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反壟斷」:十年爭議,今朝槍響

2020-11-1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連線Insight,作者丨鍾微,編輯丨葉麗麗

「假如現在換一下,你是BAT,你覺得怎麼做才比較好?」

2016年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馬雲針對賈躍亭曾公開提到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壟斷了整個網際網路創業的資源」,在現場發出了這一反問,從而展開了一場激烈對話。

面對這一反問,賈躍亭只好說,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壟斷整個社會資源的企業,但時代變遷的同時,都會誕生全新的更加偉大的企業,而突破上一代企業的封鎖或是大山。

順著賈躍亭的話,馬雲說出了一句名言,「推翻三座大山,把地主弄死,農民不一定富起來。」

時至今日,中國網際網路孕育出不少巨頭,當一個行業競爭白熱化時,必定少不了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的身影。

這種趨勢存在已久。例如本地生活網這門生意,包含著外賣、出行兩大入口,美團難得獨立,但其最重要的競爭對手餓了麼,最終被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全資收購。

共享單車燒了許多年,ofo沒能有什麼好結局,令人意外的是,摩拜最終卻被美團以27億美金收購,還沒能像餓了麼一樣保有品牌。

很多公司長大後,都避不開巨頭,要麼被收入麾下,要麼面臨巨大競爭壓力。以至於坊間有調侃,賣給BAT要趁早。

即使關於網際網路巨頭壟斷的討論絡繹不絕,但以往反壟斷案件發生在其他行業,網際網路領域少有案例。

2013年,曾負責反價格壟斷執法的國家發改委,查處了茅臺和五糧液、三星和LG液晶平板、洋奶粉、隱形眼鏡片等價格壟斷大案。國家發改委甚至對合生元等6家乳品企業,開出高達6.6873億人民幣的壟斷罰款。

相比之下,中國網際網路領域,雖然屢屢出現涉嫌壟斷的事件,但最終少有明確判罰,對於壟斷的界定標準等多有爭議。

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可能將要迎來反壟斷的新時代。實施已11年的《反壟斷法》進入首次「大修」,近期發布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意見徵求稿)》(以下簡稱《指南》)則提到,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行為,或被認定為壟斷。

就在同一天,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壟斷行為發出預警:「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掌控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抑制公平競爭。」

《指南》發出的時間,正好是各大電商平臺如火如荼酣戰雙十一的時候,一邊宣布著戰績的電商巨頭,一邊股價卻出現大跌。

變化正在發生,而巨頭們終將面對這一極具挑戰的課題。

網際網路「二選一」往事

被稱作「中國網際網路反壟斷第一案」的「3Q大戰」,背後圍繞著「二選一」展開。

2008年,中國《反壟斷法》頒布。兩年後便發生了一起典型案例。

那年中秋節,360創始人周鴻禕在聚餐途中得知,騰訊在用戶的電腦中默默安裝了QQ電腦管家,這個應用具備雲查殺、系統漏洞修補等功能,直接對標360相關軟體。

儘管周鴻禕在此之前,曾與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有過溝通,他希望騰訊不要進入安全領域,「給360一口飯吃」。 但事情並不如周鴻禕所願。

騰訊這一極具針對性的動作,讓360不得不馬上出招。五天後,360推出了一款名為「360扣扣保鏢」的安全工具,明面上是保護QQ用戶的安全,但實際上可以阻止QQ查看用戶隱私文件等功能。

「360扣扣保鏢」推出後不久,騰訊要求所有QQ用戶卸載360軟體。360和騰訊在用戶電腦後臺打起架,最後卻強制用戶只能選擇其一。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二選一」第一次引起如此大的風波。

這一事件受到無數關注的同時,《反壟斷法》也開始被公眾熟知,360和騰訊的訴訟,從廣州高院一路打到最高院,因各界關注度極高,過程還曾被電視和微博直播。

爭議也隨之而來。網際網路實驗室主任方興東等人曾撰寫《中國IT業20年反壟斷歷程和特徵研究》,其中提到,BAT通過建立生態圈、制定規則,掌握了絕對話語權,對輿論有明顯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還基於自身強大的服務生態和資本優勢形成派系力量。

