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上下了不少功夫,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領先他人一步,從小就給他們報名各種的補習班,培訓班。
可是,家長們卻發現這種方法並沒有太大的用處,反而還會讓孩子開始牴觸學習,變得「提前叛逆」,因此讓不少家長上火。
其實,父母們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用的方法很欠缺。
歸納Analogy(類比)
歸納Analogy翻譯過來是歸納類比,是從尋找各種事物之間存在相似關係的學習方法。
成功的運用歸納類比,可以幫助兒童理解事物之間存在的規律,引導他們的思考,增加他們的學習能力。孩子們還會在新的情景,靈活運用類比能力選擇其中的規律。
類比推理常常被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可以運用的各種領域當中。會幫助兒童從小提高他們的詞彙量、知識面、創造力。
類比也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
可以增加孩子對事物之間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說是學習過程中,可以良好有效的運用類比能力經行解決當孩子學會類比能力後,可以有效利用這個能力還引導自身的思考學習。歸納類比的原理是什麼
歸納類比的原理是來自與事物和事物的「表面特徵」,所謂的表明特徵就是兒童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特徵。
比如:橘子是有皮的,手機是需要充電,石頭是硬的,這種一目了然的特徵。
除了,「表明特徵」之外,還要有「深層結構」,指的是事物和事物之間內在關係。
比如:橘子和西瓜他們的內在原詞是水果,手機和電腦內在原詞是電子產品。
孩子們利用類比能力,要從事物的外表之間找到他們內在的共通原理,說簡單,就是兩個「圓圈相交的共同之處」。
如何用類比能力來幫助孩子學習
學習類比能力主要有兩種方法
1. 在給孩子們講解一個事物時,把這個事物變成一個孩子熟悉的事物進行舉例
2. 提供更多相似的類比事物,讓孩子在這些事物中找到共同支撐(深層結構),至少是3個類比事物起。
給大家舉個幾個例子簡單的說明一下:
很多父母會把桃的結構和地層的結構進行對比,還有的父母會把皮球和地球拿來對比,這就是在進行類比的講解,告訴孩子其中的共同之處是什麼。
有的父母甚至質疑覺得類比能力真的會幫助孩子嗎?
類比能力的成功,其實早已經早科技的道路上證實:
科學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莫過於克卜勒的萬有引力定律,這一概念成功地解釋了行星按橢圓形軌道運行的原理(Gentner et al.,1997)。他從太陽光芒強弱程度變化的類比中獲得啟發:光線照得越遠,強度就會越弱,以此類推,萬有引力亦是如此。
這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類比能力的成功。
由此可見,如果想讓孩子能良好的運用類比能力,需要父母在孩子身邊對對給他們舉例說明,主動帶他們去尋找事物和事物之間的共同點。
類比能力的學習方法
上面已經介紹了類比能力的學習方法有兩種,其中最佳的學習方法就是第二種,提供至少三種的類比事物,讓孩子們從中找出共同點。
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遠比父母們直接告訴孩子有用的多,直接給的東西,往往是最不會珍惜的。
在美國的中小學中,就經常使用類比學習法。他們會先展示一個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們懂得這個例子,然後找舉出3個類似於這個例子的題,讓孩子們找到共同點。
當孩子們渴望又積極的表現時,說明他們已經融入到了學習當中。
兒童運用類比能力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類比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從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
有很多家長都是過度依賴事物的表明而決定它是否是好與壞的,但是看不到事物的內在。正式因為家長的這種光看表明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影響。
比如,一個數學題,明明需要去找一下題中的共同點,但是卻被題的外表所矇騙,最後答錯了。
有項研究充滿的體現了類比能力的重要性: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學生們會結合一種物品來學習組合數的計算(例如藉助小汽車模型),學習排列數的計算時則會藉助另一種物品(例如骰子)。在實驗後測中,如果測試題目討論的物品與學習案例中的一致(即學的時候計算小汽車的組合排列,後測題目也圍繞小汽車來討論),學生們的表現就都還基本令人滿意。
學生們通過運用類比能力,成功的發現問題所在。
如何培養孩子的類比能力
家長可以教孩子學會類比能力,這樣孩子們會類比的方式去思考來輔助學習。
在一項3到5歲的兒童研究中極好地證明了這點,這項眼睛是通過好幾組的話劇教學進行對比出來的。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隨地的來鍛鍊孩子的類比能力,甚至有時還可以刻意的去培養孩子。
1. 多讓孩子進行事物之間的對比
類比能力是事物之間的對比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內在,所以家長可以在家裡讓孩子進行事物之間的對比。
2. 多提問
家長可以多問問孩子,事物之間的不同。比如吃飯的時候問孩子哪個菜好吃,看動畫片的時候哪個人物好看,要讓孩子說出具體的原因,這樣可以充分的鍛鍊到孩子的類比能力。
孩子運用類比時,容易出現的問題
孩子在運營類比進行學習時,很容易出現兩種問題:
1. 孩子可能無法從事物中,總結出共同點,甚至還有可能跑偏。
比如孩子在了解足球和籃球時,他們可能第一時間沒有想到都是圓的,反而想的是一個是用腳踢的,一個是用手打的,這樣就很難找出共同點。
因為孩子沒有徹底掌握類比能力,所以在他們進行思考找共同點時,容易跑偏。
2. 孩子容易按自己的思路去想。
剛剛學會運用類比能力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在自己已知的記憶中,找一些相似的類比對象,但卻很難從全新的校對去思考問題。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父母最擔心的話題,但是家長們千萬不要盲目的去跟風,反管要先了解這這個方法在去教孩子。
類比能力已經成為兒童的核心教育概念,很適合從小就教給孩子,這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積累許多類比對象,這樣有益於孩子的思考成長,還能幫助他們更好的讀懂書本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