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2020-12-03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

3,額葉、頂葉和枕葉皮層中延遲階段的活動會追蹤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噪聲和偏差

4,循環加工驅動感知覺的可塑性

5,杏仁核-皮層對紋狀體可塑性的控制驅動了目標導向行動的習得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圖註:杏仁核、外側隔和伏隔核的CFP記憶恢復分布式環路

攝食行為和代謝穩態的中央控制被認為涉及一種不依賴於食物味覺值的攝食後營養學習形式。然而,在這樣的學習之後,大腦的哪些區域或迴路被激活來檢索存儲的記憶,以及這些記憶是否在通過檢索重新激活後發生了依賴於蛋白質合成的再鞏固,都是未知的。

本研究通過使用條件喜愛偏好範式,將口味與胃內輸注葡萄糖聯繫起來,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食物口味的評估,研究表明對攝食後營養條件記憶的檢索可刺激小鼠的多個腦區,包括杏仁核的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 CeA)。此外,記憶檢索激活了哺乳動物CeA中雷帕黴素複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 mTORC1)的靶點,而檢索後立即對mTORC1進行位點特異性或系統性抑制,可抑制攝食後營養相關的味道記憶的後續表達,從而導致對恢復的長期抑制。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攝食後的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過程調節了食物偏好。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作者:Sniper

近幾十年來,儘管激素(如糖皮質激素)已被廣泛認為是記憶加工過程中常見的神經調節因素,但固醇類性激素(如17β-雌二醇)是否有此類影響尚未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女性被試往往在雌二醇與記憶的研究中佔主導地位,並且雌激素是「女性」激素這一普遍但是錯誤的觀念可能進一步阻止了人們了解其在男性記憶調節中的重要作用。有大量證據支持雌二醇在調節女性學習和記憶中起了關鍵作用,並且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雌二醇在男性中的作用與此相似。

這篇綜述討論了雌二醇的信號傳導機制,並概述了雌二醇對空間、物體識別、社交和恐懼記憶的影響。儘管本文主要關注基於女性收集的數據,但作者也討論了雌二醇對男性記憶的影響,以及雌激素在記憶調控中的性別差異,這可能對未來認知療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額葉、頂葉和枕葉皮層中延遲階段的活動會追蹤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噪聲和偏差

期刊:Plos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圖註:IPS和PFC的BOLD活動和行為的相關

工作記憶是不精確的,這些不精確性可以通過隨機擴散誤差和朝著一組穩定狀態(「吸引子」)的系統漂移的綜合影響來解釋。但是,這種擴散和漂移的神經基礎仍然未知。

本研究中,我們考察了額葉和頂葉皮層在延遲階段的活動與已知的行為記憶精度隨記憶負荷增加而下降之間的關係,該行為可能與擴散和漂移有關。我們分析了來自現有實驗的數據,在該實驗中,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過程中,在不同負荷條件下對線的朝向進行了延遲回憶。為了量化漂移和擴散的影響,我們使用離散吸引子模型對被試的行為進行了建模,並計算了額葉和頂葉在延遲階段的活動的被試內相關性以及整體試次的漂移和擴散的估計。

我們發現,儘管額葉和頂葉活動的增加與擴散和漂移的增加有關,但擴散解釋了額葉和頂葉在延遲階段活動的最大差異。相比之下,隨後的全腦回歸分析表明,漂移而不是擴散解釋了枕葉外側皮層延遲階段活動的最大差異。這些結果與一般額頂葉機制對擴散噪聲響應的差異模型以及與枕葉皮層刺激特異性偏差模型相吻合。

4,循環加工驅動感知覺的可塑性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層狀腦環路

學習和經驗對於將我們環境中模糊的感覺信息轉化成感知覺決策至關重要。然而,由於核磁共振成像的標準解析度無法幫助辨別感覺可塑性的更加精細的機制,因此關於學習如何塑造成年人大腦的證據仍存在爭議。在本研究中,我們將亞毫米級解析度的超高場(7T)功能成像與方向辨別訓練相結合,以考察不同皮層深度上經驗依賴性的可塑性,這種不同皮層的經驗依賴性的可塑性被認為可以支持可分離的大腦計算。

我們證明,學習會改變表層而不是中層或深層的V1層中方向特異性表徵,這與通過水平連接的循環可塑性機制一致。此外,學習增加了枕頂區域的前饋而不是反饋層與層的連通性,這表明感覺可塑性門控了感知決策。我們的發現揭示了更精細的可塑性機制,可重新分配感覺信號的權重以促進決策,這一發現彌補了經驗依賴性的可塑性的微環路與宏觀環路之間的差距。

5,杏仁核-皮層對紋狀體可塑性的控制驅動了目標導向行動的習得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圖註:兩側邊緣前區(PL)至後部背內側紋狀體(pDMS)通路對於目標導向學習至關重要