而《反壟斷法》雖然已經實施,但是在對網際網路壟斷案件的審判中沒有實現重大突破,企業壟斷行為成本過低,進一步助推市場生態惡化。

方興東還曾評價,由於反壟斷法規成熟,美國科技市場上幾乎每隔5年就會出現一批影響世界的網際網路公司。而反觀國內,目前基本上仍處於第一代網際網路精英掌舵的時代,在各個領域留給後來者的生存空間很少。

直到如今,中國網際網路「二選一」事件依然屢見不鮮。

2015年雙十一前夕,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稱,其公司不斷接到商家信息,阿里巴巴集團在「雙十一」促銷活動中脅迫商家「二選一」,之後京東實名舉報給國家工商局。

對此,天貓雙十一籌備委員會發言人蘇婭曾表示,阿里尊重實名舉報,但今天是「雞實名舉報了鴨,說鴨壟斷了湖面。」在此之前,京東也曾對部分旗艦店進行關閉並表示永不合作。

此後幾乎每年都會爆發「二選一」爭議事件,故事的主角也從阿里、京東,擴展到拼多多、唯品會等電商玩家。

連線Insight曾在文章《唯品會「封殺」愛庫存?「二選一」的戰爭裡沒有贏家》裡描述了「二選一」對市場的破壞和傷害。

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告訴連線Insight,在社會層面,如果擁有市場支配地位和擁有先進技術就可以做二選一的話,「那每個行業都可以做,音樂也能做二選一,電影也可以二選一。如果都這樣競爭,那這個社會只要有一點市場支配地位的,比競爭對手強的企業都可以去實施二選一,對整個經濟的良性競爭,就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最新發布的《指南》提到,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相對人進行限制交易,排除、限制市場競爭。而這類限制交易行為可通過電話、口頭等方式實現,還可通過平臺規則、數據算法以及技術等方面設置限制。

《指南》對網際網路平臺「二選一」的行為做出明確限定,被外界評價為,彌補了《反壟斷法》在執法上的空白,更利於制止平臺經濟領域出現壟斷行為。

併購這盤棋

大型併購案的屢屢發生,也常讓巨頭陷入壟斷爭議。

回顧以往的網際網路行業巨頭合併,是一份很長的名單。這些年,阿里收購優酷土豆、高德和新浪微博等股份、百度收購91無線、以及58趕集合併、美團點評合併。這些併購案,不僅改變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軌跡,也影響了原有市場的競爭格局。

巨頭們用錢敲開了這些創業公司的大門,甚至拿到了話語權或主導權。外界對此爭議已久。

網際網路公司成長的盡頭,便是更多的市場份額、直至取得相對壟斷的地位。

多年以後,美團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其創始人王興在2016年便曾表示,做一個公司最後都是需要「平天下」,「『平』的意思就是,你不光要進去做,最後還要徹底地佔領、壟斷它。」

他說,「對網際網路公司而言,這點尤其重要。因為你只有迅速結束競爭並壟斷這個市場,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併購顯然是一個捷徑。

在美國,2017年其司法部以反壟斷為由,向AT&T發起訴訟,試圖阻止AT&T和時代華納的併購。美司法部表示,AT&T收購時代華納違反了《反壟斷法》,將極大地傷害消費者,包括將導致用戶的付費電視使用費用上漲、阻礙行業創新等。

這一收購之後被反覆延期,直到2018年才被美國司法部承認是合法的。但是這一消息曝出後,美國法律界等人士紛紛對其抨擊,著名分析師Ben Thompson曾在博客中提到,美國目前的法律和反壟斷判例均令人遺憾地沒有準備好應對這一現實,所以出臺一項新的保持中立的法律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併購引起的壟斷爭議也同樣發生在中國2015年5月,在線旅遊(OTA)領域頭部企業攜程決定收購藝龍,而其競爭對手去哪兒馬上發動了反擊——向中國商務部壟斷局遞交文件,它認為攜程收購藝龍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及相關法規。

去哪兒網稱,合併後,攜程與藝龍加起來,在在線酒店預訂市場中的份額合計超過50%,而且攜程在此次股權交易後獲得了藝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收購藝龍的另兩家公司鉑濤集團及LuxuriantHoldings,其公司或實際控制人都與攜程有一定關聯),構成經營者集中,觸及了《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中設置的申報門檻。

