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2021-01-08 電子發燒友
一場 「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周舟 發表於 2021-01-07 11:21:59

2020 年已逝,我們在網絡上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將被存檔。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產品——資料庫。

我們在朋友圈保存的文字和視頻、在銀行中儲存的數位化財產,我們對整個社會的管理、對經濟社會的維持,都是在成千上萬個資料庫的幫助下完成的。

於銀行而言,資料庫是 「生命線」,它存儲著銀行多年來收集的數據信息,包括用戶的財務隱私、銀行的交易記錄等重要信息。

然而由於傳統資料庫在技術邊界、成本、可控性方面與時代技術、銀行業務創新需求而言越來越不相匹配,同時由於採購資料庫的來源單一,銀行一直陷入非常被動的處境,急需市場上出現更多類型的資料庫產品和廠商。

被卡住脖子的銀行

一位業內資深的資料庫專家最近感慨:資料庫,是銀行 「命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非十年起步不可,非大廠不行。

1989 年,Oracle 正式宣布進入中國市場,很快成為銀行從業者眼中資料庫的代名詞。20 多年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只信賴和使用 Oracle 資料庫,金融拼的是長跑、誰活得久,而不是快跑、誰花樣新。對於把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的很多銀行從業人員來講,Oracle 一直是第一選擇,而新興的國產資料庫廠商只是 「備選」。

「用 Oracle 就是安全,時間和太多的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事實。」平安銀行分布式資料庫技術負責人李中原坦言。

想在金融這一領域和 Oracle 這樣經受過時間驗證的資料庫廠商競爭,國產資料庫廠商並不輕鬆。

騰訊雲副總裁李綱表示,「在和銀行客戶交流的時候,大家都信任 Oracle,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問題如果連 Oracle 都解決不了,那其他廠商也沒辦法。」

對於國內數據廠商來講,Oracle 的強大和不可替代性,成為他們繞不開的話題。而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因為長期使用 Oracle,他們形成了較嚴重的路徑依賴,輕易不會更換資料庫。除非出現了新的業務場景,而現有的技術不能很好解決,否則很難讓銀行下定決心。

「畢竟系統的遷移和重新建設,需要大量成本。」李中原說道。從單機變為多機群體,故障發生的故障發生的概率和維護成本都會加大,這對整體的系統運維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形下,2020 年中國資料庫軟體市場規模 200 億元,Oracle 等海外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了 80%。

此前,《科技日報》總結出了中國 35 項被外國 「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資料庫位列其中。

但是,和 Oracle 等國外資料庫廠商相比,國產資料庫長期以來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上,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採購來源單一使得銀行不僅要付出更高昂的採購成本,還時時受制於人。

2020 年 5 月,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業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檀結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幾千家銀行,核心交易系統幾乎都採用了甲骨文或 IBM 的資料庫產品。

雲廠商 「破局之路」

Oracle 在銀行業的影響力依然強大,但是雲計算的出現,使得 Oracle 帝國堅固的城牆有了一絲縫隙。

雲計算,讓國內外網際網路巨頭嗅到了打破 Oracle 常年霸佔資料庫領域的契機,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雲廠商拔地而起,2006 年亞馬遜 AWS 成立、2009 年阿里雲成立、2010 年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

有業內人士認為,Oracle 資料庫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產品,但它和新興的雲資料庫廠商相比,在成本和易用性上開始顯露疲態。

騰訊雲的李綱認為相比 Oracle 等傳統資料庫,雲化資料庫有成本低、容易擴容兩個特點:

一:雲資料庫是分布式的,它的硬體要求、它的成本很低,任意一臺 X86 的 PC 伺服器就可以運行。

二:雲資料庫是橫向擴展的。因為雲資料庫是分布式的,所以理論上它的橫向擴展能力是無限的。而用傳統資料庫的客戶,當面臨業務數據有了非常大的增加時,可能要再買一臺大型機。

