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中國
草原上,斷臂男孩只能眼巴巴看著夥伴們策馬奔騰;雷雨夜,獨居老人的心臟突然傳來一陣劇痛;窗戶外,家境貧寒的天才小姑娘只能模仿著電視機裡的鋼琴家,敲擊著冰涼的牆板;原野上,供電系統受到暴風驟雨的破壞,恢復供電迫在眉睫……
當渴望蒙上陰影,當夢想困於現實,科技越來越被寄予希望,去突破物理的界限,延伸人類的視野與行動能力。
幸運的是,仿生手臂研發、AI輔助醫療診斷、全息影像技術、無人機智能巡檢,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
其實反過來,智能升級也在不斷發揮新價值的過程中,成為企業、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成為社會新的生產力。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正在生成。
1
隨著5G實現了規模部署,結合5G與人工智慧、大數據、VR/AR等技術,在這些信息設施上培育生態應用的機會已經成熟,數位化、智能化開始席捲各行個業。
為了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河南鑫磊集團追趕數位化浪潮,通過華為提供的雲和AI技術,結合專家經驗,搭建了智能配煤模型,有效提升了傳統作業的精度、效率和穩定性,煉焦成本每噸可節約15元,每年能為鑫磊節約2700萬元的成本。
這僅僅是一個細分行業裡的一個小場景。放眼更多行業,ICT技術不僅能快速改善企業、產業的運作效率和生產成本,更能為其未來的創新轉型提供更多空間,推動實現從量變到「智變」的真正突破。
聯接、雲、AI、計算和行業應用這五種技術、五大機會史無前例地匯聚到一起。5「機」協同,孕育著巨大的行業價值,構建起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
享受到5「機」協同巨大價值的,不只有企業和行業。
在深圳,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約95%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零跑動」;全市AI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城市高峰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10%,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智慧機場建設全面實現了刷臉登機和機位智能分配,機場出港航班準點率達90%,位居全球大型機場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時間縮短近40%;所有醫院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在智慧醫療的服務支撐下,讓患者平均節省40分鐘左右的排隊時間,每年降低患者就醫費用4000多萬元……
類似的案例不局限於深圳,在山西、在河南、在甘肅、在江蘇……甚至在土耳其、在馬來西亞……智能升級帶來的改造不斷從量變的積累向質變的爆發邁進,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正在全面進入數位化和智能化,追求從「量變」到「智變」的跨越。
2
人們常說,科技之光照亮未來。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數字智能升級在不斷重構生活體驗、優化生產流程、使能行業創新的實踐過程中發揮了巨大價值。
來自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數字經濟早已成為增長的主引擎,不僅是數字產業本身的增長,更多的是數位技術帶來的行業數位化增長;1塊錢的數位技術投入,可以帶來3塊錢的行業數位化增長;去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約三分之一,但是對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二。
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受疫情影響,線下連接被迫阻斷,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轉向線上,以聯接和計算為基石的數字經濟表現亮眼。這其中,5G、物聯網是聯接技術,雲、AI則代表計算技術。
隨著「新基建」浪潮撲面而來, 如果說ICT(信息通信技術)行業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和產業的底層基礎設施,就像自來水和電力一樣成為必需品;那麼,行業應用就像家用電器和工業電氣化,而聯接、計算、雲和AI技術就像100多年前的電力,持續推進整個社會的智能升級。
但縱然有「新電力」的驅動,當前智能世界的構建仍然面對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來自於邊端側的挑戰。終端種類繁多,環境千差萬別,數據複雜且孤立;
其次,除了帶寬、時延、聯接數及行業規範上未能滿足行業場景的多樣性需求,還要考慮在數字世界裡聯接人、物、聯接與數據。
