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接著上篇的開箱文,談下Aptica喇叭的聲音特性。
首先必須肯定一點的是,我挺喜歡這對小落地喇叭的,在認真地考慮是否付錢把它收入囊中,留下備用(簡稱「劉備」)。這種「喜歡」是感性化的個人結論。它的聲音表現裡有些打動我心的東西。
聆聽這對喇叭的時候,我常會聯想到前期聽過玩過的一臺DAC——同樣來自義大利的Aqua La Voce S2解碼。雖然一個是喇叭、一個是解碼,根本不是同類物種,但它們表現出的一些共同特質,讓我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它們的聲音都是生動靈巧、飄逸而音色富於美感的。聲音的底盤都不是很厚重,規模感不是很龐大,播放典型的大編制不算擅長,但可謂「中小編制神器」,或者說在表現規模稍小些的音樂時,聲音的美感和特質更充分地表露了出來。
Aptica喇叭的傳輸線transmission line設計,我覺得是蠻成功而有特色的。所謂傳輸線的設計,是在箱體內部設計一個管道,供單元工作時向後發出的能量經過這個管道去補充加強中低頻。這樣的設計容易產生什麼問題?速度感上的問題、協調感的問題。傳輸線的中低頻是否會不自然不協調、會慢一拍?從Aptica喇叭的實際效果來看,完全沒有這個擔心,它獨家的傳輸線設計出來的低頻自然活潑而輕快,有彈性有質感,和中高頻整合得很好,這個所謂的「帶有Helmholtz Resonator(海姆霍茲共振器)的傳輸線設計」廠家造出了一個詞Helmholine來表示它,我覺得是很成功的。它不是能夠搞出重低音的玩意,而是一個使得如此纖巧的箱體能夠發出自然活潑低頻的巧妙設計。可惜我一直沒有找到其具體內部圖,沒法搞清這個傳輸線和Helmholtz Resonator(海姆霍茲共振器)的具體結構。只知道高音單元兩側的多孔開口就是被廠家稱為DSD的傳輸線設計的一部分(其位置和尺寸經過計算和實際測試),傳輸線下端的開口就在喇叭底部,前面我照片裡也拍到了。
Albedo的更貴的喇叭也是用了這個Helmholine傳輸線設計的。因此它全系列的喇叭包括很大的喇叭都沒有採用大口徑低音單元。身高和我差不多的Alecta大喇叭也只用了8寸的陶瓷低音,其他廠家這個高度的喇叭一定用到10-12寸了。應該說Helmholine傳輸線是廠家的核心設計理念之一。
Aptica表現上的亮點,首先是獨家Helmholine系統營造出的依靠纖巧箱體發出的整體平衡的聲音。如果是十幾平方的較小房間,可以說低頻根本不會顯得缺少。在我二十多平方的房間裡,低頻也基本是平衡的,而且低頻的彈性和質感都不錯。中高頻順滑而鮮活,音色方面有亮點,保持了義大利人Bel Canto「美聲」的特色,無論是人聲、小提琴、大提琴、弦樂還是薩克斯管和小號,都有著抓耳的音色。即便我用Audionet這種相當中性的德國放大器,高頻也不會偏亮或刺激,整體是一種耐聽、適度內斂的表現,高頻不會過分光輝
Aptica喇叭的最大缺點或者說局限性——限於箱體的體積和單元口徑,聲音無法做到很大的規模感。無論Helmholine設計如何聰明,它沒法突破物理局限。所以雖然也可以用它來聽馬勒,但我覺得難以過癮,它最擅長的還是中小編制的音樂,包括古典、室內樂、爵士樂重奏、一般流行等。
另外就是箱體不大,但驅動它需要大力,一百瓦以上的電晶體放大器是起碼的。雖然喇叭看上去像是可以搞「小功率美學」的模樣,但事實上不是,它是吃功率的傢伙。
最後總結:Aptica這對義大利小落地喇叭非常有特色——Accuton的優質單元、獨家設計的Helmholine傳輸線設計、獨特設計的外形,這是一對擅長中小編制的令我心動的小落地喇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