目前,中國有幾千家銀行,每個銀行所處的階段千差萬變,金融科技能力也呈現不均衡的發展狀態,即使同一家銀行的不同業務它所要的技術需求也迥然不同。

廣闊的市場和部分可以超越傳統資料庫的技術優勢,給了國內資料庫廠商和 Oracle 資料庫競爭市場的機會。

就拿騰訊云為例,它便一步步通過在金融領域的深挖,獲得了不少銀行訂單:

2013 年及以前,騰訊內部計費業務,以及微信支付(財付通)成立,使得騰訊資料庫在偏金融的場景中獲得了初步的鍛鍊。

2014 年,騰訊牽頭成立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成立,騰訊集團第一次將資料庫產品 TDSQL,放進銀行的核心系統中。這是騰訊雲第一次 「吃螃蟹」,從此正式開始了向金融行業拓展客戶的步伐。

2019 年,張家港行將其核心業務系統放在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上,這是傳統銀行第一次將傳統核心系統應用在國產分布式資料庫。

從騰訊雲資料庫的發展路線可見,網際網路雲資料庫廠商一般先從自身偏金融業務開始,再嘗試向網際網路銀行發展,最後將資料庫產品應用並賦能到張家港行、平安銀行等傳統銀行。

其中,微眾銀行和張家港行在使用騰訊資料庫產品時,又有所不同。

微眾銀行是新成立的銀行,一開始便用的是分布式資料庫,不存在之前已有資料庫更換的問題。但是張家港銀行等中國大部分銀行,本身有自己集中式的資料庫。從集中式資料庫到分布式資料庫,這其中涉及到一個遷移的過程。

而 「大機下移」相關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國產資料庫廠商需要重點攻堅的對象。

銀行業 「求變」,國產資料庫加速發展

張家港行和平安銀行選擇國產雲資料庫廠商這一現象,看似 「不走尋常路」,其實是整個銀行業正在積極求變、努力 「上雲」的一個縮影。

基於雲計算的應用程式,比傳統系統提供更多的連接和功能,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因此獲得新興技術和高端技能。李綱認為:「用分布式技術,所有的架構對客戶來說都是透明的,客戶可以在上面加持自己的應用、靈活的去發展。」

前不久,平安銀行信用卡的核心系統完成切換投產,這一新核心系統也採用了國產資料庫。

關於平安銀行為何放棄 Oracle,選擇國產資料庫廠商,李中原表示團隊內部也經歷了非常多的討論。

「信用卡這個項目在立項之處,平安銀行就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專門研究選型的問題。在資料庫的選型上,選擇 Oracle 的呼聲最大,但最終通過各種論證,平安銀行最終選擇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

在選型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讓所有員工思想統一,另一方面需要把技術方案的優劣遞交給上一級的領導 「敲板」。

李中原認為有三個原因,讓平安銀行最終選擇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

第一,雲資料庫的橫向擴容能力,讓平安銀行可以快速的進行自動化擴容。

第二,兼具同城多活和數據強一致性。同城多活方案會給業務系統設計帶來更大複雜度,跨機房服務調用帶來的耗時增加、帶來成本上升,但是騰訊雲資料庫很好的平衡了這一點。

第三,騰訊雲可以在自動運維上給予平安銀行支持,比如在 Oracle 資料庫上,平安銀行如果要部署一個幾百套資料庫的集群來做統一管理是很難達成的目標。

成本,也是平安銀行推動更換資料庫的原因之一。

李中原表示,「從硬體建設來看,把大型機擴容到目前 TDSQL 同等規模處理能力,僅此一項需要多花費大約幾億元;而從後續的維保角度,每年大型機的維保費用也更高。」

使用分布式資料庫,對於鞏固平安銀行整個系統的穩定和培養分布式資料庫方向的人才也是一個很好的 「試驗場」。

「整個分布式集群的產品組件非常多,精通掌握每個組件其實很困難,我們著力把這些做得更加自動化,我們團隊幾十人,每個人對系統的掌握不一樣,但是自動化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系統運行和維護的效果是一致的。而這對於員工來說,就需要更深入的學習、接觸更大的技術面。而同時,TDSQL 的運維自動化能力也讓後續的運維工作更加方便。」李中原說。

