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曹彥飛:新雷達晶片採用28納米工藝

2020-12-10 易車網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六毛

汽車「四化」轉型,也對供應鏈企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現階段,越來越多供應鏈企業開始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方向上發展。國際半導體企業、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也不例外。

日前,2020英飛凌汽車電子開發者大會(IADC)在南京召開。會議期間,車東西等媒體受邀與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曹彥飛進行深入對話,就英飛凌的業績表現、其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方面的業務部署,以及收購普拉斯後的發展規劃等問題進行了交流,重點信息包括:

1、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英飛凌TriCore MCU(微控制單元)的累計出貨量超過5億顆。2010年至今,MOSFET模組(一種功率元器件)的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130億。

2、當前,英飛凌是最大的車用77GHz雷達晶片供應商,全球市場份額佔比達到三分之二。其下一代77GHz雷達晶片將採用28納米工藝,此後還會推出點雲成像毫米波雷達技術。

3、收購賽普拉斯後,英飛凌的整體戰略方向依然是圍繞三個核心觀點展開:零排放必然會實現(涉及電動化)、駕駛員變為乘客(涉及智能化、網聯化)、車還是那輛車(涉及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舒適性要求)。換言之,雙方將盡力在產品、團隊等方面發揮協同效應。在公司最終戰略目標方面,則維持英飛凌既定的戰略目標不變。

以下為本次媒體採訪的詳細報導。

一、研發團隊不止9000人 TriCore MCU出貨量已超5億顆


溝通會開始,曹彥飛首先對英飛凌發展現狀做了簡單的介紹。

英飛凌共分為四大業務部門,分別涉及汽車電子、電源與傳感系統、安全互聯繫統和工業功率控制。

汽車電子事業部是最大的一個業務部門。2019財年(即2018年10月~2019年9月),汽車電子事業部所獲營收在英飛凌全球總營收中的佔比為44%。

就整體而言2019財年(即2018年10月~2019年9月),英飛凌的營收規模約為80億歐元(約為641億元人民幣)。曹彥飛表示,今年4月完成對賽普拉斯的收購後,預計英飛凌的營收會達到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01億元)左右。

市場佔有率方面,英飛凌現在在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上佔有率排在第一位。

公司規模方面,截至2019年11月,其全球員工共有4.74萬人,其中20%左右是研發人員。按這一比例計算,英飛凌在全球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了9000人。

汽車電子產品方面,賽普拉斯的加入對英飛凌原有的產品布局做了進一步的補強。

據介紹,英飛凌目前可提供的產品從傳感器、微控制器、功率元器件到半導體互聯器件。其產品組合的應用領域可以覆蓋到車身、儀表/信息娛樂系統、底盤/安全、動力總成,以及高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

而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0年第一季度,英飛凌TriCore MCU(微控制單元)的累計出貨量已超過5億顆。2010年至今,英飛凌MOSFET模組(一種功率元器件)的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130億。

英飛凌的汽車電子產品組合

二、新一代77GHz雷達晶片將採用28納米工藝


自動駕駛是汽車行業最熱的話題之一。英飛凌作為國際半導體廠商,對自動駕駛行業有著怎樣的判斷?其在ADAS和高級自動駕駛領域的部署、規劃又是怎樣的?

首先,關於行業發展趨勢,曹彥飛給出了幾點判斷。

第一,自動駕駛給汽車行業帶來了兩個核心的變化。推動私家車向共享出行轉型,推動人類駕駛向機器駕駛轉型。當前,L2級自動駕駛對於許多整車廠來說,已經成為標配。

第二,未來自動駕駛級別將不斷提高。L2+向L3級自動駕駛過渡時主要面臨兩方面挑戰:法律法規和車內系統複雜性的增加。為了解決後面這個問題,汽車需要擁有失效冗餘系統,而高可用性的失效冗餘系統依賴可靠的關鍵功能部件。

第三點,曹彥飛認為在未來乃至更長時間內,隨著自動駕駛程度提高,汽車所需要的傳感器數量也將不斷增多。同時,由於不同公司的方案有差異,例如不同公司對傳感器和算法的理解可能不同,未來或將有不同的傳感器組合方案存在。