事後,雖然商務部表示已經收到去哪兒網關於該收購涉嫌未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的舉報,並約談攜程及相關方調查了解有關交易情況,但最終並沒有做出壟斷與否的判別。

戲劇化的是,5個月前,在線旅遊(OTA)領域的兩位頭部企業,攜程和去哪兒宣布合併。合併完成後,攜程擁有去哪兒45%的總投票權,成為其最大股東。

有分析稱,兩者的合併基本形成了對機票酒店市場的相對壟斷,而由於旅遊產品的複雜性,反壟斷調查會很難。

這並不是個例,關於一起網際網路併購是否存在壟斷、界定標準是否合理等問題,總有許多爭議聲。

自《反壟斷法》生效12年以來,國內還沒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間的併購案進行事先申報審查獲批,也未因此被處罰。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魏士廩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網際網路領域的併購有很多都沒有向主管部門提交反壟斷申報,這與網際網路領域的VIE結構、 營業額計算等系列複雜的問題有關。中國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是VIE結構,都是外資間接控股這種形式。新型商業模式其營業額如何計算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

他提到,類似因素可能都是導致網際網路領域集中案件監管寬鬆的眾多原因之一。

反壟斷新時代來了

早年,巨頭們常以國外市場比較自身。

「3Q大戰」結束後,馬化騰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網際網路是一直變化的領域,如果企業跟不上產業的發展趨勢,自然會被市場淘汰——谷歌搶走了微軟的光環,Facebook正在打敗谷歌……騰訊如果不能進行自我革命,結局會和他們一樣。

馬雲也曾說出類似的觀點,微軟、IBM這樣的公司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大,阿里巴巴也一樣。「大家都覺得BAT相當了不起,但我估計就兩三年格局就會變化;過四五年,我們這些企業是否還會在,我覺得都是很大的問題。」

時過境遷,如今騰訊和阿里已經坐穩了巨頭的位置,市值位列前位,有著各10萬億的生態產業,也一直深陷壟斷的爭議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馬化騰與馬雲提到的微軟、谷歌,都面臨過反壟斷的挑戰。微軟曾在巔峰期迎來了反壟斷調查,持續了六年才結束,長時間的調查影響了微軟前進的速度。而谷歌也在2013年,遭遇了同樣的經歷,甚至曾被歐盟判罰24.2億歐元。

兩者被調查的原因,分別是利用Windows的壟斷地位為IE保駕護航、競價排名破壞了消費者真正選擇的權利。

反壟斷爭議背後,公眾對網際網路巨頭已經流露出不滿。

當蘋果、谷歌、亞馬遜、Facebook矽谷的四大科技巨頭,正在遭遇美國歷史上最嚴苛的反壟斷調查時,中國也可能將要迎來反壟斷的新時代。

2020年,實施已11年的《反壟斷法》,進入首次「大修」。

年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其官網公布了《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

據檢察日報報導,公開徵求意見稿8章64條的篇幅,較現行法要多出7條,字數也大幅增加。這次修法,已與另立新法有同等規模。

這次修法,是基於如今的現狀進行升級。不僅反壟斷執法具體案件中的處罰力度和罰款額度有大幅度提高,還改善了因網際網路特徵引起的審判難點。

關於如何認定網際網路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爭議性問題,徵求意見稿做出了明確的認定,「網際網路領域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還應當考慮網絡效應、規模經濟、鎖定效應、掌握和處理相關數據的能力等因素」。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又發布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意見徵求稿)》,主要目的是預防和制止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的壟斷行為。

《指南》對網際網路平臺概念做出定義,「指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使相互依賴的多邊主體在特定載體提供的規則和撮合下交互,以此共同創造價值的商業組織形態。」並明確表示,網際網路平臺包括一切線上平臺,例如電商、社交平臺、遊戲等。

《指南》對相關問題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過去《反壟斷法》在處理網際網路經濟涉及壟斷糾紛時的執法難題。

