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將兩種電子書截然的分割開來,是因為在受眾層面、傳播方式、效果到達和內容形式上,兩者是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的。而且以電子郵件為主要載體的電子雜誌,已經在網際網路發展十多年來,為人們所熟悉和認識,而以手持閱讀器為主要載體的電子書,則還是移動網際網路大發展的近期,才開始在網絡營銷和應用舞臺上嶄露頭角。
那麼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戰場的電子書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很多人會認為就是各種現實版書刊的手機閱讀版,簡單的將《戰爭與和平》、《如果宅》、《榜樣魔獸》、《我是MT》等經典或暢銷的讀物以及《新周刊》、《鳳凰周刊》、《男人裝》等流行雜誌做成電子書就可以了。這種類型確實是時下電子書閱讀的主流,當然很多時候也存在著盜版侵權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其實是很難植入網絡營銷理念的,總不至於別人正津津有味的閱讀著克裡斯蒂的偵探小說之時,突然插播廣告吧!那樣只會讓讀者更加牴觸。
真正能夠在手持閱讀器上流行並能融入營銷理念的電子書,應該是多元化且貼近生活的,從本質上來說,它應該更像一本電子期刊,定期發布、內容可讀、廣告軟化、特色鮮明,而且不存在出版的審批壓力,可通過低廉的製作成本來實現之。而這樣的電子書營銷,在國內,還顯然沒有形成趨勢和規模。恰恰如此,這樣一片藍海才更加值得人們去追逐,先入者為王,將成為電子書營銷目前的關鍵性主題。
最給力的讀者群體
電子書營銷的價值就在於它獨特的讀者群體。一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分眾效應的網絡傳播模式,遠比任何一個大眾傳播模式更加具有商業價值。就如同你在都市報或精英類期刊上發布一款豪華轎車的廣告,費用或許相同,都市報可能有幾十萬的讀者,而精英期刊可能不過就幾萬人看,但效果呢?幾十萬讀者大多數偏重普羅大眾,過於昂貴的廣告信息對他們大而無用,傳播效率和最終促成消費的比例都很低,而精英期刊針對的幾萬人,基本上都屬於白領階層,儘管數量少,但廣告刺激性要強出許多。這就是受眾多寡和傳播效果強弱之間的微妙聯繫。
美國知名視頻網站Hulu是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例證,儘管比谷歌旗下視頻共享網站YouTube推出時間晚,目前Hulu的流量只是YouTube的3%,但Hulu是全美網絡視頻廣告收入的33%。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難道不是流量越大,收入越高嗎?如果熟悉網際網路的人,就會清楚,有時候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
網際網路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廣告主更加注重的是有效流量。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廣告主越來越重視到目標人群和有效流量的價值。Hulu所證明的就是它的有效流量,也就是以低的流量打造高的收入。當然Hulu在美國能夠成功,而難以進入中國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版權問題,Hulu擁有獨享的節目版權,從而可以對用戶形成粘度,這在中國目前的網絡視頻領域絕難實現。但這並不是Hulu成功的原因所在。
一個成功的訣竅就在於排除了大量的網民。Hulu是主打高清視頻,而要實現同步播放高清,有兩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帶寬要足夠大、PC要足夠好,否則看高清視頻將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那麼這樣的先決條件,就能讓大多數低收入水平人群被排除在外,而讓受眾少而精,高度濃縮在中產階級及其以上層面人群中,這類人群的消費能力強、消費欲旺盛,對於任何廣告客戶來說,這都是最精華的受眾群體。其實這也是早些年,分眾傳媒的寫字樓電梯廣告之所以備受廣告客戶青睞的原因所在。
而手持閱讀電子書恰恰也有著相同的客戶潛力,起碼在目前而言,能夠便捷的進行電子書閱讀的智慧型手機價格不菲,而諸如ipad這樣的平板電腦,也還主要是中產階級的消費品,至於漢王、錦書這樣的電子書閱讀器,儘管有999元的超低價位,但短時間還難以對普通消費者形成吸引力。在這一前提下,電子書的受眾群體也同樣得到了高度濃縮,集中在了偏好時尚、電子以及有相當消費能力的人群之中,而這類人群,當然也是最給力的廣告受眾。據2010年底的一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僅使用蘋果的iPhone和iPad的用戶,就接近千萬,也就是說,整個電子書網絡營銷市場,有超過千萬的核心用戶,等待著被「攻關」。
通過電子書,進行精準投放,其實就這麼簡單,而且性價比更高,哪怕是普通人,也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