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秒懂,代謝組學醫藥領域機制研究實驗設計方案怎麼做?

2020-12-07 鹿明生物

每周「一更」的小鹿話代謝系列又來嘍~~

還記得上期小鹿介紹的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方向嗎?(見下圖)

上期小鹿分享了代謝組學在醫藥機制研究中的實驗設計方案(包含多組學聯合及代謝組學+宏基因組)的實驗設計方案,詳情請戳一看到導師就害怕?你也有「導師恐懼症」嗎

本期小鹿主要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現任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彭博(主要研究方向為:利用代謝組學和蛋白組學技術進行肝癌、膽管癌的病理機制研究以及癌症診斷標誌)。接著分享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機制研究設計方案,本期主要專注於經典分子生物學+代謝組學,及單純代謝組分析實驗設計方案。

經典分子生物學+代謝組學

文獻一

Disruption of phospholipid and bile acid homeostasis in mice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案例來源:《Hepatology》2012, IF=14.67(Tanaka, et al. Hepatology, 2012; 56(1):118-29. doi: 10.1002/hep.25630)

原文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290395/

研究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磷脂和膽汁酸代謝紊亂的機制

樣本來源:大鼠模型

研究手段:大鼠造模,包括單純性脂肪病變模型(SS)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NASH),然後搜集血清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分析

使用技術: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PCR

實驗設計和關鍵結論展示:

圖1 | 實驗設計

結論1:MCD餵養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NASH),MCS餵養能形成單純性脂肪病變模型(SS),二者代謝譜具有顯著差異,其中LPCs 在MCD組顯著下降,結合態膽汁酸和類二十烷酸代謝物12-HETE在MCD組顯著升高。

結論2:定量PCR檢測肝組織中相關代謝酶mRNA的水平,發現Lpcat 酶是顯著上調的,其調控胞內LPC和PC的水平,間接調控血清中LPC的水平;花生四烯酸代謝酶Alox12顯著升高,導致12-HETE的水平升高;膽汁酸合成酶的表達沒有明顯變化,但轉運膽汁酸進入肝細胞的蛋白(Slc10a1, Slco1a1)表達下調,且負責膽汁酸外排入血的蛋白(Abcc1, Abcc5等)表達上調,最終導致血清中膽汁酸的含量升高。

結論3:炎症因子(TNFα和TGFβ)能誘導正常肝細胞中相關代謝酶的表達變化。

圖2 | 非酒精性肝炎磷脂代謝和膽汁酸代謝紊亂的機制

小鹿點評

Tanaka 這位日本科學家在非酒精性肝炎的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多有意義的工作,本文並沒有使用大規模的臨床樣本,而是採用非常經典的非酒精性肝炎造模,結合非靶向代謝組學技術研究非酒精性肝炎和單純脂肪性病變的磷脂和膽汁酸代謝異常的機制,儘管在現在來看,該機制的闡述還不太完美,還有許多值得補充的地方,但作為一篇10前的文章,已然很了不起,且文章中的許多結果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小鹿物語

以臨床樣本為研究對象固然是好,但這種臨床資源較難獲取,涉及到許多倫理問題,且實驗的條件並不太可控,因此在機制的研究方面,動物模型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單純的代謝組分析

文獻二

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nontargeted tissue metabolomics

案例來源:《Cancer Research》2013, IF=9.72(Huang, et al. 2013; 73(16):4992-5002. doi: 10.1158/0008-5472.CAN-13-0308.)

原文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824744/

研究目的:研究肝癌(HCC)的代謝特徵

樣本來源:50例HCC患者組織+298例肝病患者血清

研究手段:基於LC-MS的非靶向代謝組技術研究HCC組織的代謝特徵,並篩選潛在的診斷標誌物,然後用大樣本進行驗證

使用技術: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

實驗設計和關鍵結論展示:

圖3 | 實驗設計

結論1:HCC的代謝特徵為:TCA循環代謝物、溶血磷脂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水平下降,飽和脂肪酸、糖酵解、胺基酸和磷脂的水平上升。

結論2:甜菜鹼(Betaine)和丙基肉鹼(Propionylcarnitine)作為診斷標誌物組具有很好的區分HCC 與肝炎和肝硬化的能力,其聯合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要遠優於目前臨床使用的肝癌診斷指標AFP,尤其在AFP表達陰性的HCC患者中,診斷準確性也在92%,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小鹿點評

這篇論文的設計思路並不複雜,利用小樣本群研究疾病的代謝特徵,尋找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利用大樣本群對診斷標誌物的診斷能力進行驗證。最終HCC的代謝特徵得到了很好的表徵,同時篩選到兩個具有臨床診斷潛力的HCC標誌物。這篇文章在當時是最大規模樣本和最全面的肝癌代謝組研究。美中不足的地方是:(1)兩個診斷標誌物並未作絕對定量分析,因此也無法計算其Cut off 值;(2)沒有健康人的血清做對照,不清楚這兩個診斷標誌物在健康人血清中的表達水平。

