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飛雪
編輯/白望
來源/GINKGO熱遞(A-Jungle)
馬化騰五年前曾表明一個觀點,騰訊的未來只專注做兩件事情:連接與內容。18年騰訊「新文創生態」概念的提出,或能與之呼應。
因為該概念的內核,就是要生態化地連接更多元的文化主體。「生態化」與否尚且不明,可至少「連接」一詞,騰訊是藉助其社交屬性優勢做到了。
這裡的「文化主體」,包括了遊戲、動漫、文學、影視、音樂和電競等創意形態,也就是騰訊新文創生態的六大業務線。
有消息稱,騰訊近日將完成對百漫文化的多數股權收購,這是其第一次控股動漫製作型公司。
正如騰訊影業副總裁鄒正宇所說:「百漫豐富的動漫IP儲備,能繼續強化騰訊在IP源頭上的優勢,從而助力騰訊影視、遊戲業務的發展」。可見騰訊收購百漫文化,更多的是為了加快融合其新文創業務生態。
其實早在去年5月,騰訊就已耗資數千萬,參與百漫文化的A輪投資。百漫文化CEO廖榮鋁曾表示,該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提升動畫產能和孵化新IP兩方面。
作為一家成立於2016年,從事網絡動漫 IP 孵化與整合運營的動畫製作公司,百漫文化從17年起,就與騰訊在業務上有過深度合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應是二者聯手對IP《西行紀》的全版權開發。
《西行紀》是百漫文化旗下的高口碑漫畫,原著曾獲第14屆中國動漫金龍獎「最佳劇情漫畫金獎」。在豆瓣上的評分曾高達9.5分。
由於第一季動漫播出後的反響不錯,第二季也迅速上線騰訊視頻,且播放量大幅增長。
市場不會騙人,只有精品化內容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裡脫穎而出。而騰訊視頻對於《西行紀》的扶持力度,更是表明其對優質作品的渴求。
其實質是對流量的渴求。
除了《西行紀》,百漫文化這幾年間還陸續推出了其他作品,例如《造物法則》、《絕行者》和《殺道行者》等。
不難發現,百漫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以漫畫為起點,從立項、漫畫化、動畫化到進一步開發的 IP 孵化模式。這也是其能受到騰訊青睞的重要原因。
在百漫文化內部,這種IP 孵化模式被稱為「931」孵化模式。
簡單說來,就是百漫文化每年會在漫畫端推出9個選題,精選其中的3個選題進行漫畫連載,再選取熱度最高的連載漫畫來製作動漫。
《西行紀》便是「931」孵化模式下的代表作,其成功也反映出了近年來國漫的日漸繁榮與復興。
有數據顯示,2017至2019三年之間,新上線的國漫數量分別為71部、75部和104部。
而中國動漫市場,在十幾年間已從不足百億的規模增至千億,隨著我國二次元用戶超兩億,越來越多的視頻平臺開始大力吸納國漫作品,以構架自身的內容生態矩陣。
像百漫文化這樣的動漫IP原創企業,也越來越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除卻百漫文化受到騰訊和吉相資本的雙重投資外(分別持股19%和8%),上海青豆結冰也獲得了遊素資本、B站和笑果文化的三方投資,三方分別持股9.03%、5.35%和5.35%(B站於19年底退出投資)。
此外,平治信息投資廈門沃動漫,B站收購網易漫畫,連尚文學收購漫漫漫畫,軟銀和峰瑞互娛集資1.03億元,聯投了曾推出《小雞彩虹》和《小虎威力》的天雷動漫。
這些投資行為預示著漫畫平臺或將作為原創IP池,成為大文娛生態的補充和構築環節,參與進流量的深層博弈裡。
騰訊也不例外,單以動漫行業的布局看,其投資的並不只限於百漫文化一家公司。去年8月份,騰訊還以1.2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成為了快看漫畫的第一大機構股東。
騰訊今年Q1的營收收入為1080億元,同比增長26%。而由騰訊遊戲、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影業、騰訊音樂和騰訊電競共同組成的新文創生態,作為其重要的營收渠道,顯然功不可沒。
通過6年的泛娛樂戰略,騰訊加快了IP概念的普及化,在其以往的文娛發展路徑裡,六大業務是分別藉助其自有IP,向外延伸出去的「泛」版圖,相對獨立而分散。
而從泛娛樂戰略向新文創生態的過渡,便是這六大業務向IP互相聯結,相互影響,由分散轉到聚合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騰訊收購百漫文化,也只是其大文娛業務聚合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