無論什麼企業,都不能擁有壟斷的權利。未來,反壟斷將成為網際網路的常態。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反壟斷
    相比之下,中國網際網路領域,雖然屢屢出現涉嫌壟斷的事件,但最終少有明確判罰,對於壟斷的界定標準等多有爭議。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可能將要迎來反壟斷的新時代。爭議也隨之而來。網際網路實驗室主任方興東等人曾撰寫《中國IT業20年反壟斷歷程和特徵研究》,其中提到,BAT通過建立生態圈、制定規則,掌握了絕對話語權,對輿論有明顯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還基於自身強大的服務生態和資本優勢形成派系力量。 而《反壟斷法》雖然已經實施,但是在對網際網路壟斷案件的審判中沒有實現重大突破,企業壟斷行為成本過低,進一步助推市場生態惡化。
  • 十年542起網際網路企業併購,反壟斷任重道遠
    而12月6日針對的則是三起網際網路有名的併購案,雖然處罰金額小,但具有威懾作用。不過相比較於國際反壟斷的處罰力度和頻度,還是「小巫見大巫」。國外網際網路反壟斷的「天價罰款」在美國網際網路歷史上,反壟斷案例更為驚心動魄。早在20世紀末,微軟被反壟斷立案審理。
  • [中華工商時報]反壟斷新規亮劍網際網路巨頭
    強監管時代到來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指南》,對網際網路平臺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個人數據收集與共享、屏蔽競爭對手或拒絕開放API接口、平臺紅包和補貼、搜索降權、捆綁銷售產品或服務、VIE結構申報等爭議已久且反壟斷風險比較突出的商業行為,都賦予了解釋和風險提示。
  • 中國網際網路這十年:緣起賈伯斯,走向反壟斷
    過去十年,和此前、此後的很多個十年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同樣的新概念、新名詞層出不窮;但也是同樣的太陽底下那些事。不過,對於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這仍然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十年。從移動端開始,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商業變革,市場格局被徹底重塑。
  • 中國網際網路這十年:緣起賈伯斯,走向反壟斷
    不過,對於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這仍然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十年。從移動端開始,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商業變革,市場格局被徹底重塑。,但卻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5G商用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對物聯網場景、工業網際網路場景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有了更多期待;而在消費網際網路場景中,短視頻、智能家居、虛擬實境等領域也都乘勢而上,迎來良好發展預期。2020年關鍵詞:反壟斷而當時間走到2020年,網際網路行業又走到了一個全新的渡口。這一天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歷史的必然。
  • 陳根:網際網路反壟斷出場,監管邁出網際網路反壟斷的第一步
    顯然,「叫停」螞蟻只是一個開始,包括螞蟻在內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正在接受越來越多的審視。 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起草《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南》),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根據指南對「平臺經濟」的解釋,只要跟線上經濟有關的網際網路平臺都將在監管範圍之內。 終於,從螞蟻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到整個網際網路平臺行業,都進入了監管範圍。這是中國首次嘗試界定科技行業的反競爭行為,也將從根本上改變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的競爭版圖。相較於歐洲的十年反壟斷,中國反壟斷,雖遲必到。
  • 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一枝獨秀不是春
    阿里巴巴,這個國內最大、全球僅次於亞馬遜的電商巨頭,因為「二選一」等行為被反壟斷調查,此事不僅重大,意義非凡,而且,影響深遠,催人思考。 電商出於逐利、打擊對手的目的而強迫平臺商家在自己和對手之間「二選一」,這種行為可謂行業公開的秘密,存在已久、爭議不斷,2015年京東為此還狀告過天貓、阿里巴巴,案件至今未有定論。
  • 南都發布網際網路反壟斷報告:七成消費者反感「大數據殺熟」
    圍繞網際網路反壟斷領域的七大問題,報告梳理了上百例國內外網際網路反壟斷案例和上千份消費者態度調查問卷,試圖呈現其中的爭議焦點。超九成受訪者認為,類似「二選一」「扼殺式併購」等網際網路壟斷爭議問題的產生與市場競爭失序有關,近一半人認為網際網路行業競爭問題突出,迫切需要加強監管。
  • 壟斷與反壟斷背後:平臺型網際網路公司內捲化,市場規則將重置
    有關部門進駐阿里巴巴調查,打響了國內網際網路行業反壟斷的第一槍。就在12月24日開始調查的一周前,高層會議確定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方向。結合近兩個月的行業動向和政策風向,平臺型網際網路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尤其電商領域的「二選一」和社區團購成為被猛烈抨擊的兩個靶子,其所反映出的問題也恰好分別對應了「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
  • 「阿里閱文豐巢被罰」釋放網際網路反壟斷信號
