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處理器中,高通無疑佔領了最有利的市場,擁有多項通信技術專利,讓其成為行業的壟斷者,而旗下每發布一款新的驍龍處理器,都備受關注。前段時間,高通在香港舉辦的技術峰會上發布了新的驍龍處理器以及新的基帶。同時還向我們透露了X16基帶的商用情況和5G X50基帶的情況。
驍龍660採用14m八核心公版架構,CPU頻率2.2GHz,GPU為Adreno 512,支持2K屏、最新的UPS 2.1快閃記憶體、支持雙攝以及LPDDR4X雙通道內存,整合了Cat.10基帶。驍龍660的推出是為了填補中端手機市場這一空缺,在性能方面驍龍660不如驍龍835,但是14納米的製造工藝加上9C 4.0快充,也讓驍龍660在面對2017年手機處理器大戰時擁有很大的優勢。
驍龍835是高通首款使用10納米製造工藝的CPU,它採用(4+4) 八核心自主Kryo架構設計,四個大核心頻率2.45GHz ,四個小核心頻率1.9GHz ,比上一代處理器性能提升30%左右。GPU也從Adreno 530升級到
Adreno540,驍龍835的GPU在2017年相信很難遇到對手,依託強大的GPU,驍龍835支持4k最高普解析度。目前首款使用LPDR4X內存的魅藍已經上市,因此驍龍835也毫無爭議的會支持LPDDR4x,而且是更強大的四通道。驍龍835還整合了Cat.16基帶,快充也從QC 3.0升級到Qc 4.0,充電速度將比前一代更快。
從跑分測試來看,雖說高通驍龍835多核性能方面不如驍龍660,但單核、圖形處理器、總體跑分要出色的多。作為高通最新的驍龍600系列移動平臺,驍龍660採用了14nm製造工藝,有著較低的功耗。同時,全新Kryo 260 CPU和Adreno 512GPU的引入,讓其多核性能非常出色。
從手機CPU參數對比來看,高通驍龍660明顯在諸多方面不如高通驍龍835.驍龍835有著更先進的工藝、跟高的主頻、更強的GPU、更廣的網絡支持等等。而高通驍龍唯一優勢在功耗更低。
基本參數方面,高通驍龍835是一款八核處理器,10nm工藝製程,最新的Qualcomm Kryo 280 CPU和Adreno540圖形處理器(GPU)。而作為高通今年的熱門晶片,驍龍660採用14納米工藝,8核心,全新Kryo 260CPU,不再是ARM公版架構。高通驍龍600系列引入Kryo自主架構,無疑是為了加強驍龍600系列的性能表現,以及市場認可度。
就基本參數而言,相比高通驍龍660,高通驍龍835在工藝製程以及主頻大小、GPU方面存在明顯優勢。
以下是驍龍660和835在手機CPU天梯圖中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驍龍660代表機型:OPPOR11、驍龍835的代表機型一加5,那麼這兩個處理器到底哪個好呢?我們來看看這兩款機型的對比評測就知道了。
OPPO R11和一加五,外觀幾乎相同,但在價格和參數方面,是完全不同的。R11起售價2800左右,一加五起售價3000左右,但目前一加五的價格越漲越高。
先來看看外觀,兩款都和iPhone 7類似,R11和一加五也很接近。logo當然可以區分,第二就是天線,第三就是相機。手感很相似,一加五的握感會更好些。一加五有一個獨特的按鈕,是用於管理通知的專用按鈕,可以將電話靜音。前面版區別很小,得仔細看,有一個稍微長一點的聽筒。
你可能想知道,這兩款手機為什麼有相同的設計。因為OPPO和一加實際上是姐妹公司,雖然之前沒有看到兩家公司之前共享過設計,還有第三家公司叫VIVO,與OPPO共享設計。
兩款手機的參數很不同,R11是中檔規格,而右邊的一加五配置更好,是今年配置最好的手機之一。如果你只處理基本的東西,你可能不會注意到明顯的差異。一加確實更強大,應用程式打開速度更快,遊戲加載速度更快,界面滾動很順滑。並不是說在R11上的體驗很差,它也是運行良好。
真正喜歡一加五的一點,是它的軟體,很像原生Android,但有一些定製化。在屏幕上畫字母「O」,可以打開手電筒。打開閱讀模式時,可以獲得更加友好的灰度模式。R11也是相當用戶友好的,不像平常的Android風格,更像是iOS。比如向上滑動,可以訪問Wi-Fi和切換藍牙,還有相機應用程式。
電池和充電方面類似,R11是micro USB接口,而一加五是USB type-c接口。兩者實際上都使用相同的標準進行快充,只是把它叫做兩個不同的東西。OPPO的叫做Vooc,而一加稱它為dash閃充。充電器看起來一樣,但oneplus上的紅色線不一樣。兩部手機在充電30分鐘後可以達到60%。然而一加五有更大的電池,實際測試也持續了更長的時間。
紙面上R11和一加五的相機類似,但因為有不同的系統,兩款手機的圖像處理都不同。R11的照片更討好眼球,一加五更追求還原度。
總的來說,一加五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目前價格反而漲了,有點奇怪。考慮到R11的表現,也不會那麼不推薦,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大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