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現有百億美元市值公司創始人「破口大罵」為增程電動。
近日,在爆火的新能源汽車話題下,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的一段公開視頻突然佔據新能源汽車話題的「頭條」。
此事源於8月29日理想汽車在成都舉辦的用戶日。那日,當著眾多理想One車主的面,李想在臺上突然「開罵」,目標直指純電動車和燃油車,力挺增程電動技術。現場,李想指出,很多技術人員稱增程電動是個落後的技術,他對此多次發問:「為什麼不能是增程電動?」
隨後不久,李想又發朋友圈指責國內車企的研發人員在公開渠道上抹黑理想One和增程電動技術。
上市後又惹上話題
近一個月來,李想兩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且都引起了「轟動」。
第一次是在7月30日,理想汽車赴美上市的「雲敲鐘」儀式上。彼時,年僅39歲的李想站在C位,憑藉持有的理想汽車股份,身家達到143億元,成為了很多創業者豔羨的目標。
李想近期第二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就是8月29日舉辦的理想汽車用戶日。也正是在活動現場,李想情緒激動,炮轟批評增程電動是落後技術的人是「一群毫無用戶思維、完全不關心用戶的人」,並頻頻爆粗。
這短短一分多鐘的發言視頻很快被傳至網上,迅速引來了不少業內人士的熱烈討論。「李想的言辭比較激烈。」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增材製造中心主任張抗抗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這次發言不僅將理想汽車置於純電動、燃油車和「技術宅」的對立面,過激的言論更是引起大部分人的不適。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談到,李想此番言論是因為增程電動技術路線得不到業內和政策認可十分「憋屈」導致的。
業內的廣泛討論再度激起了李想的情緒。用戶日後不久,李想再一次在朋友圈發文稱,「那幾個國內三流汽車企業的研發人員,建議你們多聽聽用戶的需求,多幹點實事,多去體驗體驗產品。都是有正經工作的人,別收點小黑錢就沒完沒了的在知乎和微博上黑理想One和增程電動技術。」
力挺增程電動技術
記者注意到,致使李想情緒激動的「點」在於增程電動技術不受認可。理想汽車的現有增程電動的技術路線遭受過不少同行技術人員的「詆毀」,但李想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他對這項技術路線非常自信。
隨著新能源汽車關注度不斷提高,大家對於「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基本已經耳熟能詳,但對「增程電動」卻知之甚少。事實上,增程電動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已有百年歷史。張抗抗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增程式電動車又稱為串聯式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可以理解為在純電動車上增加了一個「燒油」的發電機(「充電寶」),來解決裡程焦慮問題。
目前,造車新勢力中,堅持增程電動技術路線的只有理想汽車一家,其他基本都以純電動技術路線為主。
張抗抗指出,李想選擇增程電動的路線其實很「妙」。理想汽車在打造出理想One之前,也曾嘗試過低速低續航的純電動小車項目——SEV項目,但最終「難產」,「當時李想面臨的情況是:如何用一半的錢、一半的時間,把失去的窗口追回來?」於是,李想選擇了在成本、產品設計、整車布置等方面難度相對更低的增程電動技術路線。
事實證明,李想確實藉此追回了曾經丟失的窗口期。在成立5年後,理想汽車成功繼蔚來汽車之後第二家上市的造車新勢力。截至美東時間8月31日收盤,理想汽車總市值達到13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29.55億元)。
老虎證券投行有關負責人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理想汽車之所以(申購)這麼火,一方面就是因為理想汽車本身專注於解決裡程焦慮的增程式技術,而且毛利率很快便轉正。
「同行對這種技術路線雖有異議,但大部分也都是在祝福他。」張抗抗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李想在上述言論中多次提到了「用戶體驗」「用戶思維」。一位理想One車主向記者表示,很多人選擇理想One是因為其比較均衡,這群人其實並不在乎是什麼技術路線,也不管最終是「燒油」還是「燒電」,只要滿足解決車牌、價格合適、減少裡程焦慮的要求,再加上大7座SUV,就足以讓其購買。
一條道走到黑?
一個月前理想汽車上市時,記者注意到,不少券商研報給理想汽車的建議都是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技術路線,但從李想的言論中可以看出,目前李想頗有「一條道走到黑」的態度。
「在行業趨勢上,專注於發展增程式技術的理想汽車並非未來發展的主流,隨著電池成本的下降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增程式汽車目前相對於純電車的續航和成本優勢或將不復存在,行業增長空間有限。」平安證券研報表示,長期來看,理想汽車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產品路線,擺脫對單一技術路線的依賴。
除行業趨勢外,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也不偏向李想。
此前,理想汽車的增程電動可以按照插電混動的補貼標準進行,雖然補貼金額較少,但聊勝於無。而今年新能源補貼新政出臺後,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高於30萬元的不給予補貼,也就是說,售價32.8萬元的理想One將完全不享受國家補貼。
「插混的生存空間是逐步變小的。」張抗抗向記者指出。原本在張抗抗看來,理想汽車下一代技術路線,高端產品可能會選擇以氫燃料電池賦能的增程式概念,這樣「增程式電動」也能成為最環保、最新能源、最高科技的代名詞,普通產品則是從插混逐步轉型純電動,因為這是大趨勢。
「從此視頻來看,理想要走的路應該和我想的不一樣。」張抗抗表示。
對於此後理想汽車會不會選擇純電動等其他技術路線,《國際金融報》記者詢問了理想汽車方面,其回復記者稱,「未來的事情不做預測。」但記者從理想汽車產品經理處了解到,理想汽車未來應該不會有純電動(汽車)。
記者 肖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