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360大病籌等國內多家網際網路大病籌款平臺,聯合發布《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倡議書及行業自律公約2.0》,這是網際網路大病籌款行業繼2018年10月後發布的第二版行業自律公約。、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大病籌款行業累計為500多萬名大病患者籌集了數百億元醫療費用,累計愛心贈與人次高達20億。其中,僅水滴籌一家平臺就貢獻了320億元,愛心贈與人次超過10億。水滴籌這類網際網路大病籌款平臺作為新型的線上救助模式,憑藉社交、行動支付等技術,大大提升了民間救助的效率,逐漸成為了我國健康保障體系的有效補充渠道。
但隨著各大平臺用戶規模擴大,加之平臺面臨審核力量有限、求助者個人經濟情況缺乏有效核實手段等因素制約,大病籌款行業時常因線下團隊管理、求助信息真實性等引起輿論關注。此次自律公約2.0針對過去2年多行業裡爆發的信息審核、籌款顧問團隊管理等問題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和限制。
信息審核更加嚴格 求助對象標準更加明確
針對網友普遍關注的求助信息發起標準和信息審核問題,自律公約2.0給予了更加詳細的描述。平臺在確認求助人家庭困難程度時,應考慮家庭收入等經濟情況、烈士等特殊群體身份、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與此同時,發起人應當在籌款連結生成後邀請至少三位實名用戶協助證實信息且對相關信息的真實性負責。發起人也應標明是否在其他平臺籌款等信息。
平臺則需要通過更多元的方式進行信息審核,如新增可通過終端攝像頭、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等科技手段進行風控審核,配備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力量。同時為確保公平性,應該引入相關部門、法律工作者、專家等更多群體作為第三方參與監督。
根據水滴籌內部人員透露,目前已組建了醫學、法律和技術背景的近百人風控審核團隊。線上會基於大數據技術,結合上百萬例求助項目的風險評估數據,構建智能驗證系統,對患者病情和身份信息等資料真實性進行交叉核驗,評估項目風險。每個案例也會要求發起人引進熟人作為社交驗證,證實求助資料真實性等信息。
資金監管更加安全透明
如何確保籌集資金安全存放和合理使用,此次新版公約也要求對實際籌的金額超過(含)30萬元的項目,平臺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所籌款項直接撥付於醫院對公帳戶或分批次打款。對提現項目信息公示時間也明確規定不少於24小時。針對所籌集資金管理,各家平臺應在銀行開設專管帳戶,確保籌集資金和平臺自有資金隔離,做到專款專用。
據了解,目前各家平臺均已實現專管戶,水滴籌表示在平安銀行開設專管戶,銀行會對專管戶內的資金在交易記錄、清算計算、銀企對帳等多個維度提供支持,確保資金存放安全及交易結算規範合理,提昇平臺公信力。
建立籌款顧問黑名單機制
此次自律公約2.0最大的變化是建立了平臺「底線規則」與籌款顧問黑名單機制。底線規則要求不得為有初步證據證明提交虛假材料的發起人籌款,不得誤導、誘導發起人發布與事實不符的信息或故意隱瞞家庭經濟情況;平臺工作人員應該與求助人家屬充分溝通後對有實際困難的求助者發起籌款;不得索要佣金;不得對外活動中使用「志願者」稱呼等。
針對過去一段時間籌款顧問引發的輿論關注,此次自律公約2.0也出臺相應規範和懲罰機制。如不得對其他平臺員工進行恐嚇、尋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各平臺線下工作人員應為接受專業培訓後的全職員工;觸發「底線規則」的籌款顧問將被納入各平臺共享的「失信籌款顧問黑名單」。
欄目主編:黃銀龍 文字編輯:黃銀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