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新型經濟凸顯獨特韌性與勢能

2020-12-28 新華網上海頻道

    對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臨床試驗機構——上海鳴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困擾發展的一大瓶頸正在被破解,在上海市域北翼的「國盛產投·寶山藥谷」,他們剛獲得了近一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將建設一座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大動物實驗中心。公司創始人孫毅說,該中心將服務全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企業,重點是推動新一代心血管醫療器械的創新。

    上海正想方設法推動越來越多像鳴科醫療這樣的高能級創新主體更好落戶發展。圍繞打造戰略性產業集群,上海不斷優化環境、完善生態,在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同時,將本地集聚的創新動量向外輻射,以更好服務全國、連結世界。統計顯示,今年雖受疫情和各種不確定性影響,但上海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AI)、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三大創新型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標杆項目不斷落地,呈現出足夠的韌性與勢能。

    新增長 新動能

    心血管支架等創新醫療器械,在開展人體試驗前,必須先用於猴、豬等大動物,每次試驗一般要覆蓋幾百隻,每隻動物都要請專家主刀手術,並在之後兩年持續隨訪。近年來,由於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熱度越來越高,動物實驗需求火爆,假如目前有企業要向鳴科醫療申請臨床實驗,至少要排隊等上一年。而有了位於寶山區的新基地,情況將大為改觀。孫毅說:「我們在哪裡,創新的生物醫藥企業就會跟到哪裡。新平臺預計將對上海乃至全國生物醫藥創新帶來很大推動。」

    事實上,上海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年初因疫情而短期凍結,但之後很快重啟。市經濟信息化委的統計顯示,全市各行業中,三大產業不僅復甦早,而且動能強。前三季度,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410億元,同比增長48%;AI產業實現規上產值1541億元,已超2019年全年;生物醫藥製造業總產值在6月由負轉正後,至10月實現同比增長1.4%。

    規模增長證明了上海創新型經濟當下的韌性,高能級項目相繼落地則讓人們更能看好未來前景。今年,三大產業都有可以影響產業格局的重量級項目在滬落地:AI方面,以微軟、亞馬遜、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大舉布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牽頭的新一代AI平臺加速推進;集成電路領域,格科微12英寸CIS晶片項目、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晶圓製造中心等百億元級項目落地臨港;全市生物醫藥產業今年新籤約84個項目,總投資逾65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落地的重大創新項目不僅推動上海經濟回暖,其「創新輻射力」也涵蓋周邊甚至全國。騰訊在松江區投資450億元建設的世界級AI超算中心,是今年全國新基建領域首個落地大項目,將帶動G60科創走廊乃至整個長三角AI產業發展;上海化工區新啟動的電子化學品專區,瞄準為全國提供集成電路關鍵電化學材料,「十四五」期末計劃將全國的自主配套率從過去不足10%提升到65%。

    新空間 新格局

    載體空間是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被全國藥企追捧的鳴科醫療,其在寶山藥谷新基地的總面積將較它目前在張江的實驗室擴大5倍。這種空間約束的消除,既為鳴科醫療解了圍,也為全國產業創新助了力。這正是: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今年,市領導和相關部門在各種場合不斷發出信號:在上海,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不止鳴科醫療,也不止生物醫藥產業,上海正更充分挖掘產業用地潛力,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步推進經濟密度和創新濃度,在新產業空間中打造創新型經濟新格局。

    今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躍上一個新臺階,一個重要標誌就是「1+5+X」產業新布局的提出——在張江藥谷這個「1」之外,全市在臨港、寶山、金山、奉賢、閔行大手筆規劃五大市級生物醫藥特色園區。鳴科醫療就是得益於此,突破了空間瓶頸。因為土地稀缺,過去常有滬上創新藥企在爆發「前夜」忍痛離開的案例,但未來,隨著一個完整覆蓋「創新+製造」的生物醫藥創新閉環在上海成長壯大,這種局面將大為改觀。根據相關方案,面向生物醫藥產業,到2022年,上海將推出近1.25萬畝可用空間、630萬平方米物業,承載1700億元製造業產值。到2025年,相關產業空間將再翻一番。

    對AI、集成電路來說,過去的空間制約也在不斷消除。徐匯區和浦東新區是上海兩大人工智慧產業高地,而今年,閔行區馬橋鎮、臨港新片區,也都出現了產業加速集聚態勢。此外,市北高新、長陽創谷、虹橋智谷等特色園區也在加緊建設,「東西集聚」的傳統格局正向「多點聯動」延展。在集成電路行業,傳統核心地帶浦東(張江+康橋)正與新加入的臨港新片區、嘉定區一起,構築「一體兩翼」新格局,為打造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增添底氣。