小鹿物語

代謝組學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大部分疾病的代謝譜特徵都被公開報導了,因此如果想以此研究思路進行疾病的代謝譜分析或篩選診斷標誌物,那麼研究對象(研究疾病)的選擇一定要有稀缺性(稀有疾病或樣本很難獲取的疾病),同時要兼具一定的樣本規模。此外,在篩選癌症標誌物的過程中,儘量加入同類型相關的非癌疾病組作為對照,比如此篇論文中就加入了肝炎和肝硬化作為肝癌的對比分析組,客觀來說,癌症和健康組的血清代謝譜差異是很大的,很容易找到差異代謝物,但是非癌相關疾病與癌症組的差別就比較小,往往難以區分,因此如果想真的篩選一些具有應用價值的標誌物,非癌相關疾病組的引入非常重要。

更多小鹿話代謝專刊

◆小鹿話代謝專刊一: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小鹿話代謝專刊二:還在為實驗發愁?看完這篇科研好文我被「種草」了

◆小鹿話代謝專刊三:一看到導師就害怕?你也有「導師恐懼症」嗎

◆最新熱點:鹿明生物再添高端質譜儀:tims TOF Pro—基於捕獲離子淌度的4D蛋白質組學

◆鹿明新品:「傷肝?」有絕招!42種哺乳動物常見膽汁酸及膽汁鹽精準靶向代謝包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機制研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我們知道隨著代謝組學的不斷發展,對代謝物定性定量準確性不斷提高,代謝組學在醫藥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鹿特地總結了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方向(機制研究、標誌物篩選和藥效評價)及其對應的實驗設計思路(見下圖)。
  • 標誌物篩選、藥效評價保姆級代謝組學組學研究實驗思路!
    編者按本期是小鹿話代謝系列第五期~~在前2期,小鹿分享了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的實驗設計思路之機制研究,詳情請訪問鹿明WX公眾號:一看到導師就害怕?你也有「導師恐懼症」嗎?看完秒懂,代謝組學醫藥領域機制研究實驗設計方案怎麼做?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一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
  • 代謝組學樣本收集知多少~超全攻略讓你輕鬆get!
    樣本的正確收集以及預處理是實驗成功的重要起點,鹿明生物具有多年代謝組學分析經驗,給您帶來生物樣本收集以及預處理經驗的乾貨分享。取樣基本原則代表性和一致性實驗組與對照組樣本在取材部位、時間處理等方面儘可能保持一致,從而保證實驗的可信度;迅速性操作過程迅速,最大限度縮短樣本採集到實驗的時間;低溫原則所有樣本離體後,分離步驟應在4℃或冰上進行,分離好的樣本立即存於-80℃,以免樣本產生進一步代謝活動;血液樣本收集指南
  • COVID-19的脂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揭示新冠發病機制中代謝失調
    我們的研究工作表明,GM3富集的外泌體可能參與了與COVID-19發病機制有關的病理過程。本研究提供了血漿脂質組和代謝組最大的儲存庫,揭示了COVID-19在此方面的特殊性。COVID-19現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大流行,該病的病體(Hoffmann et al., 2020; Zhou et al., 2020b)。
  • 運用GC-MS/LC-MS代謝組學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
    該研究運用LC-MS代謝組學及GC-MS代謝組學技術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代謝組學、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在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促進健康的作用而被廣泛認可。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二期)
    今天為大家分享幾篇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在腸道樣本中的文獻案例。發表時間:2020.11.27DOI號:10.1053/j.gastro.2020.10.057研究方法:16S+宏基因組+代謝組本文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群與代謝性疾病、脂質代謝的關係等方面進行綜述,對於促進理解代謝組學和微生物組學的關聯性研究、了解當下的研究背景和熱點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 服務700+科研所和三甲醫院,帕諾米克如何布局代謝組學技術?
    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發展之後,代謝組學也在近幾年新近活躍起來,並迅速滲透到疾病診斷、醫藥研製開發、營養食品科學、毒理學、環境學、植物學等多個與人類健康護理密切相關的領域。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分別從基因和蛋白質層面探尋生命的源活動,但細胞內許多的重要生命活動過程其實發生在代謝物層面。
  • Nucleic Acids Res|代謝組學數據預處理