在哺乳動物物種中,目標導向行動的能力取決於認知-情感的整合過程,該過程將因果關係和動機學習過程融合在一起,從而將行動目標與目標當前的價值聯繫起來。

最新研究證據表明,這種整合取決於以後部背內側紋狀體(pDMS)為中心的皮層-邊緣-紋狀體迴路。在pDMS的兩種主要神經元中,都發現了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即直接(dSPNs)和間接(iSPNs)通路的多棘投射神經元,並且這種學習相關的可塑性被認為取決於邊緣前區(PL)和基底外側杏仁核(BLA)的輸入。然而,已有研究尚未考察這些結構對與目標導向的學習相關的細胞變化的相關貢獻,也不清楚dSPN、iSPN或兩個細胞類型中是否存在任何特定於pDMS的PL和BLA輸入的可塑性。

本研究通過將條件反射和對特定迴路的操控以及小鼠離體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發現了向pDMS輸入的PL(而非BLA)對於目標導向學習至關重要,並且PL-pDMS通路的可塑性是雙側且特定在pDMS中的dSPN。隨後的實驗表明,BLA至關重要,但僅通過向PL的輸入間接參與紋狀體可塑性。BLA投影到PL的失活阻止了目標導向學習,並阻斷了pDMS中dSPN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通過人類的局限性理解人類的智慧|腦科學頂刊導讀75期