    新生態 新平臺

    在疫情背景下,有幾場重量級的行業大會今年依然在上海成功舉辦:6月,集成電路行業的國際盛會「SemiCon China 2020」上,全球行業領袖發出迎接復甦的最強音;7月,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如期而至,吸引150多家重量級企業、550多位世界級嘉賓線上線下參會,觀看總人數超2.5億;10月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0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奉上一場科學盛宴,為創新型經濟點亮最前沿的一道光。

    創新和開放,都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在疫情幾乎使全球性展會全部停擺之際,上海可以說以一己之力,打造了這些重量級創新平臺。它們不僅屬於上海,更是獻給國家與世界的公共產品。在新發展格局下,這些實踐也使上海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能量轉換樞紐。

    除了上述各領域世界級盛會,上海還以各種方式為國內外創新型經濟成長提供土壤和養分。迄今為止,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累計受理上市企業申請500多家,掛牌200餘家,IPO融資總額超2800億元;張江科學城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公共服務機構,成為國內外基礎研究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支撐;包括全球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網——上海地鐵在內,上海已對外開放近百個大型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數百家全球企業在聯手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級「AI演兵場」的同時,也使得上海成為國際AI創新的關鍵節點。此外,在政策層面,上海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進程中探索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大量已得到國家高度認可,開始在各地複製推廣。

    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工作的首位,創新型經濟則已被列為上海「五型經濟」的首位目標。對標世界一流水平,不斷加大創新投入與效率,不斷豐富高能級創新內核,不斷集聚創新人才與主體,這是上海著眼未來義不容辭的使命,也是不斷向世界級城市奮進的階梯。(記者 張懿)

 

