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創新賦能產才融合」對接會暨「中科院協同創新進鎮街」校企對接活動正式啟動。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
本組文/通訊員郭妮妮曾志偉
本報記者應 潔
本組圖/集美區委組織部提供
讓中科院高端科研人才與核心技術「下沉」到企業一線,為鎮街的產業創新發展賦能。上周五,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創新賦能產才融合」對接會暨「中科院協同創新進鎮街」校企對接活動,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舉行。今後,中科院的研究員將走出研究所,深入到各鎮街的企業走訪對接,了解企業的創新需求,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為企業發展服務。
來自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的代表以及立林、羅普特、華懋、東昂光電、三達膜等近50家集美轄區重點企業、「三高」企業負責人等參加對接會。
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市委組織部、集美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指導,集美區委組織部、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主辦。
校企對接
推動科研人才、核心技術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是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結構化學、新材料與器件集成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基地,學科方向涵蓋新材料、新能源、先進位造裝備等。舉辦本次「創新賦能產才融合」對接會,旨在進一步推進政用產學研的協同創新與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創新升級。
對接會上,「中科院協同創新進鎮街」校企對接活動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副所長張雲介紹,接下來,稀土所將攜手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在集美區委組織部的支持下,派出首批30名各領域專家、研究員,他們將通過走訪調研鎮街龍頭企業,在鎮街開展創新能力提升培訓或沙龍、舉辦行業專場對接會等方式,了解企業創新需求,為企業破解技術難題,從而實現助力企業創新發展、鎮街產業升級、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三贏」。
30名研究員的研究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領域,如生物醫學光學材料及其臨床應用研究、腫瘤早期診斷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新型含稀土基金屬氧化物材料、機器人自適應控制及人機互動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等。
對接會上,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4名研究員分享了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來自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的科研專家也介紹了發光材料、等離子球磨技術、石墨烯基紡織新材料等研究成果與應用。在隨後的產才融合專場對接會上,科研人員與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互動,尋求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機會。此外,現場還舉行了4個校企合作項目的籤約。
政府搭臺
建設專家智庫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據悉,本次對接會是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在2020年的「收官之作」。今年6月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成立,首批邀請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6家高校、科研院所,與轄區「三高」企業共同成立高校產業技術聯盟,由高校、科研院所擔任輪值主席,對接集美區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通過組建「高校專家技術問診團」進企業服務、輪值舉辦校企項目技術對接會等方式,「點對點」為企業提供高校智庫支持。
成立以來,聯盟先後在各高校、科研院所舉辦了軟體信息、稀土新材料、機械裝備、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校企對接會、專業技術論壇12場,邀請高校專家學者、企業技術總監1100餘人,對接建霖、路達、金龍等重點企業136家,達成校企合作項目38個,涉及金額達2.6億元。
聯盟還聯合各高校、研究所與集美區委組織部等政府部門組建「政校聯合課題組」,開展課題合作18項,形成調研文章31篇,有效推動高校學科優勢向服務政府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優勢轉化。
【點擊】
大資料庫
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匯集了全球2000多項前沿技術項目、1000多名高端人才、400多個科研平臺,以及300多家龍頭企業創新需求等創新資源,是國際創新合作的「大資料庫」。
【數字】
2.6億元
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先後在各高校、科研院所舉辦了軟體信息、稀土新材料、機械裝備、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校企對接會、專業技術論壇12場,邀請高校專家學者、企業技術總監1100餘人,對接建霖、路達、金龍等重點企業136家,達成校企合作項目38個,涉及金額達2.6億元。
【背景】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
促進稀土科技成果產業化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稀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2012年,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市政府與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在集美區杏林灣路設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目前,稀土所引進並組建了10個科研團隊,各類在所人員共237名。
作為承接國家戰略型資源的創新平臺,稀土所專注於發展稀土高新技術集成,促進稀土科技成果產業化,研究方向覆蓋稀土全產業鏈,重點發展稀土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稀土生物醫學、稀土光電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創新成果並實現轉移轉化,培育出13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廈門落地。
稀土所還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建研發平臺,如與廈門金暘共建高分子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孟超肝膽醫院共建轉化醫學中心,以及與臺北科技大學、廈門鎢業共建海峽稀土資源利用產學研示範平臺等。通過建設中國科學院海西育成中心新材料產業孵化基地,現已引進30家企業入駐。
【同步】
孵化國際創新合作項目
推動地方產業提質增效
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12月17日,由廈門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指導,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管委會、集美區人民政府、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中科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廈門)有限公司四方共建的廈門國際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匯集了全球2000多項前沿技術項目、1000多名高端人才、400多個科研平臺,以及300多家龍頭企業創新需求等創新資源,是國際創新合作的「大資料庫」,可實現項目成果、龍頭企業、國際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多維度、精準匹配,服務廈門本地乃至全國的龍頭企業,孵化和培育一批優質的國際創新合作項目,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助力廈門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