第四點,傳感器需求增加進一步推動車內半導體含量持續增長。

隨著自動駕駛程度的提高,需要的傳感器數量將增多

英飛凌自己正在針對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展開布局。

據介紹,英飛凌現階段可針對L0-L5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在感知、釋義、決策和執行等方面,提供器件及解決方案的支持。

在傳感器方面,英飛凌目前的產品已覆蓋到雷達、雷射雷達和攝像頭領域。

曹彥飛頗為驕傲對英飛凌在77HGz雷達市場上的表現進行了介紹。「英飛凌是最大的車用77GHz雷達晶片供應商。市場上約有三分之二的77GHz雷達晶片都是來自英飛凌。」介紹完後,他又特地重複了兩遍「三分之二」這個數字。

雷射雷達方面,英飛凌的MEMS Mirror LiDAR滿足車規級標準要求,且擁有體積小、功耗和成本更低的優點。但關於這款產品的商業落地計劃,英飛凌暫時沒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聚焦到高等級自動駕駛,英飛凌目前推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涉及傳感器、MCU、信息存儲和不同的傳感器組合。

下一階段,新一代77GHz雷達晶片將採用28納米工藝,同時還會有能實現點雲成像的毫米波雷達技術推出。至於MCU,英飛凌承認在應對L3級以上自動駕駛時,以其目前MCU的資源,在算力和算法上還不是特別強大。但英飛凌也強調在車規經驗積累和安全功能的經驗積累上,公司已經擁有了比較大的優勢。

三、35款使用英飛凌產品的電動汽車量產在即


新能源汽車被英飛凌視為自動駕駛之外的又一個增長驅動力來源。這家全球最大的車用功率半導體廠商正就新能源汽車領域展開積極的布局。

從產品上看,當前,英飛凌的功率半導體元器件可應用在主逆變器、車載充電機、PTC加熱器、壓縮機、水泵、油泵等不同的零部件上,基本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應用領域。

從落地成果看,在2019年全球最暢銷的純電動汽車和插混汽車中,有15款在電動動力傳統系統中使用了英飛凌的功率器件。2020年至2021年,將會有35款採用英飛凌產品的全新純電動汽車、插混汽車開始量產。

電動汽車關鍵半導體功率器件

此外,就技術而言,當前以碳化矽、氮化鎵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方興未艾。站在英飛凌的角度,它是如何看待這一趨勢的呢?其在相關功率半導體方面又會有怎樣的部署?

對此,曹彥飛表示,英飛凌在碳化矽方面其實已經有25年的發展經驗。針對車載充電機、主逆變器等已經陸續有產品推出,並且下一代的迭代已經在計劃當中。

同時,他強調,當碳化矽應用到主逆變器上時,英飛凌的技術可以實現在800伏的系統下,將續航裡程提升7%左右,這已經得到了主機廠的認可。在曹彥飛看來,裡程的提升也意味著整個系統相對成本的降低,換句話說這將為碳化矽的商用創造條件。

未來,英飛凌會將在碳化矽領域持續投入、研發。

至於碳化矽、氮化鎵等半導體材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前景有什麼差異,英飛凌的觀點是,在一段時間內矽仍將是功率半導體器件的主流材料。

但與此同時,產業對碳化矽的需求加大。英飛凌預計大概到2025年左右,汽車電子功率器件領域採用碳化矽技術的佔比將會超過20%。

但氮化鎵元器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未來幾年,其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滲透率將仍佔極少數。等到克服技術和商業上的挑戰後,48伏直流變換器有希望在中長期成為有潛力的應用領域。

四、收購賽普拉斯後,既定戰略方向不變


2019年,英飛凌宣布以9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20億元),併購美國半導體企業賽普拉斯。今年4月16日,該收購正式完成。

對於收購後,英飛凌和賽普拉斯的戰略方向,以及雙方整合工作的最新進展,曹彥飛也在溝通會上進行了介紹。

曹彥飛表示,收購賽普拉斯後,英飛凌已躋身於全球十大半導體生產製造企業,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供應商,在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中的份額為13.4%(其中約有2.2%來自賽普拉斯)。不論是產品陣容,還是市場拓展,賽普拉斯對於英飛凌都將起到「強化」作用。

