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其中有一句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每天吃很多東西。其中大部分東西離開了我的身體,留下的卻成為我身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讀書也是一樣。
很多人認為讀書的意義在於記住情節、人物或者金句,所以,當他們忘記了內容之後,就認為這本書對他失去了作用。
但其實,一本書最珍貴的地方並不是故事多精彩,人物多招人喜歡,或者作者如何妙語連珠,講出一串真理來。
書本的價值不在於灌輸,而在於啟發。
我們不可能記住所有東西,根據艾賓浩斯曲線,今天讀的書,在一個月之後大概會忘記80%,但是作者通過文字帶給我們的理解力、思辨力,卻會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
列夫·託爾斯泰對於人性的思考、魯迅對於舊社會的批判、劉慈欣對於未來世界的奇異構想……優秀的作品帶來的除了精神的快感,還有心靈的震撼。
因為一本好書,通常是作者一生的智慧精華。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就是這樣一本書。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終身哲學教授,普立茲獎和自由勳章獲得者,著有《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歷史的教訓》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
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無政府主義的興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從維多利亞時代到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期間美國社會道德的演變,精通各種文化,且一直在用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深研人類的行為方式。
1967年3月20日,已經82歲高齡的他開始創作一本人生之書:《落葉》。
在1968—1975年,杜蘭特在多次接受採訪時稱,「這是一本不太嚴肅的書,是我對政府、生命、死亡與信仰的思索」。
但奇怪的是,在杜蘭特去世後,沒有人知道這本書的存在,直到2013年,他的孫女偶然間在一個盒子裡發現一份手稿,這本失落了32年的遺作才得以面世。
《落葉:威爾·杜蘭特的生命沉思》
作者:[美]威爾·杜蘭特 著 劉勇軍 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這本書裡一共包含22篇短文,內容從「論青年」、「論中年」,到「論教育」、「論靈魂」,讀起來隨時能讓人會心一笑。
他這樣形容中年危機: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中年始於婚姻。
我們(中年人)忘記了我們的激進主義,取而代之的是溫和的自由主義——這種激進主義是被銀行帳戶意識軟化下來的。
他談到生命的無奈之處:
生命的悲劇在於,它只會在偷走我們的青春之際才賜予我們智慧。
他認為健康的身體是教育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身心健康,是很難有邪惡的。
書裡沒有晦澀難懂的文字和驚天動地的觀點,有的只是一位老者在生命盡頭,對於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說:
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聖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
也許讀完這本書,你什麼都記不住,沒關係,書中的思想會像落葉一樣,化作春泥,成為滋養你心靈的沃土。
END
原標題:《讀書最大的意義的什麼?很多人都搞錯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