目前,有許多實力較強的銀行已經展開對內部分布式資料庫的人才培養計劃,2020 年 8 月,中行便在官網上宣布對 「軟體中心 2020 年雲計算與分布式技術培訓項目」進行採購,培訓人數多達上百人。

一場 「銀行資料庫國產化」浪潮

隨著國內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銀行有了更多資料庫產品上的選擇。

2019 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 年)》中指出,將有計劃、分步驟地穩妥推動分布式資料庫產品先行先試,形成可借鑑、能推廣的典型案例和解決方案,為分布式資料庫在金融領域的全面應用探明路徑,確保分布式資料庫在金融領域穩妥應用。

除了平安銀行等全國性商業銀行、張家港等地方性城農商行、微眾銀行等新成立的網際網路銀行外,四大國有銀行其實更是走在了變革一線。

比如在 2020 年 7 月,中國農業銀行分布式核心銀行客戶信息系統便順利投產,完成全行 8.37 億個人客戶信息數據下移和應用重構,實現架構轉型升級;

2020 年 9 月,中國工商銀行採用國產資料庫,其對公理財系統完成從大型機到分布式架構的改造,在同業中率先實現大數據體系由傳統架構向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構轉型。

國有大行系統的業務體量非常巨大且並發極高,天然會有對新技術架構的需求。他們也可以深度地和 BATJ 等網際網路巨頭旗下雲廠商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合作。

而隨著網際網路乃至 5G、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將有更多銀行出現單一集中式架構無法較好滿足某項業務的場景,這就推動著銀行擁抱新的架構、選擇更符合業務發展的資料庫產品。

