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數學公式原理,寫詩從未如此簡單?老師:抓緊培養詩人

2021-01-05 傳統文化咕嚕八

原標題:寫詩就是寫「數學公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疫情期間宅家實在無聊,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詩歌的創作吧。

一直以來,初學詩歌的人普遍都有一種困惑,就是為啥寫詩要顧及平仄、押韻、對仗?格律的意義古人已經反覆闡釋無數遍了,這裡不做過多贅述,只是意義再重大,學不進去就是學不進去,很多一開始就很想學習詩歌寫作的朋友,多半卡死在平仄這一關。為什麼不是卡死在押韻、對仗這兩關呢?

押韻太過簡單。勿論大學吧,就是讀過小學、初中、高中的朋友,也都知道押韻大概是怎麼回事,雖然學習詩歌之後,才知道格律詩的押韻多半都是同平同仄一韻到底,而不是平仄混押,但是這個知識點稍微解釋大家就都懂了,學習起來不用太過於勞神。對仗是後續才學的。雖然對仗是格律詩的一大要素,但是初學詩詞的階段,完全可以先寫絕句,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絕句熟悉了之後,自然會有很濃厚的興趣去研究對仗,被對仗卡死的說法自然就不是很成立。為什麼是卡死在平仄上面呢?因為寫詩一開始就要熟悉平仄規範,平仄涉及到每一個字,就算最短的五絕二十字,也是字字講究,這其中平仄交替、相反、相粘等說法,反反覆覆頭都繞暈。對於精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的朋友來說,不消兩三天就自動放棄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往今來,講授詩詞格律的專家、學者、名人多不勝數,有的人專門為此撰書,把格律的學問講個三兩百頁,力求讓初學者理解滲透。殊不知人的記憶具有逆反作用,看得越多越疲勞,越厭倦,越是不想記住。這就是買了很多書,卻一點也學不進去的緣故。

當然,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如果不是甘於寂寞,是沒有多少人肯花心思用很長一段時間去學習文化知識的。這就需要寫書的人探索一種最為簡單易懂的、耗時最少的方式,讓人們短時間內掌握大量信息和知識。想要做到這一點,著實是有難度。

本文所要分享的方法也是一種嘗試,不知道是否適合每一個人,如果能夠讓您輕鬆過了平仄這一關,那麼請記得點讚、收藏、評論下,最重要的還有轉發,讓更多人了解到,這算是對本文的支持吧。如果你感覺一點作用也沒有,就請您無視我的存在,做一隻「呵呵」一笑的大雁從我家門前飄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裡我們以數學思維來看平仄。

首先強調一點,平仄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如果學習詩詞創作,採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那麼你離放棄就不遠了。那平仄靠什麼來記憶呢?這裡面是有規律的。就像一個數學推導公式,有了前提條件,就能夠推知結果,完全可以做得到,就是說,只要給出第一句的平仄,後面所有句子的平仄就都清楚了,根本不用去背。所以,只需要了解這個推導公式的原理,作詩的時候就不會被平仄阻礙到。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寫詩的軟體開發出來了,這些軟體能夠清晰地判斷哪一個字押不押韻,哪一個字平仄有問題,這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那麼平仄推導公式有什麼原理呢?這裡有六個要素,大致先了解一下,注意,與其花時間一首一首的背誦,還不如花兩個小時把下面這幾個原理搞清楚:

第一、平仄交替。這是指一句之中的平仄是交替變化的,尤其是偶數位置的字,比如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一定要相反,這是在同一個詩句中的情況。一般情況是兩兩交替,但是有時候也有三個平聲或者三個仄聲連在一起。具體什麼時候會連在一起,先把下面幾個要素看完再做分析。第二、相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前兩個字的平仄一定是相同的。第三、平仄相反。剛才的平仄交替是指一句之中,這裡的平仄相反是針對兩個句子來說,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是相反的。注意了,到了這裡就要仔細區別第二點「相粘」和這一點「平仄相反」的區別了。舉個例子,「相粘」是指第二句和第三句,而「相反」是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反覆看三遍,看下能不能區分,若還是不能到評論區提問。第四、押韻與平仄的關係。這一點說的是是押韻的位置,押什麼韻這裡不討論,但是涉及到平仄和押韻有關係的地方這裡重點介紹一下,因為平仄推導公式裡面,押韻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作詩押韻一定是在偶數句子的末尾一個字,這個是約定俗成的。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偶數關係極為重要,剛剛說的一句之中偶數位置的字平仄一定要交替,這裡說偶數句子一定要押韻。注意區分,一個是偶數字,一個是偶數句,不要混淆了。押韻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寫詩押韻,一般都是押平聲韻,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偶數句子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押韻的字的平仄就是押韻和平仄關係中,最為直接的聯繫。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五、奇數字的寬嚴——奇偶關係。上面說偶數關係最為重要,換個說法,就是奇數關係稍微弱一點,但也不是全弱。(一)先來看看「弱」。「弱」的意思是,在一句中,奇數字往往平仄可以放寬,該是平聲的時候,變成仄聲了也無所謂,該是仄聲的時候變成平聲了也無所謂;在一首詩中奇數句子只要不押韻,換成哪一個韻母的字都無所謂,這便是詩詞中的奇偶關係。所以在格律詩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

(二)再來看看「嚴」。上面就是奇數字的「寬」,那麼奇數字的「嚴」又是什麼情況呢?在一句之中,最後一個字往往都是奇數字,我們看文章的時候都喜歡到末尾找中心觀點,往往最後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這最後一個字必然也是極為重要的,不能放寬。所以如果是七言詩,那第七個字一定要嚴格,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如果是五言詩,那第五個字一定要嚴,就只能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了。有些情況下其他奇數字位置也很嚴,在下一點單獨介紹。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六、最後是避忌要點,避忌根本原因是為了音韻和諧,而不是其他複雜的道理。這一點實際上也是奇偶關係,但是作為一種避忌,單獨列出來。在平仄中有兩個要忌諱的,一個是「三連尾」,一個是「孤平」。具體是怎麼回事了呢?(一)先來看「三平尾」。「三連尾」指的是三個平聲在句子的末尾,或者三個仄聲在句子的末尾,這都是要忌諱的,就是說你可以是「平平平仄仄」,但絕不能是「仄仄平平平」(三個平聲在末尾);你可以是「仄仄仄平平」,但絕不能是「平平仄仄仄」(三個仄聲在末尾)。

(二)再來看「孤平」。「孤平」指的是一句之中除了最後一個字,不能只有一個平聲,或者除了最後一個字,兩個平聲沒連在一起,這種情況也是要避免的。

例一、比如「仄平仄仄平」這一句,除了最後一個字,就只有第一字是平聲,這種情況老師就要打叉了,必須改過來,改成平聲的「平平仄仄平」也可以,改成「仄平平仄平」也可以;

例二、又比如「仄平仄仄仄平仄」這一句,偶數字都符合交替規則,句中也有兩個平聲,但是這兩個平聲是分開的,讀起來也不和諧,所以也不對,算成「孤平」。這種情況就要改過來,改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也可以,改成「仄平平仄仄平仄」也可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兩個例子的改法都是在同一句中修改,這種改法叫做「本句自救」。言外之意就是還有一個「對句互救」,就是說如果「本句自救」改一個字會傷害詩意的表達,那不如不改,在對句進行補償就好了。對句如何補償呢?來看下:

例一的「仄平仄仄平」是平聲收尾,說明是押韻的,那麼這一句就是偶數句,假如它是第二句,那麼就在第一句多加一個平聲,嚴格來說他們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成了「仄平仄仄平」,就將第一句改成「平仄平平仄」,多了一個平聲,音韻的不和諧就相互抵消了。

例二的「仄平仄仄仄平仄」是仄聲收尾,說明是奇數句子,後面一句嚴格來說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為第一句只有一個平聲,那麼後一句可以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或者改成「平仄平平仄仄平」,多加了一個平聲,也抵消了音韻的不和諧。

到了這裡,平仄推導公式的原理已經介紹完畢,只要對這六大點清晰明了,知道第一句就可以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我們接下來試著推理幾個格式:

例一: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因為兩句之間是平仄相反的,所以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仄仄仄平平。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五絕平仄格式:仄起不入韻式

例二:第一句是「仄平仄仄仄平仄」。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第一句因為字句需要,第一、三字(奇數字)有所變化,我們還原第一句原來的格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麼第二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七絕平仄格式:平起不入韻式

看吧,知道第一句真的可以推出全詩的平仄,平仄也不是那麼難的。大家試著推導推導,任意設置第一句,看能不能自己動手把一首詩推出來。

以上是絕句的推導方式,律詩的推導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律詩是八句,而絕句是四句。細心地小夥伴可能發現了,律詩其實就是重複一遍絕句而已,後四句和前四句一模一樣。

這裡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第一句押韻的情況。在格律詩中,常常出現第一句押韻的情況,這種變化是被允許的,古人寫詩為了押韻,往往在第一句先押,然後用這個韻統領全篇。也有在中途換韻的,換韻的時候一般奇數句就開始押韻了,但這不是律詩,多半在古風裡面出現。我們只看律詩的情況。來來看這種情況的推導:

例三: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推導過程如下:

第二句:我們這樣看,因為奇數句一般不押韻,所以第一句可以把最後一個字改成仄聲,可是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三連尾「仄仄平平仄仄仄」,所以我們要變這三個仄聲中前兩個字的一個為平聲,而根據一句之中平仄交替的原則,偶數位置一定交替,那麼第六個字的平仄就不能改,只能改第五個字。所以第一句還原之後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由此,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相反,所以第二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因為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相粘,而第三句是奇數句子不能押韻,所以第三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第四句和第三句適應平仄相反,所以第四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那麼整首詩連起來就是:

七絕第一句押韻格式:仄起入韻式

我們看到,第一句押韻的時候其實和第四句一模一樣。如果第一句押韻感覺不好推,那麼可以將之作為第四句倒退上來也是可以的。如果是推律詩,就重複一邊上面這四句,把第三句調整為不押韻即可。

如果第一句押韻也算一種格式,那麼格律詩總共有十六種格式,都可以通過以上的推導方法推理出來。平仄如此簡單,我在想如果老師掌握了這個規律,不知道要培養出多少詩人來。至於很多詩句奇數字平仄不是很嚴,我們只要牢牢記住符合以上六大平仄推導原理即可。當然,要寫出好詩,這些遠遠不夠,這就看個人造化了,我們今天只討論平仄。筆者稍後整理有本文加上十六種格式樣本,可供學習參考,製作成了PDF,評論區第一條有獲取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上就是所有律詩平仄的推導過程,大家可以嘗試推導一下,把你的推導結果放在評論區,待我上線了一一回復。

近期推薦:

詩歌:一位詩人的寫作、投稿、發表、教學、管理經驗,一次讀完

貴州詩詞文化,為什麼在整個清朝三百年達到頂峰,名冠全國?

貴州有兩個詩鄉,一個是授牌,一個是民間公認。詩詞發展如何?

