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臨床試驗機構——上海鳴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困擾發展的一大瓶頸正在被破解,在上海市域北翼的「國盛產投·寶山藥谷」,他們剛獲得了近一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將建設一座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大動物實驗中心。公司創始人孫毅說,該中心將服務全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企業,重點是推動新一代心血管醫療器械的創新。
上海正想方設法推動越來越多像鳴科醫療這樣的高能級創新主體更好落戶發展。圍繞打造戰略性產業集群,上海不斷優化環境、完善生態,在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同時,將本地集聚的創新動量向外輻射,以更好服務全國、連結世界。統計顯示,今年雖受疫情和各種不確定性影響,但上海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AI)、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三大創新型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標杆項目不斷落地,呈現出足夠的韌性與勢能。
新增長 新動能
心血管支架等創新醫療器械,在開展人體試驗前,必須先用於猴、豬等大動物,每次試驗一般要覆蓋幾百隻,每隻動物都要請專家主刀手術,並在之後兩年持續隨訪。近年來,由於生物醫藥領域創新熱度越來越高,動物實驗需求火爆,假如目前有企業要向鳴科醫療申請臨床實驗,至少要排隊等上一年。而有了位於寶山區的新基地,情況將大為改觀。孫毅說:「我們在哪裡,創新的生物醫藥企業就會跟到哪裡。新平臺預計將對上海乃至全國生物醫藥創新帶來很大推動。」
事實上,上海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年初因疫情而短期凍結,但之後很快重啟。市經濟信息化委的統計顯示,全市各行業中,三大產業不僅復甦早,而且動能強。前三季度,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410億元,同比增長48%;AI產業實現規上產值1541億元,已超2019年全年;生物醫藥製造業總產值在6月由負轉正後,至10月實現同比增長1.4%。
規模增長證明了上海創新型經濟當下的韌性,高能級項目相繼落地則讓人們更能看好未來前景。今年,三大產業都有可以影響產業格局的重量級項目在滬落地:AI方面,以微軟、亞馬遜、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大舉布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牽頭的新一代AI平臺加速推進;集成電路領域,格科微12英寸CIS晶片項目、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晶圓製造中心等百億元級項目落地臨港;全市生物醫藥產業今年新籤約84個項目,總投資逾65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落地的重大創新項目不僅推動上海經濟回暖,其「創新輻射力」也涵蓋周邊甚至全國。騰訊在松江區投資450億元建設的世界級AI超算中心,是今年全國新基建領域首個落地大項目,將帶動G60科創走廊乃至整個長三角AI產業發展;上海化工區新啟動的電子化學品專區,瞄準為全國提供集成電路關鍵電化學材料,「十四五」期末計劃將全國的自主配套率從過去不足10%提升到65%。
新空間 新格局
載體空間是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被全國藥企追捧的鳴科醫療,其在寶山藥谷新基地的總面積將較它目前在張江的實驗室擴大5倍。這種空間約束的消除,既為鳴科醫療解了圍,也為全國產業創新助了力。這正是: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今年,市領導和相關部門在各種場合不斷發出信號:在上海,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不止鳴科醫療,也不止生物醫藥產業,上海正更充分挖掘產業用地潛力,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步推進經濟密度和創新濃度,在新產業空間中打造創新型經濟新格局。
今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躍上一個新臺階,一個重要標誌就是「1+5+X」產業新布局的提出——在張江藥谷這個「1」之外,全市在臨港、寶山、金山、奉賢、閔行大手筆規劃五大市級生物醫藥特色園區。鳴科醫療就是得益於此,突破了空間瓶頸。因為土地稀缺,過去常有滬上創新藥企在爆發「前夜」忍痛離開的案例,但未來,隨著一個完整覆蓋「創新+製造」的生物醫藥創新閉環在上海成長壯大,這種局面將大為改觀。根據相關方案,面向生物醫藥產業,到2022年,上海將推出近1.25萬畝可用空間、630萬平方米物業,承載1700億元製造業產值。到2025年,相關產業空間將再翻一番。
對AI、集成電路來說,過去的空間制約也在不斷消除。徐匯區和浦東新區是上海兩大人工智慧產業高地,而今年,閔行區馬橋鎮、臨港新片區,也都出現了產業加速集聚態勢。此外,市北高新、長陽創谷、虹橋智谷等特色園區也在加緊建設,「東西集聚」的傳統格局正向「多點聯動」延展。在集成電路行業,傳統核心地帶浦東(張江+康橋)正與新加入的臨港新片區、嘉定區一起,構築「一體兩翼」新格局,為打造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增添底氣。
新生態 新平臺
在疫情背景下,有幾場重量級的行業大會今年依然在上海成功舉辦:6月,集成電路行業的國際盛會「SemiCon China 2020」上,全球行業領袖發出迎接復甦的最強音;7月,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如期而至,吸引150多家重量級企業、550多位世界級嘉賓線上線下參會,觀看總人數超2.5億;10月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0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奉上一場科學盛宴,為創新型經濟點亮最前沿的一道光。
創新和開放,都是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在疫情幾乎使全球性展會全部停擺之際,上海可以說以一己之力,打造了這些重量級創新平臺。它們不僅屬於上海,更是獻給國家與世界的公共產品。在新發展格局下,這些實踐也使上海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能量轉換樞紐。
除了上述各領域世界級盛會,上海還以各種方式為國內外創新型經濟成長提供土壤和養分。迄今為止,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累計受理上市企業申請500多家,掛牌200餘家,IPO融資總額超2800億元;張江科學城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公共服務機構,成為國內外基礎研究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支撐;包括全球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網——上海地鐵在內,上海已對外開放近百個大型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數百家全球企業在聯手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級「AI演兵場」的同時,也使得上海成為國際AI創新的關鍵節點。此外,在政策層面,上海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進程中探索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大量已得到國家高度認可,開始在各地複製推廣。
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工作的首位,創新型經濟則已被列為上海「五型經濟」的首位目標。對標世界一流水平,不斷加大創新投入與效率,不斷豐富高能級創新內核,不斷集聚創新人才與主體,這是上海著眼未來義不容辭的使命,也是不斷向世界級城市奮進的階梯。(記者 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