相關焦點

  • 前沿科學引領創新經濟!上海創新型產業服務全國、連結世界
    統計顯示,今年雖受疫情和各種不確定性影響,但上海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AI)、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三大創新型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標杆項目不斷落地,呈現出足夠的韌性與勢能。 《上海創新型經濟凸顯獨特韌性與勢能》報導截圖 圖|文匯報 新增長 新動能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增強內生動力還是應對風險挑戰,都對創新這個關鍵因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的國家創新能力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球前15位,成功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 12月1日,天津雲聖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在車間內組裝無人機。 新華社發(趙子碩 攝) 雖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但還不是「前列」。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我們梳理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一季度GDP變化情況,以數字來揭秘在疫情衝擊下,我國哪些城市經濟更顯韌性。
  • 臧博:極端經濟體的復甦 以韌性和創新應對危機
    來源:《財經》雜誌《極端經濟》為新冠疫情後的經濟恢復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正是巨大壓力和外部困難,激發出全社會非凡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自下而上湧現,所以對創新成長和發展而言,一個寬鬆的大環境至關重要文|臧博理察·戴維斯的新著《極端經濟:韌性、復甦與未來》是一本別開生面的著作,結合田野調查與理論思辨,並透出對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批判」意味。該書通過對諸多鮮明實例的分析討論,提出面對放眼可期的挑戰與危機,增強經濟韌性的路徑。作者戴維斯的來頭不小。
  •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韌性?
    不可否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是比較大的。這是問題的一方面,不能迴避。但是重要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客觀條件和能力。我們更應該看到,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基本條件並沒有發生改變,中國經濟仍然具備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的特徵。
  • 「白馬」依舊,華帝2020年半年報凸顯品牌韌性
    對於產品創新,在年中總結大會上,華帝董事長潘葉江表示:這幾年來,我們不斷有好的創新型產品開發出來,這是我們的自豪。但是如何做到迭代,發揮創新產品的最大價值並引領市場,這是需要我們去深入思考的,後續要強化產品規劃、創新能力,建立高效協同機制,為產品創新提供良好的孵化環境,塑造產品核心競爭力來促進銷售業績提升。
  • 上海成立生態經濟與綠色轉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
    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今天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會上,上海市生態經濟與綠色轉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正式揭牌成立。看看新聞Knews記者了解到,該創新研究基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和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三方攜手合作建立,未來將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建設多學科、多部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協同創新平臺。
  • 張玉良: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企業家的韌性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9日,「2020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在四川瀘州舉辦啟動儀式。主題為「致敬時代驅動力」,以 「創新性、顛覆性、前瞻性、成長性、持續性」五大維度,尋找在這個轉型時代下引領商業之美,產業創變,時代之潮的引領性企業家。
  • 上海要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打造多維度總部型經濟
    12月28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市商務委主任華源介紹了上海外資工作有關情況。市商務委副主任諸旖、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葛平、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副局長吳水平、臨港新片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武偉、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朱俊偉共同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 在這裡,看見中國城市的韌性
    很多公司在自己經營的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優勢,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定,也贏得了重要客戶的信賴,使得企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新冠疫情爆發後,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受到一定影響,但因其形成的獨特優勢,在復工復產之後很快恢復,業績開始出現增長。
  • 有模有樣 | 魔都:總部型經濟的未來之都
    原創 觀瀾 魔都小哨兵SH總部型經濟成於全球化、長在大都市,以優化全球高端要素配置為功能,以國際化、市場化、平臺化運作為特徵,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控制力、前沿創新力的「腦部經濟」。
  • 上海行測試題解析-2021上海市考行測試卷解讀:凸顯上海特色,選材...
    一、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凸顯上海特色,題目不拘一格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考查題量仍為25題,考查題型包括選詞填空、語句表達和閱讀理解。試題整體依舊凸顯上海特色,既有延續以往風格的題目,又有推陳出新的內容。選詞填空考查5題,側重考查含相同語素的實詞;語句表達考查5題,除考查句子排序和病句辨析外,還考查了多年未見的詩文運用及關聯詞使用;閱讀理解考查15題,包括片段閱讀7題和文章閱讀8題。
  • 從「五五購物節」看創新 上海遇上阿里巴巴 創新產生平臺效應
    上海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上海「五五購物節」激發出來的消費活力,既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騰挪空間,也看到包括阿里這樣的數字經濟平臺在打造在線經濟和新消費方面的巨大作用。新興消費是消費的主要領域和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上海在線新經濟的先發優勢凸顯,利用阿里巴巴平臺的數位化能力,城市消費生態與技術進一步融合。早在2015年5月的時候,上海市政府就與阿里巴巴集團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圍繞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智慧健康、社會信用體系等領域開展合作。
  • 塑造韌性城市 提升城市自愈能力
    文/王克劍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不是個新詞,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涉及「韌性城市」的表述。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不少城市也開始積極加入到「韌性城市」建設中來。 城市在承受災難險情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是「韌性城市」的概念。
  • 有的放矢:加快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
    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往往代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具有旺盛生機活力。然而,許多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自身相對弱小,迫切需要資本市場大力支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明確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的總體方向和基本原則。
  • 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上海成立生態經濟與綠色轉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
    昨天下午,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會上,上海市生態經濟與綠色轉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正式揭牌成立。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商定,開展戰略合作,以研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共建「上海市生態經濟與綠色轉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基地將圍繞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大需求和關鍵問題開展協同研究。
  • 戰「疫」中崛起復甦的力量——從「半年報」看中國經濟強大韌性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能夠在短時間有效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由降轉升,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殊為不易,這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潛力,同時也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綜合施策的效果。」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說。
  • 邱愛軍、白瑋、關婧 | 全球100韌性城市戰略編制方法探索與創新...
    根據項目要求,德陽收集整理了140位利益相關方對城市韌性的意見,如圖2所示,最關注的10項韌性因素分別為:環境政策、應急能力和協調、關鍵基礎設施、當地經濟、廣泛經濟聯繫、本地企業發展和創新、策略和計劃、多利益相關方協調、關鍵服務的應急計劃及政府協調。水汙染及空氣汙染是關注度最高也是廣泛利益相關方認為德陽最迫切要解決的韌性問題。
  • 今年上半年上海迎來320家首店 首店經濟復燃凸顯消費分層化
    原標題:首店經濟復燃凸顯消費分層化 蔦屋書店、哈羅德、MUJIcom便利店、KAKAO FRIENDS、法國珠寶DJULA、Blue Bottle小藍瓶咖啡等重磅級首店已籤約或洽商中。南翔印象城MEGA、北外灘來福士、上海廣場、森蘭花園城園、西岸龍華國際AI廣場等籌備項目也將帶來一系列全新首店品牌亮相。
  • 上海財大年度報告: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彰顯中國經濟強大韌性
    央廣網上海12月27日消息(記者唐奇雲)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昨天(26日)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根據《報告》預計,我國全年GDP增速為2.1%,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並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任務,彰顯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