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這讓新冠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能快速在人體細胞中增殖。研究指出,阻礙病毒與宿主這種互相作用的抑制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

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在觀察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序列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其中一個氨基端序列似乎模仿了人體細胞中與NRP-1互相作用的蛋白質序列。這促使我們提出一個簡單的設想: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與NRP-1結合是否有助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通過多種結構性和生物化學手段,我們最終確定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確與NRP-1進行了結合。」

提出上述觀點後,科學家進一步證實,這種結合可以提高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能力。科學家說:「通過使用單克隆抗體或阻斷這種結合的選擇性藥物,我們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能力。」

報導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獨立發現,NPR-1使新冠病毒進入和感染細胞變得更加容易。

報導指出,科學家發現,使用抗體精準地隔絕NPR-1可以阻斷感染。科學家說:「如果認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II(ACE2)是進入細胞的大門,那麼NPR-1可看作引導病毒前往大門的因子。在大部分細胞中,ACE2的表達水平相當低。」

德國慕尼黑大學科學家米卡埃爾·西蒙斯說,這樣一來,病毒要找到進入人體細胞的大門就不太容易了。NPR-1等其他因子可能成為病毒的「幫兇」。

由於新冠肺炎其中一個症狀是喪失嗅覺,且NPR-1主要存在於鼻腔細胞層中,因此科學家對死亡患者的組織樣本進行了檢測。西蒙斯說:「我們一直想研究具有NPR-1的細胞是否真的被新冠病毒感染了,結果發現的確如此。」

對老鼠進行的實驗表明,NPR-1讓與病毒體積相當的微粒通過鼻粘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化學手段的加工下,這些納米微粒能夠與NPR-1結合。當納米微粒被注射到動物的鼻腔中時,它們會在短時間內到達動物大腦的神經細胞和毛細血管,與未經加工的控制組微粒形成鮮明對比。

西蒙斯解釋說:「可以說,至少在實驗條件下,NPR-1會打通微粒前往大腦的通道,但我們並不能就此認為這個結論也適用於新冠病毒。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這條通道可能會被免疫系統阻斷。」