談及收購後的戰略方向,曹彥飛表示,英飛凌汽車電子的戰略方向會始終圍繞公司的三個核心觀點展開。這三個觀點即零排放必定會實現、駕駛員轉變為乘客、車還是那輛車,分別對應了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自動駕駛)趨勢,以及用戶對汽車舒適性和豪華感的需求。

換句話說,賽普拉斯併入英飛凌後,將進一步推動英飛凌既定戰略目標的落地及實現。而英飛凌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發揮雙方在產品、供應鏈、合作夥伴等方面的協同優勢,並最終為客戶帶來1+1>2的效果。

目前,雙方的整合工作還在逐步推進當中。在組織層面,雙方的部分銷售、營銷等團隊,現在已經開始以一個整體的團隊面貌和客戶進行對接。

五、預計今年中國或有500萬臺車搭載L2級自動駕駛系統


2020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了全球汽車產業一個措手不及。作為產業鏈玩家之一,英飛凌對於市場當前和未來發展的感受和判斷是怎樣的?

對於這一點,曹彥飛表示,疫情對全球各個行業都造成了影響。但得益於有效的情管控措施,現在已經可以看到汽車市場上整個產業鏈的復甦。

對於復甦的程度,樂觀些的人會認為市場將呈現出V字形的反彈,嚴謹些的或許會認為還需要一段緩衝時間。但不管是那種情況,不能否認的是疫情對產業的衝擊正在緩解。大環境所致,英飛凌的汽車電子業務也在復甦。

簡言之,英飛凌對汽車整體市場抱持著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

關於中國市場,英飛凌的態度還要更加樂觀一些。在其看來,中國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大力推進,將產生明顯的協同效應。隨著自動駕駛等級的不斷提升,雷達和傳感器的融合會創造更多機會。而L2級自動駕駛也將會成為標準化的配置,英飛凌預計中國市場在2020年可能會有500萬臺汽車配備上L2級的自動駕駛系統。

基於此,英飛凌未來會繼續堅持把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用戶對汽車舒適性和豪華感的需求當作自己的發展驅動力。圍繞這三個核心內容,進行技術和產品布局。

結語:產業鏈重塑帶來競爭和機遇


「四化」浪潮已經席捲汽車行業上下遊的每一個玩家。而一個基本共識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會是汽車供應鏈的下一個發展方向。

現如今,一切都在重塑。傳統汽車價值鏈競爭的邊界變得日益模糊。以造車新勢力、科技公司、出行公司為代表的新玩家先後入局,原本是「局中人」的傳統整車廠、Tier1和Tier2正積極謀求對策。