責任編輯:PS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產業分布式技術變革乘風破浪,資料庫國產化巨浪加速
    國產化巨浪加速從計算機出現開始,在各行各業的電子化發展過程中,傳統關係型資料庫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銀行、保險、證券、政務、醫療等各行業電子系統的核心基礎軟體系統。隨著近年來相關政府監管部門連續出臺重要指導政策,企業資料庫擺脫國外資料庫依賴、從國外傳統集中式資料庫向基於國產分布式資料庫遷移上雲成為大勢所趨。國際權威諮詢機構Gartner在最新資料庫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預計到2021年,雲資料庫在整個資料庫市場中的佔比將首次達到50%;而到2023年,75%的資料庫要跑在雲平臺之上。
  • 國產資料庫未來如何發展?2020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一探究竟
    蔣琪:浪潮資料庫一體機inData最佳實踐  隨著資料庫的高速發展,產品和技術日益成熟,現在主要是三種廠商,雲資料庫廠商主要是與雲業務有關,核心數據廠商主要是兼容oracle路線,分布式資料庫廠商以數據分片為主。目前,資料庫種類比較繁多,對用戶來說學習成本、開發成本相對比較高。
  • 國產資料庫未來如何發展?2020中國資料庫技術大會一探究竟
    浪潮資料庫首席架構師蔣琪介紹,針對這些比較困難的問題,浪潮團隊主要做關係型資料庫,支持共享存儲的架構和KSC的集群,全面支持BLOB和CLOB以支持高級功能,比如複合分區和分區的一些操作,Truncate分區、合併分區、裁減分區等等,浪潮也有K-Up可以分析原資料庫到目標資料庫的難點,也可以幫助用戶遷移整個資料庫,達到平滑的遷移,應對不同的時間窗口有相應的遷移方案
  • 國產資料庫,不存在「贏家通吃」丨IT 國產化國慶特別專題
    在中美貿易戰及雲計算等新技術變革背景下,國產資料庫的發展在近一兩年備受矚目。而這幾年國產資料庫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隨著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給很多國產新型資料庫的應用創造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場景,也被稱為是我國最容易實現彎道超車的一項技術。那麼國產資料庫發展現狀如何?技術方面有了哪些突破?又存在哪些問題、面臨哪些挑戰?
  • 國產資料庫!
    整理了 2020年6月號,國產資料庫流行度排行榜(modb.pro/dbRank)。在去年發布的 DM 8 版本中,RAC 等集群技術已被支持,在國產化的浪潮中,正在走上增長的快車道。下表列出了 Top 20 國產資料庫排行,緊隨前三甲之後的是 openGauss (GaussDB的開源版本,預計將在2020年6月30日開源)、PolarDB、GBase,分別來自華為、阿里雲、南大通用。
  • 國產資料庫行業的團體標準信息
    一、國產資料庫行業的團體標準信息 繼工信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9月聯合發起《金融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白皮書》編寫工作,組織以建設銀行、 中信銀行為代表的甲方團隊,以螞蟻金服、騰訊、熱璞資料庫、中興通訊為代表的國產分布式事務資料庫廠商團隊共同組成編委會,並於2018年4月正式向社會公開發布《金融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白皮書
  • 微眾銀行核心資料庫實現軟硬體國產化,背後英雄是騰訊雲TDSQL
    本網5月22日訊 目前微眾銀行在銀行業內首次實現了核心系統資料庫軟硬體全國產化。具體而言,騰訊雲自研分布式資料庫TDSQL日前與國產ARM伺服器平臺完成適配互認證,微眾銀行率先將支撐中間業務支付系統的TDSQL資料庫,從X86伺服器平臺遷移到國產ARM伺服器平臺。
  • 科藍軟體又一聯合實驗室落地,與蘇寧銀行建立國產資料庫實驗室
    繼科藍軟體與省級農信的龍頭廣東省農信聯社,省級城商行江西銀行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後,這是科藍軟體與民營銀行的龍頭蘇寧銀行建立的銀行業第三個國產資料庫實驗室。 幾大國有行在2020年都加快了國產資料庫替代或分布式系統改造的試點和實踐,比如在2020年7月,中國農業銀行分布式銀行客戶信息系統順利投產,2020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對公理財系統完成從大型機到分布式架構的改造,實現大數據體系由傳統架構向自主可控、分布式架構轉型。 除了政策指導以外,銀行選擇國產化資料庫很重要的原因是"降本增效"。
  • 英方攜手易鯨捷助力貴陽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國產資料庫應用
    近期,英方軟體成功中標貴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業務系統易鯨捷國產資料庫應用項目中資料庫同步和容災管理平臺項目,為貴陽銀行易鯨捷國產資料庫提供數據實時同步、統一容災管理服務。英方憑藉出色的資料庫數據同步技術參與此次貴陽銀行易鯨捷國產化資料庫替換項目當中。
