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唐代男女何時結婚?其壽命幾何?他們的墓志銘中通常包括多少子女?有唐一代這些數據有何變化?……只要可能,姚平選擇用數據說話,她避免泛泛地使用「有些婦女童年時就皈依佛教」之類的論述,而是選擇告訴我們墓志銘中列舉的尼姑在不同年齡段皈依的情況。」
——伊沛霞(Patricia B. Ebrey)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
作者:[美] 姚平
定價:78.00 元
出版時間:2020 年 5 月
01
內容簡介
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範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係;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等等。除了史書、詩文集、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之外,本書採用了大量唐代墓誌文獻,取材廣泛,內容徵實,論述謹嚴。
02
關於作者
姚平,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士、復旦大學中國史碩士。1990年赴美留學,就讀於伊利諾大學,獲文化人類學碩士、歷史學博士。現為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終身教授,兼任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T』ang Studies、Journal of Daoist Studies等英文期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古時期婦女史、墓誌文獻,著有《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唐代的社會與性別文化》,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五卷本)》《中國的思想與文化》《在美國發現歷史》《開拓者:著名歷史學家訪談錄》等。
03
目錄
再版序
序言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笄年
笄年的定義
唐代女性的實際結婚年齡
第二章 媒妁之言
《定婚店》的安排
父母之命
媒妁種種
唐代婚姻集團
婚姻安排前後期之變化
第三章 婚姻狀態
婚書、婚約、娉禮
婚禮
表親婚
第四章 夫婦關係
夫婦年齡差異與婚齡
琴瑟之諧
義絕與和離
第五章 夫婦關係以外的兩性契約關係
有家無妻的男性
妾、別宅婦、侍婢
妻妾關係
第六章 冥間夫妻
冥婚的定義和實例
文學作品中的冥婚
冥婚程序
冥婚興盛的原因
第七章 婚姻之外的女性
女妓
女尼
女道士
第八章 母親的形象與地位
母儀的範圍
唐代母親形象與地位的特點及前後期變化
繼母的形象與地位
第九章 生育
懷孕
分娩
因產而亡
第十章 子女
生育率
子女性別比
嗣子、過繼子女
參考書目
唐朝年號表
後記
04
再版序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對中國婦女史或者說整個婦女史研究領域來說,都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年代,幾乎每年都有多場不同規模或形式的討論會,涉及中國文學中的婦女、女性的隔離、纏足、儒家與社會性別構建、社會性別與歷史、家庭史和人口統計、中國藝術中的身體與面孔、社會性別與性等諸多主題。歷史學家與人類學家在研究課題和方法方面互相批評借鑑;歷史學家和研究文學藝術的學者之間也有諸多交流和討論。很多來自中國的女研究生到美國之後首次接觸到婦女史研究,基於對性別重要性的更清醒認識,她們成為這場重新審視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的運動的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
1990年姚平抵美之時,正值婦女史研究方興未艾之際。當時我在伊利諾伊大學亞洲研究和歷史系任教。姚平最早的專業是人類學。在她就讀的第二年,她要求在我的指導下做一個中國婦女史的獨立研究課題。我則建議她選上我春季學期的中國婦女史研究生課程。當時,關於清代以前婦女研究的英文著述寥寥無幾。我們必須從回答最基本的問題開始:研究不同時期婦女的史料有哪些?時代變遷對婦女生活影響如何?與同時代世界其他社會相比,中國婦女的狀況有何異同?如何避免五四時代對傳統家庭制度的批判誤導我們對史料的理解和運用?是否有可能協調我們從像《紅樓夢》等小說中和從貞女節婦傳中得到的有關婦女生活截然不同的觀念與想法?我們課上使用的很多材料來自人類學家,其中幾篇選自我剛與他人合編的《中國社會中的婚姻與不平等》(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我當時還給學生們讀了我關於宋代婦女和婚姻的專著《內闈》章節的草稿。因為姚平在復旦讀碩士時的研究興趣是西周,她為這門課寫的期末論文也是有關這一朝代的。不久之後,當她決定轉攻歷史學博士時,我鼓勵她選擇一個稍後的、史料更加豐富的朝代作為新的研究重點。
自那以後的二十多年,姚平辛勤工作,逐漸擴展了我們對唐代婦女與社會性別的認知。她的博士論文(1997)深入考察了白居易(772-846)有關婦女與女性氣質的論述。在博士畢業開始教學不久,姚平逐漸改變了研究方向,大大拓寬了她的史料基礎。其成就之一是收集整理了幾乎所有唐代婦女的墓志銘。在本書成書之時,這些墓志銘的數量大概是1500篇。姚平特別著眼於數據資料,因為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不僅可以顯示男性作家記錄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唐代生活的某些具體情況:唐代男女何時結婚?其壽命幾何?他們的墓志銘中通常包括多少子女?有唐一代這些數據有何變化?只要可能,姚平選擇用數據說話,她避免泛泛地使用「有些婦女童年時就皈依佛教」之類的論述,而是選擇告訴我們墓志銘中列舉的尼姑在不同年齡段皈依的情況。
《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是一本開山之作。它一方面反映了姚平對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問題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作者對文本詮釋嚴肅認真的態度。因為只著眼於一個朝代,作者既可以考察歷史變遷,又能同時兼顧社會階層和宗教的差異。姚平在本書中不僅謹慎考量婚姻的法律、禮儀基礎以及女性為人妻的生活,她同時把婚姻之外的女性(例如藝妓與尼姑女道)納入討論範疇。2018年,為了紀念中國女性和社會性別研究期刊《男女》(NAN NV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創刊二十周年,韓獻博(Bret Hinsch)教授著文《十本改變我們對中國史看法的中文著作》(Ten Chinese Books That Changed Our View of Chinese History),《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入選。韓教授認為,就提供有關唐代婦女的信息而言,沒有任何其他著作可與之媲美。因此,本書再版可以說正當其時。
對執教者最大的獎賞是親眼見證她的學生在教研方面成長成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幫助他們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在那之後,每個學生須憑己之力,在錯綜複雜的學術界立足。過去的二十多年,姚平默默工作、鍥而不捨,最終成為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帶頭人之一。對此,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當然,我曾經給過她鼓勵與建議,但她的成就是她自己長期努力、執著追求的結果。
2019年10月
張聰 譯
05
內頁插圖
微信ID shanghaiguji
原標題:《上古薦書丨從及笄、談婚論嫁說起,細數唐代女性的生命歷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