集片中人物)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分享節目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兩個小時的網絡直播,吸引了超過600萬網友上線參與。
  • 昨晚,這些仙居美食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昨晚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又有吃貨們關注的浙江美食亮相啦。這一次,來自仙居的艾葉豆腐、老酒燉雞子、採荷蓮子等多道美食閃亮登場,心急的吃貨們已經去仙居搶板凳了。吃貨們發現,時隔四年,在暖心回歸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預告片中,出現了仙居公盂景區的「身影」。
  • 傳統烹飪技藝和魯菜經典榮登《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已完美收官,這部飽含中國人濃鬱情感、生活智慧、人文傳統的紀錄片,再一次給海內外受眾帶來了文化的滋養和情感的共鳴。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烹飪技巧的魯菜經典再次登上首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篇大廚、全國技術能手、註冊中國烹飪大師、好廚網籤約大廚劉強大師以其精湛技藝所展現的魯菜又一次驚豔了廣大吃貨。器具鐵鍋與美食的無縫連接,有生命的器物創造者有生命的食物。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手繪菜譜之貴州羊肉粉
    你們想要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手繪菜譜來啦!還不快來試試!今日強推:貴州羊肉粉美食光看還不夠,一起廚房學兩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精心打造「舌尖3手繪菜譜系列」一日一薦,均摘自當日播出內容;一招一式,助您成為「舌尖系大廚」秘笈已公布,你能忍住不實踐一把嗎?快為家人們,燒一桌好菜吧!
  • 良人為食——《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創團隊訪談側記之五
    今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播出第五集「食」。「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偕片中主人公扣扣一家在央視新聞新媒體演播室進行了在線直播訪談,為大家講述美食背後的人生。民以食為天 深度呈現人和食物的關係食物是什麼?是果腹的商品,還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最深的鄉愁,還是對身心溫暖的治癒?
  • 你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有哪些期望?
    希望回歸美食的主題,不要像第二季那樣強行煽情了,現在回憶起上海紅燒肉那一家,依然感覺到噁心,為了所謂的學業,連親人去世都不去見,這是在黑中國客運不發達,回個老家都要十七八天嘛?主要還是想看看全國各地的美食,也來試試雲吃飯。而不是看舌尖上的感動中國,關鍵是這個感動中國的情節也拍的並不好。第二季其實也有幾集很不錯,但我對第二季的評價真是被老鼠屎害的了。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有幾集每集主題曝光 配音人員是誰
    這種烹飪方式,是當地老百姓數百年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體現。「器具」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全新開掘的方向。劉鴻彥介紹,以往的美食節目都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美食、人物或故事上面,但是對於參與創造美食、盛放美食、隱藏在美食背後的器具,卻關注較少。《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器具」獨立成篇,講述了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月初四開播 共8集
    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記者白瀛)8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於19日正月初四起每晚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紀錄頻道同步首播。本季將完善故事,強化人物,強化食物背後的文化,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遷徙與融合,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
  • 不變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大年初四開播
    不變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大年初四開播 2018-02-10 03:23:24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二十四小時》第三季圓滿收官
    收官之際「時空商隊」集體發文感慨,林志穎深情告白大家「你們是我的驕傲」,餘文樂回憶旅途:「一起去美麗的地方,一起領略各地風土人情,現在想想仿佛還是昨天的樣子。」《二十四小時》第三季自2018年2月2日首期開播以來,CSM35城最高收視率1.224%,最高市場份額6.40%;CSM52城最高收視率1.144%,最高市場份額6.20%,多次獲得同時段第一的好成績。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還會讓吃貨在深夜流口水嗎?
    我們流著口水,心心念念,等了四年,終於等來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開播。吃,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中華美食最能引起我們的共鳴。美食的背後代表的則是中國人質樸的品質。2012年的時候,《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橫空出世。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裡有你家鄉的美食嗎?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要來了!大年初四開始,CCTV-1和CCTV-9晚8點黃金檔我們不見不散!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已經對1月份放出的先導片做了詳細的分析,傳送門《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會播出哪些美食?——舌尖三預告片最強分析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上一篇文章中分析出的炸菊花(菊花酥)、天津煎餅果子、葵花籽酥、廣東盆菜等諸多美食都是正確的。
  • 沒有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月初四播出,你還看不看?
    深受大家喜歡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第三季將於春節期間2月19日正月初四晚8時,在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同步播出。從2015年就宣布進入製作,一直到2018年春節才將上演。可以說讓觀眾們等得「花兒都謝了」。一眨眼,《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都要6年了,還記得2012年5月初夏的時候,全家人圍著電視流口水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