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支付方式的興起,紙幣和硬幣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得越來越少。如今市面上早已難尋一分錢的蹤跡,不過精確到分的交易還是時常發生,這其中會存在問題嗎?近日,細心的市民王先生發現,自己去超市購買散裝稱重的商品時,稱重後的價格顯示精確到分,結帳時零頭卻消失了。超市「抹零」是普遍的約定俗成,還是商家的自行操作?這樣做合理嗎?
「抹零」挺常見,方式有不同
9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椒江區經中路的華聯超市。
蔬菜、水果、調味料……散裝稱重區掛滿了各種商品的單價。「白金針菇每斤4.98元、板慄仁每斤14.8元、玉米粉每斤2.88元」,幾乎所有的散裝稱重商品單價都精確到分。
記者隨機稱了一小袋麵粉和一把香蕉,麵粉的價格為0.94元,香蕉的價格為7.03元,總價7.97元。
「一共8元。」結帳收銀的工作人員說。由於沒有紙幣,記者選擇了電子支付方式,支付的金額為7.97元,為何和超市收銀人員的說法有所出入呢?
收銀人員告訴記者,如果使用現金,找零很麻煩,所以精確到分的零頭將被四捨五入,但電子支付都是按照實際價格進行支付。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超市「抹零」挺常見,但「抹零」的方式卻有所不同。位於椒江區星雲路的樂家聯商超市則在稱重時系統自動「抹零」。
市民趙女士購買了三種散裝稱重商品,娃娃菜、皮蛋和四季豆。消費憑證上顯示,三種商品單價均精確到分,稱重後價格卻直接將精確到分的零頭四捨五入。每個稱重商品直接被「抹零」,總價自然不存在幾分錢。
幾分錢找零沒必要,但電子支付不該「抹零」
超市「抹零」通常並沒有告知消費者,由於金額實在太小,不少市民從未關注過幾分錢的零頭,但記者發現一些「較真」的網友卻對此表示不認同。
有些網友表示,超市稱重商品零頭四捨五入雖涉及金額極小,但應該要提前告知消費者,不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抹零」,心裡會有些不舒服。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如何看待超市「抹零」現象呢?記者對剛從超市出來的市民進行了隨機採訪。
「幾分錢四捨五入是能接受的。」市民孫大爺告訴記者,現在一分錢基本不流通,現金找零確實不方便,即使找零了,一分錢也不知道怎麼用。「四捨五入是公平的,有入也有舍嘛。」
大部分市民都對現金支付「抹零」表示接受,但對於電子支付方式,不少市民認為不該「抹零」。「電子支付方式可以直接輸入金額,精確到分,為什麼還要『抹零』呢?」
律師說法
超市「抹零」到底是否合理呢?為此,記者諮詢了浙江海貿律師事務所律師曹理尚。
曹理尚說,根據《人民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國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禁止損害人民幣和妨礙人民幣流通。
因此角、分,都是法定流通貨幣,國家沒有取消對分幣的流通,對零分硬幣拒收的做法,是一種妨礙人民幣正常流通的行為。因此商家在客戶購物結算時,有義務收取和找零。
目前在現實生活中,商家為圖方便進行抹零的做法,違反了人民幣流通的相關規定。如果對零分抹去,不予收取,相當於商家對消費者的優惠,消費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通過四捨五入多收消費者零分而抹零,則必須告知消費者,取得消費者的同意。如果在稱重時,把系統設置為自動「抹零」,則是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是不可取的。
責任編輯: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