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通過第一次極體轉移技術在獼猴後代中進行線粒體置換

2020-12-27 中國生物技術網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

2020年7月28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研究生孫強及劉真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in macaque monkey offspring by first polar body transf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總之,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線粒體DNA(mtDNA)突變是母系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置換療法(MRT)為預防與mtDNA相關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第一極體轉移(PB1T)已用於線粒體置換,以產生小鼠後代以及產生胚胎幹細胞的正常人類胚胎。然而,尚未見到使用PB1T產生靈長類後代的報導。在這裡,該研究表明基於PB1T的線粒體置換可以產生健康的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

該研究首先研究了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第一個極體轉移(PB1)的基因組完整性。通過相應研究手段,發現結構變異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表明在PB1的基因組完整性沒有退化。

用針對DNA損傷標記磷酸H2A.X的抗體進行的免疫染色顯示PB1和SCC均無免疫反應。對5-甲基胞嘧啶(5mC),H3K9me3和組蛋白H3磷酸-S10(磷酸H3)的進一步免疫染色表明,猴PB1和SCC表現出相似的表觀遺傳修飾。為了進一步解決SCC和PB1基因組是否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水平,該研究應用了單細胞亞硫酸氫鹽測序來繪製SCC和PB1的全基因組鹼基解析度DNA甲基化圖。數據表明,PB1和SCC基因組中的DNA甲基化水平相似。所有這些結果暗示,猴子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卵母細胞的SCC。

PB1和SCC相關的線粒體可以通過用螢光染料MitoTracker和DNA染料Hoechst染色猴卵母細胞來觀察。該研究發現,在完整的卵母細胞中,與PB1相關的線粒體集中在高密度簇中,而與SCC相關的線粒體與其他線粒體一樣均勻地分布在卵質中。儘管PB1比SCC攜帶更多的mtDNA拷貝,但分離的PB1中mtDNA的量約為整個卵母細胞的1/1000。這表明在不攜帶大量mtDNA的情況下,PB1T可用於MRT。

接下來,該研究使用來自一位雌性猴子供體的PB1和來自另一位供體的去核卵母細胞,通過PB1T檢查了重組卵母細胞的胚胎發育生存力。總共,該研究獲得了30個重建的卵母細胞,其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來自不同的猴子。用胞漿內精子注射(ICSI)使PB1T重建的卵母細胞受精,獲得25個受精卵,包括具有兩個原核的21個正常受精卵和具有一個或三個原核的4個異常受精卵。該受精率與未受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相似。

經超聲檢查證實,隨後將20個重建的正常胚胎轉移到6個雌性代孕中,產生了兩次單胎妊娠。該妊娠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的ICSI的妊娠率相當。分別在162天和145天通過剖宮產成功分娩了兩隻健康的猴子後代,分別稱為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提交手稿時,這兩隻猴子現在分別為27個月和22個月大,身體健康。已經在PB1T嬰兒A和PB1T嬰兒B的耳組織的核基因組上使用短串聯重複序列(STR)進行了基因分型分析,以鑑定其父母起源。30個STR基因座的結果表明,兩隻猴子都繼承了其PB1供體猴子的母體基因組。為了鑑定兩隻PB1T衍生猴子中mtDNA的起源,該研究對這些猴子以及PB1和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的線粒體D環區域或線粒體基因ND3進行了測序。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比較表明,兩個後代的mtDNA主要來自宿主卵母細胞供體猴子。

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使用PB1T衍生的卵母細胞進行ICSI和妊娠的效率與使用未操縱的卵母細胞相似。這些結果表明,PB1T是預防線粒體DNA突變疾病的潛在且有希望的替代方法。鑑於去除PB1不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PB1也可用於增加不育治療的卵母細胞來源,這將有利於卵巢儲備有限的患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81-y