貴州詩詞:這些90後的詩要一口氣讀完。感覺青春、愛情都在裡面了

相關焦點

  • 神器:輸入公式、化學方程式從未如此簡單
    困惑4:使用word自帶的公式編輯器,往往不能更改字體,想知道如何更改字體嗎?困惑5:怎麼在word、ppt中減少上述重複勞動。還有的老師希望能夠輸入表示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的式子。有的老師希望能夠計算簡單的運算。上述困惑在word中也可以解決,但是要用到域代碼、VBA、插件,學習門檻較高。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不寫詩」的詩人,花四年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北大教授趙振江有一種人,不寫詩,卻也可以稱為詩人。這種說法,用在像趙振江這樣一流的詩歌翻譯家身上,是貼切的。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趙振江在詩歌的內部、根部浸潤之深,領悟之透,早就抵達一名優秀詩人的高級水準。
  • 詩人阿庫烏霧:寫詩的要有你切身的愛與痛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彝族詩人阿庫烏霧雄渾的語調響起時,整個朗誦會現場為之一振。儘管在場很少有人能聽懂那古老的彝語詩句,但其聲律之悲滄,破璧毀珪直指人心。12月9日,56歲的四川涼山彝族詩人阿庫烏霧在第四節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現場誦唱了自己的彝語作品《招魂》。
  • 中外詩人湖南汨羅以詩會友 促進詩歌國際交流
    俄羅斯詩人、翻譯家唐曦蘭接受記者採訪。 徐志雄 攝中新網汨羅12月14日電 (記者 徐志雄)「來到中國主修漢語言文學專業後,我發現了中國古體詩的魅力。」正在湖南汨羅參加2020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的俄羅斯詩人、翻譯家唐曦蘭,在分享自己是如何愛上寫詩時說,中國文化給了她很多創作靈感,她學會了用中文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將其化作一句句詩詞。汨羅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居住、寫作和沉江殉國之地。在這裡,屈原創作了《天問》《離騷》《九歌》等傳世經典,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
    北京景山學校特級教師周群大聲疾呼,目前對老師的培訓和拓展資源遠遠不夠,「真正做教學的時候,教材之外的需求相當大,這部分要仰仗詩人為教學資源部分把好關,特別是做閱讀推廣的老師,真的可以起到橋梁的作用」。  經典童詩讀本仍然稀缺  好的童詩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童心、童趣、童真。」吳思敬回答得斬釘截鐵。
  • 我所走過的詩歌之路
    大學時期,大概是2001年左右偶得一本美國新詩選《在瘋狂的邊緣》,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美國詩人哈特克萊恩的詩和他的人生經歷,最最深刻的,影響至今的就是 「他未成年便四處奔波謀生,一生都在不幸中度過。2在寫詩的路上,中學的時候,我曾欣賞過汪國真,他第一次開啟了我詩歌的眼睛,「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多好的詩啊。逐漸的我想,詩歌不該是這樣,不能只是這樣,於是我不再讀汪國真,太淺薄,缺乏詩意。
  • 金敦:她,用詩歌叫醒自己——賞析香港詩人何佳霖的詩歌創意與詩美...
    她的筆名給人非常有想像空間,用她的演繹卻很簡單:「一個有信仰的美麗女子」。僅此而已。其實,她是比較簡單的女人,所謂簡單就是性情坦蕩,不矯揉造作,讓人想起金庸作品「倚天屠龍記」裡的趙敏。時而明豔不可方物,時而端嚴之至,令人不敢逼視。性格脾氣又難免有些情緒化,但寫詩的男女哪個不是情感豐富有些孩童般的情緒?
  • 騎行詩人王計兵:忙時送物,閒時寫詩
    我們不僅要追隨頭頂的月亮 更要從平凡工作中發現生活的光芒   ■記者觀察   今年已經52歲的王計兵,從未因為自己在短視頻等平臺「火」了而放棄創作或停止送外賣,相反,他一如既往地在送外賣的同時筆耕不輟,希望用自己的詩句
  • 讀詩、品詩、寫詩……東山培正小學這樣為培養文化自信作最美的踐行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身著漢服、吟誦詩詞......11月23日上午,東山培正小學第三屆校園詩歌節閉幕式舉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詩人屈洪波老師也前來與同學們分享詩詞創作感悟,為學校師生贈送自己已出版的詩詞書籍。
  • 無論在哪,都有詩意:這群90後的詩人「雲端」開詩會
    近3個小時的直播,讓更多人打破了對新時代詩人的偏見,看到了朝氣蓬勃的詩歌氛圍。年輕人本身更適合寫詩作為《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對年輕詩人的關注從未間斷,對他而言,青年人的內心充滿浪漫和幻想,更適合寫詩。《詩刊》社主編李少君疫情期間,為了更好地交流詩歌文化,《詩刊》社通過網絡直播平臺進行了「首屆90後詩歌雲端峰會」,李少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之所以針對年輕詩人群體,是考慮到他們對直播、網絡、雲端比較感興趣,「為了完整呈現90後詩人的態度,我們選擇了公安人員、快遞員、志願者、老師等不同職位,他們也來自祖國的天南地北,這才能呈現朝氣蓬勃的詩歌形象,也是一代人的形象。」