    (12月14日中新網) 50萬元的處罰額度,對於這三家網際網路平臺而言,儼然是九牛一毛,沒有受到絲毫損傷。不過,此次市場監管總局所開出的罰單,乃是基於《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未依法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且是50萬元的頂格處罰,其意義就非常明顯了,釋放出加強網際網路領域的反壟斷信號,具有敲山震虎的價值,立刻引發資本市場的波動,社會各界亦強烈關注網際網路反壟斷,並對之寄予很大的期待。
  • 監管邁出網際網路反壟斷的第一步
    根據指南對「平臺經濟」的解釋,只要跟線上經濟有關的網際網路平臺都將在監管範圍之內。 終於,從螞蟻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到整個網際網路平臺行業,都進入了監管範圍。這是中國首次嘗試界定科技行業的反競爭行為,也將從根本上改變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的競爭版圖。相較於歐洲的十年反壟斷,中國反壟斷,雖遲必到。
  • 新華網評論: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被「盯上」的科技巨頭針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熱潮正此起彼伏席捲全球。
  • 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徵求意見的意義
    昨天的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徵求意見出臺(注意只是徵求意見,還沒有最終出臺)。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又一個大周期的開始。只是這個大周期是逐漸向下走。始於SARS,終於新冠。網際網路平臺虛擬經濟在2020達到其最巔峰,形成了純粹的寡頭壟斷集團。
  • 反壟斷強監管網際網路企業,讓平臺經濟走得更穩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 | 楊虹阿里巴巴等幾家網際網路企業收購業務因涉嫌壟斷行為遭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正引發各方關注,有觀察人士指出,本輪監管層重拳出擊加大調查力度,加強對網際網路企業的反壟斷監管,規範和發展平臺經濟,目的是讓網際網路企業在法治軌道上更好前行,從而讓民眾享受到更多便利。那麼,如果判定網際網路企業存在平臺壟斷行為?
  • 許光耀:網際網路反壟斷雖複雜 但現有法律規則未受原則性挑戰
    原標題:許光耀:網際網路反壟斷雖複雜,但現有法律規則未受原則性挑戰   數字領域出現的爭議
  • 爭議反壟斷:阿里巴巴超額獲利時代結束?
    認真讀過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開出的罰單後,有部分樂觀的投資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阿里巴巴併購銀泰商業沒有被判定「具備排除、限制競爭效果」,那麼網際網路行業發生的大部分併購都不會有類似問題;併購還是照做,只是需要注意提前申報、通過反壟斷評估而已。他們認為,反壟斷評估只是走個過場,畢竟50萬元的頂格罰款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實在不算高。
  • 爭議反壟斷:阿里巴巴超額獲利時代結束?
    他們認為,反壟斷評估只是走個過場,畢竟50萬元的頂格罰款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實在不算高。可在多位學者和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看來,這種觀點似乎過於天真。向社會釋放加強網際網路行業反壟斷監管的信號。」劉旭說。網際網路分析師迮鈞權向《企業觀察報》表示,阿里巴巴的「二選一」市場策略,一直令其受到競爭對手的指責。
  • 「二選一」「殺熟」被點名,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收緊
    意見稿對飽受爭議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搭售」等概念進行了界定,也對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準予以營業額和VIE架構的特別考量,實現了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相關法律規範的新突破。「二選一」「殺熟」被點名近年來,電商巨頭、網際網路平臺屢屢被曝出要求商家「二選一」相關的爭議。而對這種行為中是否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具體界限如何判定,市場上一直眾說紛紜。此次,徵求意見稿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 反壟斷政策密集出臺,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何去何從?
    兩周前反壟斷消息傳出後,科技股便連日下挫。以史為鑑,反壟斷監管在美國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目前關鍵問題在於,反壟斷監管加強對網際網路巨頭究竟影響幾何? 但在數字時代,許多產品是免費的,要證明一家公司涉嫌壟斷傷害消費者變得愈發困難,法律等方面是否需要同步創新?市場會怎麼走?
  • 「財經翻譯官」全球為何都對網際網路企業發起反壟斷大招?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強調,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時間,「反壟斷」話題大熱。不過,事實上網際網路企業反壟斷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國內,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歐美發達地區,「反壟斷」出現的頻率更高且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