第三,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各個部門數據的互通,讓新老應用互通共進,仍是難題;
其四,AI應用與行業知識結合欠缺,懂AI的不懂行業,懂行業的不懂AI。
從1G到4G,人與人之間的聯接問題得以解決,5G開啟了新的萬物互聯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計算的中心也慢慢轉到了AI。人們清醒的認識到,聯接和計算需要跟行業深度結合,才能找到落地場景,找準生產系統中的痛點。
但到底如何將這些新「電力」與行業做深入結合應用,快速創造價值,帶動社會向更高階智慧邁進,仍是產、學、研、用各界不斷準尋思考的關鍵點。
3
縱觀人類前三次以及正在發生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不難看出,更高階智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三大關鍵要素的支撐:
一是「有技術」,也即一方面將先進技術與傳統行業業務相融合,一方面催生新業態;二是「懂行業」。也即敬畏行業,能深入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及變化;三是「真實踐」。不要紙上談兵,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去創造。
為遵循和踐行公司願景與使命,華為確立了四個價值主題:
1.無處不在的聯接
智能聯接的目標就是要讓聯接智能起來,把智能聯接起來。
面向各技術領域,華為將基於5G、F5G、Wi-Fi 6打造面向AI攝像機、超高清無人機、超高清工業相機、機械臂以及VR、AR等智能交互設備的泛在千兆聯接,滿足超大帶寬的實時和低時延回傳需求;同時全面引入AI,精確識別業務意圖,實時動態匹配網絡資源,打造智能IP+光協同的聯接網絡,滿足不同業務的差異化服務以及確定性體驗的需求。
在網絡場景中,基於智能聯接,華為提供園區、數據中心、廣域、安全等基於智能聯接的網絡級解決方案。在行業場景中,智能聯接協同智能交互與智能中樞,結合行業Know-how,為交通、政府、能源和金融等行業,打造場景化智能升級解決方案。
2.無所不及的智能
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海量存儲和密集計算將成為常態化需求,現有計算架構發展空間面臨嚴重製約。
據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介紹,在算力方面,華為歷經15年,最終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晶片族;在數據基礎設施方面,推出融合、智能、開放的數據基礎設施,讓數據在全生命周期內每比特價值最大、成本最優;在雲計算方面,發揮雲、AI和5G的協同優勢,通過全棧技術創新,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公有雲服務和混合雲解決方案,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3.個性化體驗
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在加速深度融合,規模複製的工業化生產,邁向規模定製的個性化體驗,不斷催生企業創新、推動生態協同和更豐富的個人體驗。
基於以智慧型手機為中心的「1+8+N」的全場景戰略,華為通過鴻蒙OS、HMS、智慧助手小藝、HiLink等賦能生態,共同為消費者打造更極致的全場景智慧體驗。
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說,企業能夠基於AI、雲等新技術,深刻洞察客戶需求、敏捷創新,提供更加客戶化的體驗;產業通過整合協同推動規模化創新。
4.數字平臺
數字平臺是數位化轉型成功的核心引擎,企業需要在戰略、組織、流程、營銷、服務、產品生產、研發等方面調整適應變化,而強大的數字平臺將幫助企業駕馭和整合新的技術,快速迭代,敏捷業務創新等環節與問題。
華為計劃聯合生態夥伴,提供數字平臺解決方案,構建數字平臺的技術和產品,打造開放、靈活、易用、安全的數字平臺,實現數據融合、業務協同和敏捷創新。
「構建數位化未來,需要一個共生共創共享的數字生態。」 華為董事、企業BG總裁彭中陽說。
4
要做一個數字生態並不容易,且必然是一場長期戰。
一個被驗證無數次的事實是,數位化時代的商業本質是做大蛋糕,是正和遊戲,不是零和遊戲。彭中陽強調,新常態下,面對各種挑戰與不確定性,華為只會更加開放,與夥伴優勢互補,去成就客戶和行業。
沃爾特·惠特曼曾經說過:「永遠保持面向陽光,陰影就會被你甩在身後。」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郭平表示,除了繼續聚焦做好聯接、計算、雲、AI等產品和服務,華為還將在在基礎創新、標準、人才、社會責任等更廣泛的領域,與全球一起合作。
「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是華為的願景和使命「,在郭平看來,要想把陰影甩在背後,就要積極面向陽光,「我們發電,夥伴們做電氣化,大家一起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一起實現商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