最終格局將在競爭和卡位的過程中形成。對於英飛凌這樣的重量級二級供應商來說,通過橫向合併(收購賽普拉斯)補足實力,不失為新價值鏈競爭中搶佔先機的一個明智之舉。

相關焦點

  • 英飛凌科技任命曹彥飛擔任大中華區副總裁兼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
    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科技公司英飛凌科技宣布,任命曹彥飛擔任大中華區副總裁兼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目前,曹彥飛已在上海履新,全面負責英飛凌科技汽車電子事業部大中華區的戰略規劃和業務推廣,並直接匯報給英飛凌科技汽車電子事業部高級副總裁Anton Mueller和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總裁蘇華博士。
  • 德國英飛凌、日本松下能解決華為手機晶片問題嗎?
    德國半導體巨頭英飛凌公司近日表態其有意向華為供應晶片,而且是100%非美國技術,因為英飛凌核心部分的技術智慧財產權都是在德國和澳大利亞進行註冊的。更早的時候也傳出類似的消息,日本松下集團邀請華為合作,共同生產晶片。
  • 德國英飛凌、日本松下能解決華為手機晶片問題嗎?
    德國半導體巨頭英飛凌公司近日表態其有意向華為供應晶片,而且是100%非美國技術,因為英飛凌核心部分的技術智慧財產權都是在德國和澳大利亞進行註冊的。英飛凌曾經是造手機晶片的,不過那是2010年以前,功能機時代的事了。
  • 升級支付體驗:英飛凌推40納米智慧卡安全晶片
    芯科技消息(文/羅伊)英飛凌16日表示,於智慧卡創新領域推出全新40納米時代安全晶片解決方案SLC3x,結合安謀(ARM)為基礎的系列架構、英飛凌優異的非接觸式先進技術,以及創新物流概念,未來採用新方案的智慧卡製造商與支付解決方案供應商將可受惠。
  • 英飛凌毫米波雷達晶片,實現可穿戴血壓傳感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英飛凌(Infineon)近日宣布與Blumio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將基於英飛凌Xensiv毫米波雷達晶片組,聯合開發可穿戴式血壓傳感器。與Blumio的合作,展示了英飛凌通過其矽谷創新中心(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 SVIC)支持創新型初創企業所做的努力,該中心一直致力於開發尖端技術,使我們的生活更輕鬆、更安全、更環保。通過SVIC,英飛凌正推動區域初創企業的發展,將新技術不斷推向市場。
  • 潮科技 | 基於毫米波雷達晶片,英飛凌聯合Blumio開發可穿戴血壓...
    圖 | MEMS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編譯麥姆斯諮詢殷飛,原文題目《英飛凌毫米波雷達晶片,實現可穿戴血壓傳感》,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 微型電源:英飛凌首個專門針對汽車應用的倒裝晶片投產
    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現已向最小型汽車電子電源邁進。英飛凌作為首家晶片製造商,創立了專門的倒裝晶片封裝生產工藝,完全符合汽車市場的高質量要求。憑藉倒裝晶片技術,IC可顛倒安裝於封裝之中。得益於專用的汽車倒裝晶片技術,OPTIREG TLS715B0NAV50的尺寸比參考產品小了60%以上這款英飛凌全新推出的線性穩壓器(採用TSNP-7-8封裝,2.0 mm x 2.0 mm)比現有參考產品(採用TSON-10封裝,3.3 mm x 3.3 mm)的尺寸小了60%以上,而熱阻保持不變。
  • 英飛凌宣布擴大無錫工廠IGBT生產線
    圖片來源:英飛凌作為全球領先的IGBT供應商,英飛凌在IGBT領域一直在持續投入。據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汽車電子事業部負責人曹彥飛此前透露,現階段英飛凌在IGBT方面正主推的是一項叫做EDT2的技術,目前已在相關產品中應用。
  • 瓴盛發布首款晶片,採用三星11納米工藝聚焦AIoT大視覺市場
    文︱王樹一8月28日,瓴盛科技在成都舉行新品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其成立以來開發的首款晶片JA310。JA310採用三星11納米工藝,據瓴盛科技首席營銷官成飛介紹,相比市場上同類型採用28納米的產品,JA310功耗可以降低70%;集成專業安防級別ISP,支持兩路30幀每秒2K視頻,或單路30幀每秒4K視頻;採用異構設計,晶片內集成
  • 蘋果合作夥伴臺積電TSMC加速量產28納米晶片
    納米工藝的ARM處理器了。TSMC在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從28納米晶片獲得營收,目前28納米工藝晶片佔有公司總營收的額5%。在今年晚些時候,TSMC將加速28納米晶片的生產速度。 TSMC表示目前28納米工藝晶片的良品率很不錯,但是公司對加速生產仍然很小心,因為28納米晶片對於業界來說還比較新。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移動處理器購買者蘋果仍然在第三代iPad中使用45納米工藝的A5X處理器。蘋果認為45納米工藝的處理器穩定性更好一些。