相關焦點

  • 解開數十年謎團 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Nature Plants | 首次實現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編輯,靶向線粒體TALEN...
    該研究利用靶向線粒體的TALEN技術(mitoTALEN)分別敲除了水稻和油菜胞質雄性不育材料中的特定線粒體基因,恢復了它們的育性,表明mitoTALEN技術在植物線粒體基因功能驗證和育種上的巨大潛力。
  • PNAS:全球首次發現!某些微生物或會通過水平基因轉移過程來改變其...
    2020年10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某些微生物或會改變進化的規則。進化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父母輩和後代之間的遺傳或垂直基因轉移(VGT,vertical gene transfer)過程。
  • [中國青年報]我國科學家及合作團隊發現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
    Reed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測量發現了世界上首個單分子駐極體(electret)——Gd@C82,在駐極體被人類合成100年後將其物理尺寸壓縮到極致的單分子水平(~1 nm,十億分之一米),這是目前人類所知最小的駐極體。
  • 巨噬細胞中的細胞間線粒體轉移調節白色脂肪組織穩態
    巨噬細胞中的細胞間線粒體轉移調節白色脂肪組織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7 16:51:14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Steven L.
  • |生物|線粒體
    另一方面,有性繁殖的效率似乎很低,因為只允許我們將一半的基因傳遞給後代,而且物種中有一半的成員(雄性)不能生育後代。演化是無關感情的,因此這些代價必然意味著某種好處。通常的答案是,有性繁殖通過每一代的基因重組創造了新的基因組合,將有益突變與有害突變分離開來,並賦予物種一定程度的演化靈活性。「性」使基因保存在基因庫中,這些基因今天可能沒用,但未來可能就會拯救後代,使其免受瘟疫、瘟疫和寄生蟲的侵襲。
  • 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科學家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20:51 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Eichler等研究人員合作報導改進後的獼猴基因組。
  • 獼猴和母鹿「啪啪啪」?!法國人嚴肅臉討論這一畫風
    比如前些天,法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一隻獼猴與一隻雌性梅花鹿之間的性行為。 《世界報》記者稱,本次發現動搖了人類的自以為的特有「本性」。猴鹿性行為首次證實了在非人類的靈長目動物中,存在與另一種類之間的性行為。 法國斯特拉斯堡的靈長目學學者在日本的屋久島親眼見到,一隻日本獼猴跳上一隻雌性梅花鹿,表現出「一連串交媾行為」。
  • 減肥除了管住嘴邁開腿,還需要動員你的線粒體
    該研究發現,在脂肪細胞和巨噬細胞中,細胞間線粒體轉移可作為免疫代謝紊亂的一種機制,來調節代謝穩態,肥胖時細胞間線粒體轉移受損。白色脂肪組織中的線粒體轉移已知線粒體攝取受細胞鬆弛素的影響。然而,人們對線粒體攝取需要的基因知之甚少。雅安就人員採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基因敲除篩查來確定線粒體攝取所必需的基因。
  •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疾病是由細胞核或線粒體基因組中廣泛的基因突變所誘發的一種異質性疾病,目前治療該病的療法主要集中於對症治療而並非改善由特定基因突變所引發的生化缺陷;日前,一篇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線粒體疾病的療法進展
  • 低光毒探針「點亮」線粒體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科學家為了進一步揭開細胞生物學過程的神秘面紗,研發了各種各樣的生物成像技術。其中,螢光超解析度成像因簡單的成像條件及對生物樣品的相容性脫穎而出。不過,螢光超解析度成像往往需要更多的光子,因為活細胞超解析度成像需要螢光探針在漂白之前發出更多光子。科學家除了聚焦在如何改善螢光探針光穩定性,更關注漂白過程產生的光毒性。
  • 多篇文章聚焦線粒體深度研究進展!
    我們正在研究這兩種情況下在分子水平上發生了什麼,目標是開發一種藥物進行幹預。我們的身體不斷地將東西在細胞間轉移,這有點像道路和汽車。用來將脂肪和糖轉化為能量所需的交通工具稱為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 MCU)。就像交通把人運送到目的地一樣,MCU移動能量的速度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太慢,就會出現肥胖等疾病。如果過快,就會導致營養不良。
  • 首次證實:這種線粒體多肽,不但能延長壽命,還能預防和治療阿茲海默...
    該研究首次證明了來自線粒體的多肽——Humanin,能夠延長壽命,降低阿爾茨海默氏症等年齡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對調節動物和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壽命至關重要。長期的研究表明,線粒體不僅僅細胞的能量工廠,還與細胞的許多生命活動息息相關,譬如細胞凋亡等。humanin是線粒體內新發現的一種多肽,在所有動物中都能找到它的存在。
  • 日本獼猴為什麼會和梅花鹿發生親密行為?
    而島上的獼猴是一種中型矮壯的猴子,體長47-60釐米;尾長7-12釐米。兩者的體型差距並不大,一來二去,日本獼猴就對梅花鹿看對眼了。從來沒有一個物種和獼猴一樣,對梅花鹿如此依戀。日本獼猴是首個被科學證實在某些種群中存在「文化」行為的非人類種群,在日本幸島,一些猴子學會先把甘薯洗乾淨再吃。另一些猴子則養成了在溫泉裡泡澡的習慣,還有一些則模仿人類洗衣服。
  • 做試管需要了解到的關於線粒體與生育之間的聯繫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線粒體可以說是人體最重要的細胞器,是人體的能量工廠,缺乏線粒體人類將無法存活。人類身體每一顆細胞裡,都有很多線粒體,每一個線粒體內都有DNA,它們會伴隨著生育遺傳給下一代。 只不過,線粒體只能由媽媽遺傳給後代(包括兒子和女兒)。
  • 科學家首次對 14300 年前的 「木乃伊狗」進行 RNA 測序
    通過對部分組織的RNA(核糖核酸)測序,科學家懷疑這隻更新世的犬科動物已經被馴化。,在我們最近成功對古代植物材料中的RNA進行測序之後,我們推測,保存完好的動物標本,特別是冷凍在永久凍土層中的標本,很可能保留了足夠的材料來進行測序。」
  • 【商顯頭條】繞過「巨量轉移」的Micro LED磊晶技術發布
    ,完全拋棄主流的巨量轉移製程,成本僅是現有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十分之一,具有量產潛力,相關技術已獲得了臺灣及美國專利。▲由臺灣中央大學光電系陳昇暉教授(中)、詹世豪博士(左)和曾少澤博士(右)所帶領的萌芽新創團隊發布創新的Micro LED磊晶技術,透過高能物理的方式,在「低溫」狀態下即可長出高品質的氮化鎵薄膜。
  • 科學家意外發現公海豚與母鯨魚的「後代」,外觀看起來特奇怪?
    科學家意外發現公海豚與母鯨魚的「後代」,外觀看起來特奇怪?近日,幾位科學家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域中,發現一隻像海豚又像鯨魚的海洋動物,在跟著一隻成年鯨魚在遊泳,難道這是海洋誕生的新物種?這個物種到底會是什麼樣的海洋生物呢?科學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近距離研究新物種的機會!
  • 健康的線粒體可以阻止阿爾茨海默病
    因此,科學家們如今正在尋找替代性的治療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將阿爾茨海默病視為一種代謝疾病。按照這一思路,Johan Auwerx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EPFL)的實驗室對線粒體進行了研究,線粒體是細胞產生能量的動力源,因此在新陳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線粒體鄰近相互作用的高密度網絡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線粒體鄰近相互作用的高密度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4:51:31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Eri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