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要戰勝新冠病毒,就需要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療法『軍火庫』。」(編譯/廖思維)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的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新媒體專電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發表記者胡安·迪利翁的一篇文章,題為《新冠病毒感染我們的新路徑是什麼?》,內容摘要如下:兩個由歐洲神經生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一致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打開了人類的另一把鎖,可以在包括大腦在內的眾多身體組織內繁殖。
  • 西媒:美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的新弱點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14日報導,大多數針對新冠病毒研製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都把重點放在刺突蛋白上。因此,如果刺突蛋白被阻斷,例如被抗體阻斷,就可以防止病毒進入細胞。除此之外,新冠病毒還依賴於一系列複雜的蛋白質來形成其包膜,或者複製和組織其遺傳物質。因此要達到避免受到冠狀病毒侵襲的目的,研究人員還可以從更多切入口尋找合適的治療手段。
  • 日本研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變異新冠病毒致死率或更高
    新華社消息,截至當地時間8月8日20時,日本當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1565例,連續兩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1500例。  據日媒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6月以來在日本擴散的新冠病毒是變異後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研究稱,今年3月起日本疫情擴大,主要是由歐洲相關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導致,但在5月下旬已暫時平息。
  • 烈性大麻可能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加拿大研究小組有這樣的發現
    )的大麻類植物能夠有效阻止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據《紐約郵報》21日報導,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幾種含有高劑量大麻二酚的烈性大麻類植物,可能能夠有效幫助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肺炎。根據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結果,這些大麻二酚有助於阻斷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的蛋白質通道。研究人員之一的伊戈爾·科瓦爾丘克認為,大麻可以將新冠病毒的侵入率降低70%:「因此,人體有更多的機會來對抗它。
  •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是通過鼻腔進入人體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導 據德新社倫敦8月19日報導,科學家們說,對鼻組織的研究或許可以通過解釋新冠病毒感染者如何失去了嗅覺,幫助研發新冠肺炎的新療法。多國科學家在《歐洲呼吸學雜誌》上撰文稱,這項對23名手術患者鼻組織的研究似乎解釋了,為什麼新冠病毒可以導致感染者的嗅覺嚴重喪失,卻沒有其他症狀。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高水平的酶,它可能是新冠病毒進入感染者細胞的「切入點」。報導稱,科學家只在嗅覺上皮的襯裡細胞內發現了高濃度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II」(ACE-2)。
  • 美媒: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去年已在歐美傳播
    (Getty)美媒報導稱,自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首批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以來,該病毒的起源和全球傳播的真實時間表仍然是一個謎。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全球首例病例之前,該病毒已在歐美地區傳播數月有餘。據《商業內幕》22日消息,義大利於2020年2月21日在倫巴第記錄了第一例官方新冠病例。
  • 研究發現:小便器衝水會散播新冠病毒顆粒
    參考消息網8月19日報導美媒稱,研究人員說,在疫情期間應當強制在公共衛生間戴口罩,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衝馬桶——現在還有小便池——會向空氣中散播可吸入的冠狀病毒顆粒。據《今日美國報》網站8月18日報導,周一出版的美國《流體物理學》月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稱,能在人的尿液和糞便中發現冠狀病毒,而衝水小便器能產生一股驚人的上升顆粒流,它們比馬桶衝水產生的顆粒「飛得更快和更遠」。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小便器衝水的情形,他們估計,僅衝水5秒鐘,病毒顆粒就能到達離地面2英尺多的高度。
  • 日本研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美國新冠疫情出現多個新特徵……
    500萬例,只用了17天;美國新冠確診約佔全球總確診的25%。美國流行病學家認為,美國新冠疫情出現多個新特徵:死亡病例持續增加;病毒傳播範圍廣,多地新增病例數激增;年輕群體感染率上升。
  • 美媒:新冠病毒關鍵分子結構圖問世 為疫苗研發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 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
  • 日本新增1565例確診病例,研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日本新增1565例確診病例,研究發現變異新冠病毒 新華社東京8月8日消息,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統計,截至8日20時(北京時間8日19時),日本當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1565例,連續兩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或對胰腺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 埃菲社馬德裡9月2日發表了題為《一病例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對胰腺產生負面影響》的報導,根據《自然·新陳代謝》雜誌當地時間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所述的一名患者的情況,SARS-Cov-2病毒感染可能會對胰腺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胰腺是控制血糖水平的器官。
  • 科學家成功改造ACE2受體,發現人體器官受新冠病毒損害機制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成為了第1個在老鼠身上製造出新冠病毒基因的人,並以此展示了這種疾病是如何損害肺以外的其它器官的。利用這一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傷害心臟、腎臟、脾臟和其它器官的機制。小鼠是醫學上最常用的實驗動物,它們數量多、容易培育,還性格溫順,而且基因序列和人類也相似。
  • 最新發現!鼻子或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毒庫」
    研究團隊認為,鼻子裡面的兩種細胞或是新冠病毒的初次感染場所,而且這兩類細胞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實現高效人傳人的病毒存儲庫。①研究人員在分析了人類細胞圖譜聯盟等資料庫的健康人組織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之後,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進入細胞所需的受體蛋白ACE2和必需的蛋白酶TMPRSS2,在鼻子的杯狀細胞(分泌細胞)和纖毛細胞中同時高表達。
  • 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發現,戴眼鏡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低於普通人
    來自我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疫情期間湖北省一家醫院的276名患者的信息,發現只有約6%的人每天戴眼鏡超過8小時——而這遠遠低於湖北省先前研究估計全省31.5%的近視率。 相關專家表示,這項新研究具有挑戰性,或許提示了我們在公共區域加強眼部保護措施,可能會大大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 紐約新冠病毒來自哪裡?美媒:最新研究顯示主要來自歐洲而不是亞洲
    紐約新冠病毒來自哪裡?美媒:最新研究顯示主要來自歐洲而不是亞洲 原標題: 據《紐約時報》當地時間8日報導稱,最新的基因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早在2月中旬就開始在紐約地區傳播,也就是第一個確診病例出現之前的幾周,主要是來自歐洲的旅行者帶來了這種病毒
  • 《自然》:T細胞對新冠病毒的反應太謎了!科學家發現即使是未感染的人體內,也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人體內的T細胞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反應,實在是太讓人困惑了。今天,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專家Antonio Bertoletti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論文[1]。
  • 南非發現傳播性更強變異新冠病毒,愈後患者或再次感染
    上周五,南非宣布發現名為501Y.V2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變異病毒的年輕患者增多。目前南非科學家正在研究該病毒是否會改變新冠症狀以及是否會降低疫苗效力。據《衛報》12月23日報導,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當天宣布,當局檢測到兩名攜帶南非變異毒株的患者,這兩人都與來自南非的旅客有過接觸。
  • 西媒:病毒變異會否讓新冠疫苗失效?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2月15日發表了題為《病毒都出現了哪些變種?會不會對疫苗研發產生影響?》的報導稱,新冠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中。這句話聽起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所有病毒都依靠變異生存,病毒變異是一種常態。
  • 新冠病毒研究新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加速疫苗研發
    周強團隊 新冠病毒要想侵入人體細胞,必須藉助它表面的S蛋白抓住人體細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並與之結合,才能入侵到人體細胞。 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兩項最新成果,分別揭示了ACE2蛋白的全長結構,和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詳細過程。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