  • 致力於發現培養年輕一代詩人 2020新發現詩歌營開營
    19號晚,第六屆武漢詩歌節系列活動之一——2020新發現詩歌營開營儀式暨詩歌朗誦會在漢舉行。在舒緩的音樂中,12位新發現詩歌營學員以及老中青詩人代表、詩歌愛好者現場朗誦詩歌、以詩會友。河南焦作詩人劉金忠深情朗誦新近為武漢創作的詩歌,致敬這座英雄之城。 舒婷、傅天琳、楊克等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現場聆聽詩歌朗誦會。據悉,新發現詩歌營是由《中國詩歌》雜誌社組織發起,以發現和培養詩壇新人為目的的詩歌活動,自2011年開始,每年在江城武漢舉辦一次。
  • 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詩歌是拋給迷失者的繩索|一詩一會
    那麼,詩歌創作真的無法習得嗎?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的《詩歌手冊》就試圖糾正這類偏見。作為美國當代最廣為人知的詩人之一,奧利弗以書寫自然著稱,她本人也因長年隱居山林和關注山野自然被稱為美國當代的「歸隱詩人」。1984年,她的第五本詩集《美國原貌》獲得普利茲詩歌獎,1992年,她又憑藉《新詩選》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 巴西華人知名詩人季俊群與胡金全同題詩歌《紅帆》
    胡金全詩歌《紅帆》海正在沸騰,聲音在夢中,喚醒水手起帆引火,從朝霞搖曳著詩歌橫跨五洲穿越日與月無論寒與熱直到離心力甩出大海見者,不見不見者,朝陽胡金全簡介:詩人、文藝評論、書畫名家及管理諮詢專家。文化部工美委專家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高級藝術顧問、香江諮詢顧問顧問、國際城市文學學會(香港)顧問;美中文化藝術中心名譽主席、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聯合報》社執行總編。其詩書畫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人民周刊》、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華人頻道、央視中視之旅等。
  • 在詩歌釋義中,為何要去研究詩人主觀意圖?研究時需要注意什麼?
    如前所述,既然存在著意圖偽裝的事實,我們在進行詩歌釋義時,就不能不將真意圖與假意圖弄個水落石出。此外,即使詩人發表意圖宣言,這宣言是真是假?是不是詩人故意混淆視聽而轉移人們的視線?還是有待於深究的。不過,話又說回來,詩人創作的意圖如何,並不是我們進行詩歌釋義的唯一目的。
  • 英語詩人與勞動詩歌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這種技能在世世代代中延續,人類逐漸培養出書寫、繪畫以及製造等複雜勞動能力。在知識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複雜勞動逐漸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技能。相比而言,作為人類的基本技能,基礎勞動逐漸成為極為普遍,甚至平凡的行為。似乎可以說,人們已經如此熟悉諸如耕地、修補以及收割等行為,以至於很少有人思考這些基礎勞動背後的哲理。  勞動不分貴賤。
  • 高考作文可以寫詩?
    高考作文不再總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高考作文可以寫詩?  可以。7月7日上午,北京高考語文科目結束。語文試卷最後一題分為「微寫作」和「作文」兩項。其中,微寫作是在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第三題為「請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快遞小哥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這個話題不僅引起考生家長的關注,社會各界也為之耳目一新。
  • 50位畫家為50位小詩人作畫
    新快報發起「守望春天」兒童詩歌創作徵集活動,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展示並發起網絡投票 孔子有雲:不學詩,無以言。
  • 「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詩歌教育被邊緣化了嗎?
    知乎網友魚鮮支認為,從個體經驗而言,相比時代的影響和生活的壓力,粗暴的詩歌教育更能從根源掐滅一個人對詩的興趣。課堂上的詩歌課是僵化的、功利的,從詩人生平背到詞句注釋,整個過程中只有知識的堆砌,學生卻很難從中感受到「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的詩句之美,長此以往,對詩歌的喜愛與對美的感受就在日復一日的「背誦全文」中消磨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