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公司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號碼成為用戶在各大APP的通行證。
然而,手機號碼綁定APP後,如果用戶因當前使用的運營商資費高、信號差等原因想要更換運營商服務,其潛在的成本是很大的,這也使不少用戶在更換號碼或運營商服務時有所忌憚。
不過,好消息是,就在11月11日,工信部印發了《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下稱《規定》),明確了電信企業在辦理攜號轉網服務中的九類禁止性行為,同時明確了電信管理機構、電信業務經營者和用戶的權責關係。
《規定》的印發意味著攜號轉網即將從部分省市的試點推向全國,用戶可以在不更換號碼的情況下在不同電信運營企業之間切換服務;當前,三大運營商格局相對穩定,中國移動一馬當先,攜號轉網政策的正式實施是否會在運營商市場掀起一波新的風浪值得關注。
圖片:圖蟲創意
按照《規定》給出的定義,攜號轉網服務是指在同一本地網範圍內,蜂窩移動通信用戶(不含物聯網用戶)變更籤約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而用戶號碼保持不變的一項服務。
實際上,攜號轉網並不是新鮮事,之前曾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雲南5個省(市)進行試點。但是由於攜號轉網辦理流程複雜、部分技術問題有待解決、運營商擔心用戶流失等諸多原因,試點結果差強人意。
正因此,去年12月起,工信部就要求簡化攜號轉網流程,並開啟網上辦理。而在最新的《規定》中,明確了電信企業的九類禁止性行為,包括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有妨礙服務、幹擾用戶選擇、阻撓攜轉、降低通信服務質量、比較宣傳、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
記者了解到,攜號轉網的最新時間表顯示,今年9月20日前,5個試點省(市)已正式提供攜號轉網服務;而就在11月10日,非試點的其它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也上線試運行了「攜號轉網」服務;11月30日前,全國範圍內將正式提供攜號轉網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移動業務用戶數分別為9.42億戶、3.3億戶、3.25億戶,這也意味著,三大運營商合計近16億的移動業務用戶均可以通過辦理攜號轉網服務實現不換號情況下的運營商切換。
目前,手機用戶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辦理攜號轉網,第一種途徑是,用戶通過簡訊查詢是否符合攜轉條件,如符合則獲取攜轉授權碼,接下來憑授權碼到營業廳辦理;第二種途徑是,用戶直接到需要轉入的營業廳申請辦理,在攜入方審核通過後即可完成辦理。
e公司記者致電中國移動北京客服,工作人員稱,公司已完成相關系統建設改造,具備試運行測試條件,但需要進一步測試和完善系統、業務功能。攜轉後的各類影響暫無法充分預估,可能導致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建議待系統穩定、正式推出攜號轉網服務後再辦理。
至於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影響,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稱,攜出後,用戶在第三方登記的號碼可能因未及時同步攜轉信息,造成微信、支付寶無法充值、使用,銀行、電商網站等第三方行業簡訊無法收到,此外,因技術與設備差異,用戶還可能需要更換終端,用戶在攜出方享有的積分、信用分等各類優惠也可能無法使用。
至於攜號轉網服務在11月30日正式提供後是否還會存在這些問題,工作人員表示,等系統穩定之後,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會有相應的辦法來解決,屆時會有正式通知。
關於攜號轉網,還有不少內容需要關注。例如,有的用戶可能會認為原有套餐未到期、號碼綁定等原因不能攜號轉網,但根據《規定》,攜出方應為不滿足條件的用戶提供便捷方式以滿足條件,這就意味著,運營商不能再對用戶的攜轉需求加以限制。
當然,目前已試點城市的攜號轉網並不支持跨省轉號,僅針對同城中不同運營商之間的轉換。
攜號轉網的本質是為電信運營市場引入一條新的競爭機制。在之前的試點中,攜號轉網之所以推廣較慢,與運營商擔心「攜轉放開後,用戶有可能流失」的心理密切相關。在試點過程中,運營商還能半推半就,一旦11月底全面放開,運營商的市場份額將面臨調整的可能。
資料顯示,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此前均實施了攜號轉網,其中,日本的實踐令主導運營商NTT docomo市場份額逐年下滑;韓國的實踐同樣對主導運營商衝擊巨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競爭;香港的實踐則由於運營商數量較多,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政策實施初期轉網率持續走高,後期達到了動態平衡。
對照日本、韓國的經驗,主導運營商在攜號轉網正式實施後,有可能面臨比較大的衝擊。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理論上,電信、聯通會更受益於攜號轉網,但從實際情況,電信、聯通在服務和網絡方面還是實力弱一些,有些原本電信、聯通的客戶也有轉入移動的傾向。
然而,對比香港的情況,國內運營商卻基本不存在進一步開展價格戰的土壤,這是由於過去幾年,國內運營商紛紛拉低無限流量套餐的門檻,使用戶ARPU值不斷下降,運營商收入、淨利潤承壓;從近期情況來看,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已經回歸理性。
「攜號轉網最大的需求是可以讓用戶在運營商之間自由選擇更優惠的套餐,如果運營商之間的價格戰還存在的話,攜號轉網的全面落地是會產生一些影響的。」華西證券通信行業分析師宋輝向e公司記者說道。
不過,宋輝也強調,當前,運營商資費已經回歸較為理性的定價,也基本取消了低價卡套餐。「攜號轉網主要是滿足小部分用戶的需求,比如異地遷移以及網絡質量問題等,這些場景下可能會有一些需求,但在我看來,攜號轉網對運營商格局的影響不會很大。」
華創證券認為,網絡及用戶體驗,資費情況,政府監管力度等均會影響攜號轉網實施效果。據其判斷,攜號轉網的效果可能會陸續體現出來,一是在政策實施初期,中國移動用戶將極有可能淨流向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二是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後,攜號轉網的衝擊將趨於平穩。
華創證券指出,綜合來看,中國電信目前發展勢頭良好,若中國聯通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從中國移動淨流出的客戶將極大可能流向中國電信。同時,攜號轉網恰逢我國5G商用元年, 實施效果還會受到5G影響,但總體來看,中國移動主導地位不會改變。
記者也從運營商處了解到,目前,運營商在實施攜號轉網過程中都比較低調,而不會像宣傳5G一樣大張旗鼓。「畢竟攜號轉網帶來的只是小部分用戶的流動,而且可能是以低消費水平的用戶為主,影響不了運營商市場的大局。」
針對攜號轉網的政策效果多久能體現出來這一問題,業內人士判斷並不會太快,明年初或許是觀察政策效果及運營商市場格局變化的較好窗口。
當然,攜號轉網政策的落地還可能激發一些衍生效應。平安證券指出,隨著攜號轉網政策的全面推廣,三大運營商的BSS(業務支撐系統)和OSS(運營支撐系統)將會迎來全面改造,相關公司有望迎來利好。
平安證券認為,國內運營商主要通過綁定手機+寬帶的方式來推廣業務,其中寬帶業務是吸引客戶的重點。攜號轉網政策的推廣將加劇國內光纖寬帶市場的競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勢必會啟動千兆寬帶建設,以彌補此前與先行者中國電信的差距,因此,10G-PON產業鏈公司有望迎來利好。
號外!!!e公司、證券時報網攜手50+家消費品上市公司雙十一特別企劃,第二波有獎互動走起!【註:活動詳情見e公司官微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