  • 騰訊雲資料庫戰略升級 成立扶持基金加大國產資料庫生態體系建設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溫婷)上周,騰訊雲發布其資料庫品牌TDSQL的全新戰略升級計劃及未來發展戰略。同時,公司發布「國產資料庫加速器產業聯盟計劃」,成立資料庫合作生態扶持基金,致力於與合作夥伴協力建設全面開放的國產資料庫生態體系。
  • 卡脖子後,如何將Oracle資料庫數據遷移到國產資料庫
    除了光刻機、晶片這些耳熟能詳的科技產品,國際科技巨頭對國內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壟斷也非常嚴重,比如作業系統、資料庫等基礎軟體。為此,2018 年 4 月,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加速推進核心領域關鍵技術突破,抓自主可控產業體系建設,做好體系化的技術布局和重點突破。
  • 推動國產資料庫應用創新 江蘇蘇寧銀行與科藍軟體共建聯合實驗室
    2021年1月7日,江蘇蘇寧銀行與科藍軟體正式成立國產資料庫應用與創新聯合實驗室。科藍軟體董事長王安京、副總裁魏祥,江蘇蘇寧銀行董事長黃金老、首席信息官黃進等人出席了本次聯合實驗室成立大會。雙方將按照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原則,發揮各自優勢,創新合作機制,在國產資料庫應用創新領域進行合作研究。
  • 除了華為、阿里自研資料庫,還有哪些國產資料庫?發展狀況如何?
    隨後,資料庫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層次資料庫、網狀資料庫和關係資料庫等。而我國資料庫直到Oracle2 1979年開始商業化時,才開始了理論研究。彼時在人才、技術等急缺的窘境之下,我國走出了兩條線路:第一條線路,採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 騰訊雲資料庫品牌重磅升級背後,是國產資料庫的十年崛起之路
    實際上,從2004年騰訊開始在自己的業務上使用資料庫,到2014年微眾銀行成立,騰訊自研的TDSQL首次作為產品被交付,再到2019年,騰訊雲資料庫拿下首個傳統銀行核心系統訂單,可以說,騰訊資料庫見證了整個騰訊過去十餘年的業務變遷。 這個過程中,騰訊的資料庫產品作為國產資料庫的代表,也在進行不斷演進。
  • 銀行業「求變」之日 國產資料庫「破局」之時
    2019年,張家港行將其核心業務系統放在了騰訊雲TDSQL資料庫上,這是傳統銀行第一次將傳統核心系統應用在國產分布式資料庫。  從騰訊雲資料庫的發展路線可見,網際網路雲資料庫廠商一般先從自身偏金融業務開始,再嘗試向網際網路銀行發展,最後將資料庫產品應用並賦能到張家港行、平安銀行等傳統銀行。  其中,微眾銀行和張家港行在使用騰訊資料庫產品時,又有所不同。
  • 騰訊雲重磅升級資料庫品牌、生態戰略,重塑資料庫市場格局
    (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 從上雲到雲原生,雲技術普惠加速企業上雲進程 隨著雲計算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資料庫正朝著「雲+資料庫」的方向演進。隨著開發者使用習慣的變化以及傳統行業的行業雲構建的趨勢,未來的資料庫模式將逐漸雲化。
  • 銀行業「求變」之日,國產資料庫「破局」之時
    2019 年,張家港行將其核心業務系統放在了騰訊雲 TDSQL 資料庫上,這是傳統銀行第一次將傳統核心系統應用在國產分布式資料庫。從騰訊雲資料庫的發展路線可見,網際網路雲資料庫廠商一般先從自身偏金融業務開始,再嘗試向網際網路銀行發展,最後將資料庫產品應用並賦能到張家港行、平安銀行等傳統銀行。其中,微眾銀行和張家港行在使用騰訊資料庫產品時,又有所不同。
  • 國產資料庫技術發展的探索與思考
    第二個階段,轉折點就是金融、政務等傳統行業的一些新興類業務開始選擇了國產資料庫來支撐自己的業務。舉個例子,像中國的第一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其全棧的銀行核心交易系統都沒有選擇商業資料庫,都是用騰訊雲的底座來支撐。再看到一些網際網路類的金融業務,據我所知,招商銀行的網上銀行沒有選擇商業資料庫,很多網際網路保險也沒有選擇商業資料庫。
  • 資料庫行業深度報告:歷史機遇,國產資料庫市場迎來十倍空間
    根據 TPC-C 最新排名,螞蟻金服自研的OceanBase 資料庫 tpmC 值達到 707,351,007,成功超越之前的記錄,擊敗 Oracle 和 IBM 的資料庫,登頂榜首。2.國內資料庫市場現狀:國產化持續推進,關係型資料庫為主導當前我國數據軟體市場具有百億以上市場規模,持續受益大數據產業發展。
  • 2020,國產資料庫嶄露崢嶸的發軔之年
    我以為,一個技術生態的繁榮發展,必須擁有廣泛的投入、廣泛的參與、廣泛的關注,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2019年,這三者同時具備了。 而進入2020年,國產資料庫真正進入了蓬勃發展之年,在墨天輪國產資料庫排行榜上,已經呈現出超過100個資料庫產品,百花齊放,很多產品也嶄露出崢嶸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