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蘋果搞了一個大新聞,iPhone 12不送充電頭和耳機了。
小夥伴們不高興了!
2019年,蘋果CEO庫克的年薪高達1.33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接近10個億。
網友開始吐槽:老闆拿著天價薪酬,iPhone手機也不便宜,在必要的配件上卻「 摳摳搜搜」,蘋果不怕「因小失大」嗎?
蘋果需要注意用戶感受
我們知道,蘋果一直有很多創新行為,之前取消耳機孔,不送耳機,AirPods大賣。
現在不送充電頭了,該不是為了賣自家的充電器吧,這次蘋果還能引領潮流嗎?
筆者認為,真無線耳機和快充頭,是兩種不同的配件,蘋果這次嘗試,更像是一種「退步」行為。
蘋果iPhone 7取消了耳機孔,大力推廣AirPods,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時至今日,蘋果AirPods依然是爆品。
當年,蘋果的準備工作相當充分。
iPhone 7雖然取消了耳機孔,為了不影響用戶體驗,蘋果附送了轉接線和支持Lightning接口的EarPods耳機。
轉接線會影響體驗,可這兩個配件的成本接近300元,蘋果還是展示出了誠意。
當時,AirPods的價格是1288元。
對用戶來說,可以選擇購買AirPods,也可以使用附贈的耳機,蘋果給了用戶自主選擇的權利。
即便如此,蘋果還是遭受了巨大的非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AirPods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
可以這麼說,蘋果在可穿戴設備方面,開創了一個新的分支:真無線藍牙耳機。
蘋果能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強大的實力,AirPods的優點很多。
放眼當下,雖然很多廠商都在跟風蘋果,可是TWS耳機做得好的卻沒有幾個。
現在,蘋果試圖在快充方面引領潮流,它有這個實力嗎?顯然沒有!
我們知道,快充一直是蘋果的短板。
萬元一部的蘋果手機,比如iPhone XS Max,明明支持高功率快充,卻標配5V/1A充電頭。
iPhone 11 Pro終於有了進步,配備18W快充。
好景不長,iPhone 12系列不再附贈充電頭和耳機。
有人說蘋果是為了環保,在筆者看來,如果蘋果真的有環保意識,就不該一直搭配5W的充電頭。
試想一下,買了iPhone 11的用戶,原裝的充電頭效率太低,放棄不用,這是一種浪費。
同時,用戶還要額外購買快充設備,蘋果官方配件的價格有多貴,利潤有多高,大家有目共睹。對用戶而言,這又是一筆大的開銷。
蘋果打著環保的名義,為自己省了錢,用戶的支出卻大大增加。
筆者認為,這不是環保,這是精緻的利己主義。
除了蘋果,三星也有這個「毛病」。
三星Note10+是支持45W快充的,不過,三星手機的包裝盒裡附贈的卻是25W充電頭。
如果你想擁有高效的快充體驗,可以單獨購買45W快充頭,售價是299元。
在筆者看來,用戶額外購買45W快充,手上就會有兩個充電設備,這是一種浪費,並不環保。
用戶選擇不買,就得不到更好的快充體驗。
作為廠商,三星是環保了,還增加了利潤,用戶卻成了「冤大頭」。
對於廠商的這種行為,網友也有自己的看法。
大多數網友認為:「表面看,廠商想通過省配件降低價格,實際上就是為了利潤」。
網友自己也會有想法
也有網友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家裡的充電器確實有點多,廠商不送充電頭這個方向是對的」。
筆者是贊同這個觀點的,從整個手機的發展來看,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
智慧型手機的各項功能都很強,續航成了唯一短板。
短期來看,電池技術突破無望,快充技術可以提高的地方很多。
國產廠商在快充方面,一直做得比蘋果、三星更好。
現在的手機市場,小米、紅米、華為、榮耀、OPPO、vivo、一加和魅族,即使是千元機,也會標配18W快充。
用戶也非常在意這一點,筆者記得,去年的性價比機型榮耀9X,因為快充的問題,遭受巨大的「嘲諷」。
面對嚴苛的競爭環境,國產手機在快充方面進步迅速,用戶的續航體驗也越來越好。
當下,40W無線充電即將普及,已經有兩款手機量產上市(華為P40 Pro+和OPPO Reno ACE2)。
小米的120W快充已經通過3C認證,很快就能量產落地。
OPPO在快充方面最為激進,支持65W閃充的機型越來越多。
華為有兩款高功率充電設備亮相,華為Mate40系列或將標配66W快充。
筆者認為,蘋果這種看似「退步」的做法,卻給了國產手機廠商啟發。
國產廠商完全可以藉助自己在快充方面的優勢,打造出體驗更好的產品。
隨著私有協議的成熟,充電設備不存在適配問題。
用戶只需購買一個快充頭,可以適配不同品牌的手機,還能適配其它電器,比如給電腦充電。
對用戶來說,省錢省事還方便。
當然,這才是真正的環保。
筆者相信,用戶是願意買單的。
國產手機的利潤一直很低,高效的快充設備如果能大賣,可以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這一次蘋果為了節省成本,耍起了小聰明,反而給了國產手機機會。
各位小夥伴,如果手機廠商都學習蘋果,不附贈快充頭了,你願意花高價錢買大功率快充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