2,為什麼我們能在腦海中進行言語思考或者哼唱?腦科學頂刊導讀74期

相關焦點

  • 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腦科學頂刊導讀7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攝食後營養記憶的再鞏固需要中央杏仁核中的mTOR 2,雌二醇--學習和記憶的神經調節因子 3,額葉、頂葉和枕葉皮層中延遲階段的活動會追蹤視覺工作記憶中的噪聲和偏差
  • Nat Rev Neurosci:獼猴腦中的面部識別系統|腦科學頂刊導讀77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顱內記錄揭示虛幻視覺事件中人類視覺皮層響應的獨特形狀和時間特性 2,人臉圖像重建的進展、缺陷和前景 本研究介紹了一種基於神經編碼原理的抽樣方法,幫助理解工作記憶極限。研究用這些術語重新概念化了現有的模型,揭示了這些對立的觀點之間的強烈共性,同時也更好地識別了這些模型的不同之處。研究表明,樣本的離散性或者連續性並不是影響模型擬合的關鍵因素,樣本計數的隨機可變性才是在影響單個報告和整個報告任務中記憶表現的關鍵。
  • 重新認識大腦「中間神經元」|腦科學頂刊導讀024期
    頂刊導讀目錄 24期1,無義Shank3突變削弱了前額葉樹突棘中鈣瞬變的抑制性調節2,本研究結果表徵了小鼠直系同源物Ube3b的神經元功能,並顯示Ube3b呈現出細胞自主方式來調節樹突狀分支。Ube3b/神經元出現樹突棘密度增加、形態異常的現象,且改變了突觸的生理活動和海馬迴路活動。此外,背側前腦特異性Ube3b/的動物還表現出空間學習能力受損、社交行為改變以及重複性行為。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本文將近年來的網絡功能多樣性的研究成果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提出了一種基於網絡的情景結構模型,其中PM網絡中的腦區間靈活地共享和操作事件信息,以支持情景記憶和模擬的易變現象學。
  • Brain神經調控特刊-腦幹深部腦刺激最新綜述|腦科學頂刊導讀81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帕金森病的皮質去抑制2,慢性脊髓損傷患者硬膜外刺激運動恢復的預測因素3,腦幹深部腦刺激4,刺激丘腦底核會損害進行中運動的中止1,帕金森病的皮質去抑制在帕金森病中,紋狀體多巴胺缺失對皮質-基底節運動迴路的神經活動產生深度改變,導致運動輸出功能失調和震顫麻痺。
  • 腦科學頂刊導讀011期|Nature Neurosci:OPCs亞群的命運如何?
    不同腦區的OPC對生長因子的反應不同,當移植到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區域時,它們的分化能力也不同,在多發性硬化小鼠模型和人類多發性硬化患者模型中已鑑定出疾病特異的OPC表型。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OPCs的生理特性也越來越多樣化,OPCs本身可以調節神經元的放電。
  • 腦科學頂刊導讀002期|Trends in Neuroscience_vol2
    最近的研究結合了光遺傳學、行為分析、神經追蹤和神經活動記錄等手段,揭示了依賴於特定輸入-輸出連接性模式的ZI新功能作用。本文對這些研究進行了綜述,並將ZI的功能歸納為四類:感知整合、行為輸出控制、動機驅動和神經可塑性。根據這些新發現,我們認為ZI是行為和生理狀態整體調節的整合節點。
  • Brain:腦創傷後記憶損害的異常背側注意網絡激活|頂刊導讀84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通過逆向轉化提高成癮與復發動物模型的可轉化性2,16p11.2拷貝數變異與神經發育障礙3,在精神分裂症中,異常的紋狀體多巴胺在拓撲上與皮層-丘腦失連接性有關4,促進對飲食失調進行研究的研究框架5,腦創傷後記憶損害的異常背側注意網絡激活1,通過逆向轉化提高成癮與復發動物模型的可轉化性
  • 通過人類的局限性理解人類的智慧|腦科學頂刊導讀75期
    本文認為人類的常識是建立在許多其他動物所共有的一系列基本能力之上的,這些能力與理解物體、空間和因果關係有關。動物認知領域已經開發了許多實驗方案來研究這些能力,並且由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發展,現在可以直接應用這些方法來評估3D環境中的強化學習對象。除了評估,動物認知文獻還提供了豐富的行為數據來源,可以作為學習任務和課程的啟發。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的網絡定位2,阿爾茨海默症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解釋風險基因座我們的研究支持萎縮網絡映射作為一種將臨床、認知和神經精神症狀定位到腦網絡的方法,為AD患者的大腦行為關係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 腦科學頂刊導讀68期:聚焦精神分裂症、成癮和肌張力障礙等
    頂刊導讀目錄 1,肌張力障礙基因在功能上集中於特定的神經元,並有著與精神疾病相似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2,大麻使用障礙中海馬突觸密度降低的體內初步研究 3,一項大型精神分裂症隊列中發現個體偏離標準大腦結構模型
  • Brain: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糖尿病藥物治療和帕金森病的風險: 一項糖尿病患者的隊列研究 2,網絡可控性和局部基因表達的差異是帕金森病幻覺的基礎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
  • Nat Rev Neurosci:神經對血腦屏障及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05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多噪的突觸傳導是缺陷還是特性?2,利用計算模型解釋樹突的功能3,重現Big-tau的神秘 4,神經對血腦屏障及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 5,吊燈細胞的發育、連通性和對神經紊亂的影響ChCs的正常產生和成熟對於在整個發育和成年過程中調節新皮層的神經集合放電至關重要。最近,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為ChCs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複雜內部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對ChCs的發育起源、遷移特性和形態的研究進展。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頂刊導讀目錄 1,AIM2炎性小體介導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標誌性神經病理改變和認知障礙2,反向眼跳是帕金森病凍結步態和步態網絡連接的一個預測因子3,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4,FA的降解可降低Aβ神經毒性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表型5,C/EBPβ是APOE的關鍵轉錄因子,並優先介導ApoE4
  • Trends in Neurosci:腦進化的轉變:空間、時間和熵|導讀66期
    頂刊導讀目錄 1,禁慾依賴的可分離中央杏仁核微電路控制藥物渴望2,心-腦相互作用形成體感知覺和誘發電位 3,腦進化的轉變:空間、時間和熵4,心臟驟停後腦損傷:從昏迷預後到康復5,強化學習—放眼於兩大系統之外1,禁慾依賴的可分離中央杏仁核微電路控制藥物渴望期刊:PNAS
  • Trends in Neurosci: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頂刊導讀4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2,大腦反應為中風後的運動恢復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參考3,血液到大腦的傳輸緩慢是美式足球運動員長期存在屏障功能障礙的原因 4,Nogo受體介導作用促進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的恢復和皮質脊髓生長 5,當前關於大腦淋巴系統的爭議 1,催產素和氯拉西泮對恐懼神經迴路的異同作用
  • 杏仁核中的多維處理|腦科學頂刊導讀65期
    ✎ 頂刊導讀目錄3,杏仁核中的多維處理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作者:Sniper協調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全腦神經環路在杏仁核中會有交匯因此,杏仁核病變會導致各種社會和非社會行為的缺陷。儘管承載社會行為信息的神經輸入和輸出會在杏仁核不同的解剖亞區內進行,但是社會行為並不局限於這些亞區。這一觀察結果可以通過杏仁核中神經元的多維響應特性來解釋。實際上在杏仁核中,一組遺傳相同的神經元會參與到和眾多迴路相關的不同的功能集合中,從而將社會和非社會元素組合成更高維度的表徵。這些表徵有助於實現靈活的基於內容的社會決策。
  • 瘙癢的神經機制是什麼?機械性疼痛的機制是什麼?|導讀025期
    頂刊導讀目錄 1,Trends in Neuroscience:機械性疼痛的機制2,Annual Review目前已經了解傳遞這些刺激中許多形式的細胞和分子學特徵。但體感神經元如何傳遞劇烈疼痛的機械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仍然是感覺神經生物學的「最前沿」之一。為了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最近的研究已經確定了機械性疼痛神經元的亞群,並發現了新的機械性疼痛調節。這些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哺乳動物如何檢測到有害的機械刺激的理解。
  • 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簡介頂刊腦訊是嗶嗶腦開設的前沿學術動態專欄,每周一發布三大頂級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過去一周在線發布的有關腦科學領域的學術前沿研究。第47周導讀1.Nature|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2.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1,在學習和識別模式中,大腦感覺皮層到底發生了什麼?研究表明,大腦感覺皮層中的神經元不僅能探測到感覺信息,實際上還能破譯其中的含義並調節身體的反應。這些發現可能對理解感知學習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如何在腦機接口(如假肢)的環境下解釋大腦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的發現挑戰了這一過程: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到感覺皮層,那裡的神經元甚至能夠預測動物的反應,並報告其結果——似乎完全不需要決策中心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