    代謝組學(Metabolomics)以生物體內所有代謝產物為研究對象,定性定量地研究代謝物與機體生理或病理變化之間的關係。近年來,時間序列代謝組學(J Biol Chem. 292: 19556-64, 2017)和多類別代謝組學(Science. 363: 644-9, 2019)備受關注,因而對這些研究中的複雜組學數據的統計分析已經成為領域內極富挑戰的前沿方向。
  • 項目文章|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助力南京農大茶樹抗寒機制研究
    在本研究中,作者通過對茶樹在適宜溫度和低溫下的生理學和iTRAQ蛋白質組分析,探討了GABA的耐受機制。 研究策略 所有胺基酸轉運蛋白在T3/T1和T4/T3處理間均呈現相反的表達模式,說明在蛋白質水平上,有無外源GABA對低溫脅迫有不同的緩解機制。 結合先前的研究表明,外源GABA可能導致胺基酸轉運參與代謝途徑以適應低溫脅迫。
  •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血清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9 13:19:27 西湖大學Tiannan Guo、Yi Zhu、溫州醫科大學Haixiao Chen、迪安診斷公司Huafen
  • MetaboAnalyst:代謝組學在線分析神器
    MetaboAnalyst 這個網絡工具自2009年誕生以來,已在代謝組學數據分析這片領域內牢牢紮根。便更好地應對了日益增加的用戶需求,它可用於代謝組學數據分析、注釋、整合其他組學數據。MetaboAnalyst 已遷至Google雲伺服器上。在2007年,約25%代謝組學研究使用過MetaboAnalyst 。
  • 16S+LC-MS代謝組學助力復旦大學探究新鮮和腐爛藻類的毒性效應
    ,通過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方法,檢測了腐爛藻類溶液(RAS)的組成成分和其中的毒性物質,探究了富藻水體對魚類的致死機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實驗材料新鮮藻類來自於太湖,腐爛藻類由新鮮藻類經超聲、密封降解15天後過濾而得。實驗對象為草魚、鯽魚和鰱魚,均來自於太湖,在實驗室淡水養殖兩周。每種魚類分為新鮮藻液組(FAS組)和腐爛藻液組(RAS組)。通過急毒性實驗,對三種魚在藻類溶液中的安全濃度進行比較,將草魚選為研究對象進行後續實驗。
  • 腫瘤代謝 這些最新研究值得你關注
    來源:轉化醫學網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是內源性代謝物質(中間或代謝終產物),通過分析這些代謝物質在體液及組織內的變化規律,可以從生物整體分析基因表達,蛋白質調節等內外因素對機體狀態的影響,機體內任何生理、病理或其他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代謝物的濃度或使代謝流發生改變,因此代謝組學技術能更真實地反映機體的實際情況。
  • 組學研究「糞便君」樣本如何收集?這裡有高招哦~
    科研道路千萬條,漂亮數據第一條,樣本準備整不對,說啥都是兩行淚……代謝組學和腸道微生物群密切相關,微生物能夠產生許多化學物質,如激素和維生素。雖然,測序平臺能夠對複雜微生物群落進行16S測序分析,但注釋信息很少,不能夠提供其真實活動的信息,也無法辨別微生物的存活狀態。而糞便中的代謝物是腸道菌群和宿主共同代謝的產物,能夠彌補這一弊端。
  • AI醫療新玩家ReviveMed獲得150萬美元種子輪,代謝組學會是好切口嗎?
    他們想以代謝組學作為切入口,藉助機器學習的方法,詳盡地分析身體內部複雜的生物力學,找到這種聯繫。醫療和AI可謂是個大風口,人工智慧能否實現商業化落地,是任何一個新入場的項目都必須直面的問題。這個團隊建立的初衷,是想解決代謝組學研究面臨的實際問題。
  • 《Cell》縱向多組學揭示腸易激症候群(IBS)的潛在機制
    、代謝組學研究,細胞因子測量,轉錄組和甲基化組分析)最終確定了IBS亞類型特異性、症狀相關的微生物組成和功能變異,其中一組已確定的微生物代謝產物變異子集與IBS有關的宿主生理機制相關。通過Lasso回歸機器學習方法整合多個數據層,鑑定出的微生物代謝物變化的子集對應於與IBS相關的宿主生理機制。研究團隊將嘌呤代謝確定為一種新型IBS宿主-微生物代謝途徑,同時嘌呤飢餓被確認為潛在的IBS治療靶標。
  • 2019年度蛋白質組學領域華人學者CNS文章精選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原創解讀 不久前我們回顧了2019年度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精選研究,在過去的一年裡,數十篇蛋白質組學相關的研究應用見刊於CNS等頂級期刊,為生命科學與精準醫學領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詳情請點擊:碩果纍纍,2019年蛋白質組學精華研究盤點
  • 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研究中藥與腸道微生物之間作用機制
    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併發症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成果可為人類面臨的健康、農業、環境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劉雙江所說的「種子計劃」,是指2017年12月20日啟動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