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之際,16家財經廣播共同策劃,走進上市公司,對話企業高管,講述公司發展之路,挖掘典型價值,前瞻產業升級。請聽特別報導《高質量發展中的上市公司》。
航天宏圖,688066,是國內領先的遙感和北鬥導航衛星應用服務商。目前,公司主營業務包括:PIE遙感系列軟體研發和銷售,衛星遙感和北鬥應用定製開發和設計,以及數據服務等。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落地。航天宏圖作為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這一重要的裡程碑時刻,並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上的「遙感應用第一股」。
藉助資本市場的更大舞臺,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從下遊應用開始向中遊衛星運營拓展。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高敏,走進航天宏圖,對話董事長王宇翔。請聽《航天宏圖的遙感夢》下篇:《讓遙感走進生活》。
《高質量發展中的上市公司》第五期 航天宏圖 下篇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央廣記者高敏採訪航天宏圖董事長王宇翔)
高敏:在上市前和上市後有什麼變化?
王宇翔:第一,我覺得上市以前,我們更多的是解決生存的問題,像我們那個時候1100人,工資也是一個很大頭的開銷。上市以後融資了,至少發工資流動資金不是個問題了,我們就可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
第二,股權激勵方面,上市了就可以很正規地搞股權激勵,統一有一個明碼標價了。沒有拿到股份的員工也看到希望了,他覺得有些人比我來得早、貢獻大,有了,下一波可能就是我了,他就更加有凝聚力了。
再一個,上市以後,公司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企業的公信力也就有了,品牌價值提高了。你去跟客戶接觸,你是上市公司,客戶其實簡單的上個網就把你們公司基本情況了解清楚了,產品的銷售等等就更容易了。
還有就是,資金充足,產品研發的投入就更大了。總體來說,我們這個行業裡面,上市公司對產品研發的投入不管是額度也好還是比例也好,還是比同等類型的企業投入要大。
高敏:您其實在2008年創立航天宏圖的時候,初衷就是要研發遙感圖像處理軟體。從2008年開始研發,到2015年問世,中間大概有7年的時間,整個研發過程您覺得最難的是什麼?遇到過哪些挑戰?
王宇翔:我覺得應該是兩個挑戰吧:一個是,因為這個軟體研製周期比較長,其實我個人對這個還是認識很清楚的,因為畢竟還沒有達到國內國外同行的水平,所以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很清晰的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主要的壓力還就是,研製這個軟體畢竟早期不掙錢,年年純投入。在一個企業裡,從管理人的角度覺得,你別搞那個軟體了,又不掙錢對吧,還天天花錢,那在資金短缺的時候,是不是把它砍掉吧或者縮小規模。但是從我自己,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這個確實是,因為我覺得你現在不掙錢不能怪別人,怪自己還沒有研發好,相當於你這個蘋果還不熟,你不能把蘋果樹砍了吧,母雞還不能下蛋,你不能把母雞給殺了呀,確實還有一個研製的過程,我要說服我們的團隊跟我有共同的認識。
高敏:未來發展的過程當中,您怎麼平衡研發投入跟公司盈利之間的這樣一個關係?
王宇翔:我們是上市公司,你要有社會責任,我們企業發展應該說首先是盈利,但是盈利也不能說殺雞取卵,也不能看得太短期,我們也必須要有長遠的下一代產品的研發,我們在銷售一代,要研製一代,甚至還要預研一代,再超前研製下一代。因為像我們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它產品迭代是非常快的,你在這個階段領先,並不等於下一個階段你還是優秀的公司。我們還會不遺餘力加大研發的投入,公司的研發投入應該是越來越大的,層次也越來越高了,包括跟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更快、更早地推出下一代產品。
同時,盈利這一塊,公司也在想盡各種辦法擴大銷售規模,增設一些分支機構和辦事處,加密我們的營銷網點。再一個是擴大我們的銷售隊伍,業績增加了,利潤空間自然也就出來了。
所以說,今後我們對研發的投入和公司的業務規模,未來三到五年內基本上會保持這個增長的速度和比例。
高敏:要讓遙感技術真正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還要突破哪些技術瓶頸?
王宇翔:我們公司的願景就叫:科技改變世界,遙感走進生活。我們自己覺得在科技改變世界方面也在探索,但是離遙感走進生活確實還是有很遠的路。過去,遙感就是一個戰略的手段,它不是一個戰術的手段,不是天天用的,更多是用於政府的管理,現在開始用到地級市、縣裡面、區裡面,已經在不斷地深入,同時,結合無人機可以用到一些鄉鎮、村鎮的管理,也越來越深入了。隨著手機越來越發達,手機上APP種類也越來越多,我覺得遙感可能更多的今後用到老百姓走進生活,可能具體的形態就是APP。
遙感,它也就是一個信息源之一,就是觀測地球的一個手段,遙感信息的價值不是在於獨立使用,打一個比方,你就是一個調料,就是一個鹽,不能抓一把鹽吃了,你還要跟別的東西結合。遙感這個信息技術、觀測手段,還應該和物聯網等等傳統的觀測手段,甚至是比如汙染治理等等生態修復這些技術,結合起來共同使用。所以我覺得,今後離走近生活任重道遠,但是也就在不遠的將來。像現在5G、6G都正在研發,原來這個遙感數據量很大,傳播一個數據很慢,現在5G建成運行以後,傳播就快了,數據量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但是最終,我覺得遙感走進生活,可能你問十個老百姓,將來也有九個不知道什麼是遙感,他可能不需要知道。可能他天天用的影像就是遙感,他可能會用這個影像,看這個圖,但是他不知道那是遙感,我覺得這也就是這個技術存在價值吧。
比如,現在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監測土地的利用,這個違章建築和違法用地,就是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往往是縣一級、區一級的部門,他自己都沒有發現,都是上一級部門告訴你,通過衛星影像發現你這個地方的用地實際用途跟批覆規劃的性質不相符合。還有像秸稈焚燒,你縣長根本不知道,你坐在辦公室,上面通過環保部給你開了罰單,說你哪天哪天秸稈焚燒,有圖有真相。
高敏:根據2015年到2025年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9年到2025年會有40多顆遙感衛星發射,其中商業遙感衛星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您要靠什麼來抓住機遇呢?
王宇翔:後續隨著遙感衛星和北鬥衛星國家投入越來越大,首先我們做遙感服務的數據源更多了,種類更豐富了,質量也更高了,我們就能提供更精準、更微觀、更具體深入的服務。
第二個,大型工程我們本來就是其中的研製單位之一,它後面再投入確實會給我們公司帶來更大的市場發展機會。
高敏: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有什麼樣的願景?
王宇翔:希望我們公司在圍繞著自己的主業,遙感衛星、北鬥導航和氣象海洋這幾個領域,今後用途越來越廣泛,應用越來越深入,我們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同時,也確實希望在自己從事的這個細分領域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的軟體,實現國家安全,也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同時也希望我們這個企業能帶動我們相關的行業一些上下遊企業的發展,不光是你一棵大樹,還要變成一個森林,更多的企業也能走進科創板,走進中國的資本市場,藉助資本的力量做大做強。
(編輯 蔡奕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