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文/Kelven)8月18日,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官網分別發表聲明,進一步收緊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並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旨在打擊華為對商用晶片的獲取。
當中增加了一條新的單獨規定要求,其顯示當實體清單上的華為及其子公司作為「買方、中間收貨人、最終收貨人或最終用戶」時,該公司必須獲得許可。此外基於美國軟體和技術的產品不能用以製造或開發任何華為子公司(實體名單內)所生產、購買或訂購的零部件、組件或設備中。
這條規定是對今年5月15日美國第二輪禁令的細化,意在進一步限制或者阻止華為製造或者外購晶片。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發文稱,該規則變更「將防止華為通過替代晶片生產和提供使用從美國獲得工具生產的現成晶片來規避美國規定。」
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接收採訪的時候表示:「新規則明確規定,任何使用美國軟體或美國製造設備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需要獲得許可。」此新措施將會立刻生效,進一步收窄了華為規避美國禁令對外採購晶片的範圍。
有一名臺灣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美國這次針對禁令的新增規定,可能直指那些有可能向華為出售晶片的第三方設計公司,基本可以說已經斷了華為外購晶片之路,因為裡面規定已經明確所有含有美國技術的晶片如果要跟華為進行交易,均需要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證。」
此前5月15日第二輪的美國禁令針對的是臺積電為華為代工生產麒麟晶片,而餘承東也已經承認臺積電將會在9月14日的120天緩衝期後斷供麒麟晶片,華為Mate 40系列很有可能會成為搭載麒麟高端晶片最後的一款手機。
雖然中芯國際已經成功為華為製造14nm工藝的麒麟710A晶片,但是中芯國際在6月科創板招股書中已經指出,因應美國商務部5月份修訂的產品規則,來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需要獲得相應許可證才能向實體清單裡面的客戶進行產品生產製造,這「暗示」它們並不會違反美國的禁令繼續為華為代工麒麟晶片。
華為受困於晶片製造環節的美國封鎖,無奈之下只能大力與第三方的晶片廠商購買晶片。從產業鏈給出的消息,華為此前已經加大向聯發科採購的晶片訂單,事實證明,從華為近期推出的一系列中端機型來看,均已經全面導入聯發科的天璣800系列晶片。甚至還有傳聞華為已經向聯發科訂購了1.2億顆晶片,聯發科方面並沒有正面回應。
面對禁令下華為手機晶片這部分市場,高通目前是眼紅不已的。此前在7月30日,高通已經跟華為解決專利之間的糾紛,雙方籤署了一份長期專利協議,並且在第四季度華為會向高通支付18億美元的專利補繳款。
專利的糾紛解決,等於是為高通和華為在5G方面的業務合作掃平了道路。美國高通公司正在遊說美國政府,呼籲取消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晶片的限制,並且提交了給華為供貨的許可證申請。
此前分析,華為自家的麒麟晶片雖然不能製造,但是還是可以通過外購來獲得晶片,不過在美國進一步加強禁令增加規則的前提下,聯發科、高通或者其他第三方晶片廠商要供貨給華為,似乎這條路已經開始被「堵」。
一名行業分析師陳洋(化名)對記者表示:「美國商務部正視圖擴大監管範圍,所有含有美國軟體、設備、技術的實體公司均在監控範圍內,以禁止與華為及其任何實體的商務往來。可以說,這次把目標直接放在華為外購晶片的層面上。」
針對此次禁令新增的規定,聯發科在今(18)日發表聲明稱,公司遵循全球貿易相關法令規定,正密切關注美出口管制規則變化,並諮詢外部法律顧問,即時取得最新規定進行分析,確保遵循相關規則,依據現有資訊評估,對公司短期運營無重大影響。
受此影響,聯發科股價有下滑的跡象,市場普遍表示擔憂。業界此前對於聯發科供貨華為業界均認為不能過於樂觀,因為大家認為美國禁令的細則只是尚未確認,風險仍然很大。
分析師陳洋認為:「從新增規定來看,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對禁令細則進行補充和確認,其要阻止華為製造和外購晶片的目的已經越發明顯。雖然目前從細則上來看,其並沒有明確定義哪類是Basic,因此目前聯發科等第三方晶片廠商是否被包含在裡面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不過這可能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目前全球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廠商中,前五名美國獨佔三席,其餘兩家是日本和荷蘭。材料領域也是美國佔有主導,更不要說晶片設計要用到的EDA軟體,美國在半導體上遊材料、設備、軟體等領域的優勢是無可置疑的。華為目前不論是要製造自家設計的麒麟晶片還是外購第三方晶片廠商的晶片產品,裡面不包含美國設備、軟體和技術元素,這在目前來說是可能性是幾乎是「零」。
「這次禁令的升級,可以說是把以往的漏洞逐漸補上,接下來對於華為來說會越來越困難。」分析師陳洋表示。「不過變數仍然存在,這要看華為或者中國政府跟美國政府方面如何談判,當然還有11月美國大選過後的局勢發展,因此當中的博弈是時刻存在。」
面對晶片製造的困難,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演講的主題叫做《扎紮實實,贏取下一個時代》。華為並沒有退縮,而是要全方位紮根在半導體企業。不過重塑重構供應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目前設計、製造等工作分散在歐美、日本、韓國等地區,短時間內不能隨便也不可能轉移,半導體已然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
與5G不同,華為靠自己努力能把5G撐起來,而半導體產業規模大、涉及面廣、發展周期長,如果僅僅依靠華為一家,根本不可能把產業鏈各個環節打通。集微網認為國內半導體產業鏈需要團結,可是並不是代表著封閉。
當然對於此次禁令的升級,我們也不需要過分解讀。無論是否升級或者擴大禁令範圍,這都是美國商務部的手段,畢竟我們要看的是這手段後的最終目的。目前情況來看,華為為了應對美國的禁令已經提早做了很多預案,晶片的儲備量相信短期內不會對其業務造成影響,持久戰是必然的。
當下要解決華為甚至是中國科技界的困難,談判依舊是最好的方法。「擴大緩衝期的時間,給予華為與其中國半導體供應鏈更多時間重塑和攻克難題。」(校對 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