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原因,我國癌症發病仍處於逐漸上升態勢。
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
▌中美癌症生存率,差距有多大?
美國癌症協會(ACS)發布的《2020年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5年,美國所有癌症整體5年生存率為67%。相較我國的40.5%,差距仍比較明顯。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全球癌症負擔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確診癌症約457萬例,約有300萬中國人因癌症而死亡。
▌差距背後原因,值得反思學習
赫捷指出,一方面,我國癌症發病前幾位大都是預後較差的,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而美國高發癌症以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等為主,預後相對較好,其中前列腺癌(98%)、黑色素瘤(92%)和乳腺癌(90%)生存率最高。
1991年至2017年,美國癌症死亡率下降29%,其中2016年到2017年下降2.2%,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年度降幅。
這主要得益於4種常見腫瘤死亡率的下降,包括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肺癌雖仍居癌症死亡之首,但其死亡率降速驚人。
另一方面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預防和早診早治是關鍵。
美國癌症死亡率顯著下降有多方面原因:
吸菸率的穩步下降,是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首要原因。經過半個世紀的控煙努力,美國成人吸菸率由40%降至12%。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差距。
另外,近年來,美國HPV疫苗接種率較高,有效降低了宮頸癌等HPV相關癌症的發病率。
腸鏡、乳腺鉬靶等篩查手段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結直腸癌、乳腺癌的死亡率,越來越多患者實現早診早治。
而我國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還相對較少,大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識還不夠強,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症時就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比較差。
赫捷指出,未來,我國將從優化服務供給和引導服務需求兩大方面同時發力,推進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此外,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不同地區不同醫院醫療水平差距很大,臨床規範化診治及同質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而美國醫生都要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經多年規範化培訓才能執業,醫生水平相近,同質化程度高,醫療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均衡。
同時,美國癌症治療理念先進(如個性化精準醫療、MDT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普及),也值得我們學習。
另外,美國癌症生存率高,還得益於快速發展的癌症創新診療手段,包括創新手術、放療(質子治療)、診斷技術和靶向療法、免疫療法、癌症疫苗等。
美國基礎研究全球領先,在藥物研發方面更是一騎絕塵,新技術、新療法能很快應用於臨床,還有眾多癌症新療法臨床試驗,讓癌症患者受益。
據統計,在新藥方面,我國與美國的整體差距約在3-5年。以肺癌為例,FDA已批准了20多種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越來越多難治、罕見突變也逐漸被攻克,讓晚期肺癌生存率顯著提升。
近年來,隨著創新藥審批加速、抗癌藥零關稅、醫保談判等政策的推出,我國在癌症診療方面的進步舉世矚目,癌症診療手段與美國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而國際遠程會診,讓中外專家有了在臨床中直接交流、相互促進的平臺,通過中美專家共同為患者制定的個性化精準治療方案,已讓眾多國內癌症患者受益於全球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