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同天,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該成果,審稿人評價這是「一個最先進的實驗」「一個重大成就」。
九章開發團隊聲稱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當求解100億個樣本時,九章需10小時,而富嶽需1200億年等效來看,「九章」的計算速度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並彌補了「懸鈴木」依賴樣本數量的技術漏洞 。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一片媒體熱潮,似乎可以超越電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指日可待了。還有問九章能不能挖比特幣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來看一下。
1200億年是算的什麼東西?
這次九章開發團隊宣傳使用的計算是高斯玻色取樣,100億樣本的時候,這個東西用世界第一超算富嶽算要1200億年而九章只要10個小時,這個數據把量子計算機推上神壇。
而實際上,這個高斯玻色取樣電子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計算方式是不同的。
電子計算機計算高斯玻色取樣是用算法計算出來的,而量子計算機計算其實是一種蒙特卡洛模擬,如果電子計算機用軟體做這種模擬,速度也是遠遠快於數值計算的。
這個計算因為比較適合量子計算機模擬,所以被研究量子計算機的人找出來作為量子計算機宣傳的一個標準。
這個就好像,你用現在3D技術去做光線追蹤,需要很高的計算能力才能做到。而你用照片拍攝,裡面的光線就是真實的。你只要不斷提高光線追蹤準確性的要求,對3D計算能力的要求就是沒有上限的,光線無限可分,解析度無限可分嘛。
所以,這個計算缺乏實際用途,只是一個驗證量子計算機可能性的東西。
「九章「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量子計算機的理論計算能力確實是遠超電子計算機的,但是要實現真正的量子計算機,大約需要控制百萬級別的量子,才能搞出來類似於電子計算機一個電晶體的功能,而電子計算機電晶體技術發明是40年代的事情。
那麼,「九章「是什麼水平呢?
「九章「的目標是能控制100個量子,實際控制了76個,而谷歌的「懸鈴木」只控制了53個。
雖然兩者實現的方式完全不同,做的運算完全不同,但是控制量子的數量是可以比較的。
就是說,在向真正量子計算機發展的道路上,中國向前邁進了一步,雖然這一步距離真正可用的量子計算機還很遠。
人類距離量子計算機還有多遠?
目前,谷歌的技術路線,要求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而中國的技術路線,對一些設備精度的要求是極限級別的。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
但是,量子計算機已經表現出在一些專用計算中的巨大潛力。只要找到一個量子計算模擬與真實需求的結合點,量子計算機在控制百萬量子之前,就可以具有實用性。
谷歌的Craig Gidney和瑞典斯德哥爾摩KTH皇家理工學院的Martin Ekera研究過,量子計算機如果達到2000個量子位來計算,就可以在八個小時內破解2048位RSA密碼。而超級計算機破解需要用80年。
在製藥、材料等方面,量子計算機也有可能提供有用的計算能力。
所以,儘管量子計算機替代電子計算機還非常遙遠,但是一些量子計算應用於特定計算已經看到了曙光。幾十年內就可能有一些專用的量子計算機,計算某個有用的特定計算,性能遠遠超過電子計算機。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