  • 華力微電子與聯發科技合作開發28納米工藝技術
    北京和上海2014年12月15日電 /美通社/ -- 中國先進的晶圓代工企業之一 -- 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力微電子」 )與全球領先的 IC 設計廠商 --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發科技」)共同宣布,華力微電子將與聯發科技在28納米工藝技術和晶圓製造服務方面緊密合作,部分聯發科技移動通信處理器的代工將交由華力微電子完成
  • 英飛凌與Oculii合作,加速汽車成像雷達軟體技術解決方案
    77GHz的毫米波雷達晶片,是該領域技術和市場的領導者。此次和Oculii在雷達軟體解決方案方面的合作,以針對L1的ADAS制定經濟高效的單晶片解決方案,一直延伸到L4的自動駕駛的多晶片高性能解決方案。
  • 如果華為能生產28納米晶片,和代工5納米的性能有多大差距?
    不得不說一個很尷尬的事實,即使是28nm技術華為現在也不具備,至於28納米跟5納米的性能差距有多大,那只能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納米=才淡出視線。而5nm最早也是今年下半年,大面積使用多半在明年,就以2020年為時間點來說,28納米技術和5納米技術相差了整整9年,按照手機一年一次大更新的節奏來說,這相當於從安卓1.0時代來到現在的安卓10.0。換句話說,28納米工藝就是智慧型手機初期水平,比現在的百元機都還差。可能很多人不以為然,畢竟製程工藝不夠,那就架構來湊。
  • 華為自研晶片取得進展,神秘晶片即將亮相,依然採用7納米工藝
    導讀:華為自研晶片取得進展,神秘晶片即將亮相,依然採用7納米工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科技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華為自研晶片取得進展,神秘晶片即將亮相,依然採用7納米工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TI、Acconeer、英飛凌加速布局60GHz毫米波雷達消費品市場
    由於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制定的頻譜法規和標準禁止新產品使用24 GHz超寬帶(UWB)。現有已使用24 GHz超寬帶(UWB)的產品必須在2022年之前逐步淘汰,一旦限制帶寬為250Mhz,24Ghz釐米波雷達的精度受限,運用領域將會大打折扣。
  • 英飛凌CEO專訪:什麼造就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零失效」?
    此前,英特爾發布的針對自動駕駛的Intel GO車載開發平臺(Intel GO In-Vehicle Development Platforms for Automated Driving)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搭載兩枚Atom晶片,另一個版本搭載28核至強處理器以及Arria 10 FPGA晶片。而這兩個版本為了達到ASIL-D級別,都有英飛凌的Aurix晶片的助力。
  • 全志科技:公司目前量產產品以40和28納米工藝為主
    貴司的競爭對手瑞芯微,這些年持續在AI領域耕耘,他們的RK3399和RK1806等等晶片,在AI領域得到了普遍認可。另外瑞芯微還宣布要用三星8奈米工藝開發新一代AI晶片。他們瞄準的是高端的AI晶片和雲計算產品,未來很可能和海思,寒武紀並駕齊驅。貴司未來是否會考慮該市場方向?貴司在高端領域一直不太成功,你們會跟進高端工藝的AI晶片嗎?貴司目前採用的最先進的工藝是多少奈米呢?
  • 「石墨烯晶片」誕生,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或將提升10倍以上
    作為全球先進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在矽基晶片的研發上已經突破到了5nm工藝,並且正在向2nm工藝進發,但2nm之後矽基晶片的工藝似乎遇到了瓶頸。而我國因為受到了美國的制裁,雖然在晶片設計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光刻機等製造設備中卻無法突破。兩種情況的趨勢下,全世界科技人員開始了新材料晶片的研發。
  • 臺積電 準備使用 3 納米工藝製造 AI 加速晶片
    臺積電正在開發 3 納米製程工藝,它計劃明年風險生產,2022 年下半年批量生產而臺積電的合作夥伴 Graphcor 已經開始在 3 納米工藝基礎上設計新的晶片。Graphcor 是一家 AI 晶片公司,製造「智能處理單元(IPU)」去加速「機器智能」。
  • 石墨烯碳基晶片誕生,性能或將提升10倍以上,採用碳納米管工藝
    作為全球先進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在矽基晶片的研發上已經突破到了5nm工藝,並且正在向2nm工藝進發,但2nm之後矽基晶片的工藝似乎遇到了瓶頸。而我國因為受到了美國的制裁,雖然在晶片設計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光刻機等製造設備中卻無法突破。兩種情況的趨勢下,全世界科技人員開始了新材料晶片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