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曾實 攝
中新網貴陽3月21日電 題:睡眠監測:為睡眠「畫像」探索睡眠障礙背後的「秘密」
作者 曾實 趙萬江
「6年了,終於可以踏實地睡個好覺了!」貴州省貴陽市民丁祥說。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睡眠障礙率達27%。睡眠障礙,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目前,睡眠監測是國際上治療睡眠障礙的有效手段。丁祥就是通過睡眠監測實現了睡個好覺的「夢想」。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睡眠監測室 曾實 攝
退休前10年的晚夜班和飲酒,導致生活作息紊亂,睡眠質量每況愈下。經過近半個月的治療,丁詳從每晚只能睡眠一兩個小時,改善為能睡眠6至7個小時。
睡眠監測是通過對睡眠障礙患者睡眠過程中的監測,進而診斷出患者睡眠結構中的異常症狀的成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睡眠監測室 曾實 攝
「睡不著、睡不好、睡眠過多,都屬於睡眠疾病。睡眠障礙不是單純的睡眠問題,而是綜合的疾病症狀,在睡眠醫學中,目前已知的睡眠疾病就有90多種,患者一旦出現持續性的劇烈睡眠障礙,就需要及時幹預和綜合治療。」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馮霞說。
馮霞介紹,睡眠監測是讓患者在睡眠監測室裡睡上一晚,通過患者身體連接的多導睡眠監測系統,持續同步採集、記錄患者在睡眠中的腦電圖、心電圖、呼吸運動、脈氧飽和度、體位等30多項生理參數及睡眠情況,最終形成可判讀分析的信息數據,即多導睡眠圖。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多導睡眠監測系統 曾實 攝
「多導睡眠監測時間從20時開始,通常監測6至7個小時,所採集的睡眠生理參數,每間隔30秒,就會生成一幀圖片,醫生對約1000張的睡眠圖逐一判讀分析,並以此為依據,分析睡眠障礙患者的病因,為下一步的治療提供診斷依據。」馮霞說。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打鼾」,是在睡眠監測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
數據顯示,6成以上「90後」睡眠時間不足;6成以上青少年及兒童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在貴州省人民醫院所屬的睡眠呼吸疾病診療中心,前來預約睡眠監測、諮詢、就診的人員中有不少的是青少年。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醫務人員在對睡眠監測圖判圖 曾實 攝
「90後」的楊飛,自2017年出現夜間睡眠時打鼾、頻繁翻身,白天則嗜睡,並伴有頭暈、噁心等症狀出現,經睡眠測試後診斷,楊飛患有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而這一情況卻和她的體重有著密切的關係。
貴州省人民醫院呼吸所呼吸睡眠障礙研究室副主任萬自芬介紹,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的發生率與肥胖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體重超重越明顯,發生呼吸暫停的頻率越高。隨著肥胖人員低齡化的不斷增加,有睡眠障礙的患者也日趨年輕化。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醫務人員在對睡眠監測圖判圖 曾實 攝
中國睡眠研究會此前公布睡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這個數據仍在逐年攀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睡眠醫學中心主任王藝明介紹,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如果出現持續且不斷加重的睡眠障礙情況,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專業治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