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部公布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明確今年(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以「強基計劃」取代。
「強基計劃」提出,將遴選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工作,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專業招生,3月將發布招生簡章。錄取上將依據考生高考成績,這是與此前自主招生以申請材料為主的最大不同。
2020年起
原有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2003年,教育部開始啟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工作。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稱,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入校後在學業成績、科技創新、學術論文、升學深造等方面總體表現突出。
「但近年來,自主招生也面臨一些新挑戰和新問題。」該負責人指出,問題包括招生學科過於寬泛、重點不集中、招生與培養銜接不夠、個別高校考核評價不夠科學規範、個別考生提供不真實的學科特長材料等,必須加以解決。
據悉,為解決自主招生中的突出問題,教育部建立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強基計劃」將以高考成績作為入圍依據,探索在招生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引導中學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4月起在數學、物理等
7領域招生
根據「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都有哪些高校實施「強基計劃」呢?計劃顯示,起步階段,「強基計劃」遴選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開展試點。相關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請並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教育部將組織專家研究確定「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專業及規模。
招生程序上,3月底前,試點高校發布年度「強基計劃」招生簡章。4月,考生網報;6月,所有考生參加統一高考,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確定參加學校考核的名單;7月4日前,高校組織考核;7月5日前,公示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
計劃指出,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須參加統一高考。
強基計劃和
原自主招生有何區別?
教育部從招生專業、入圍依據、錄取方式等五個方面做出解釋。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是選拔定位上的區別。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其次,強基計劃在招生專業劃出了範圍。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範圍;而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
入圍校考的依據上,二者也有區別。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錄取方式也有不同。自主招生採取降分錄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此外,培養模式上,相關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培養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暢通學生成長發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
文│新京報記者 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