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來想去,華為晶片生死戰,擺脫高端晶片斷貨的最佳策略就是中國華為與美國高通利益互換。
無論是中芯國際執意供貨華為,還是三星電子在華設立去美國技術的生產線,都不太現實。前者沒有膽量,會被遠程鎖機,斷貨半導體設備與半導體材料,徹底涼涼,後者需要華為退出部分國家或地區市場,轉讓給三星,風險難控,損失較大,當然後者也是備胎方案之一。
最靠譜的破局之策就是華為與高通在華利益互換。背後兩國政府力量或半導體協會可以積極推動,或彼此恫嚇。
中國政府以威脅拒絕高通進入大陸市場為恫嚇條件。談判的籌碼就是允許華為在華旗艦機市場某些系列,採購部分高通設計晶片,而且高通晶片可以繼續供貨小米,OV,一加等終端品牌。海思晶片在研發設計環節,同意與高通,英偉達,賽靈思等美資企業深度合作,繼續分享中國高端晶片市場。
作為交換條件,美國商務部同意給臺積電發放許可證,同意臺積電可以繼續給華為海思麒麟990,麒麟1020,7nm,5nm晶片供貨,以免華為庫存消耗之後,明年華為P50,P40,P40pro,Mate50PRO無貨可供。
這樣的結果就是,同為智慧型手機高端IC設計公司,可以共存,共同推進5G移動通信戰略,而不是彼此傷害。
這樣的合作結果,是雙贏,或是未雙輸。
華為晶片臺積電晶圓製造未斷供,海思設計依然繼續,美國高通設計晶片沒有喪失佔六成以上的大陸市場,不但繼續供應小米,一加,OV,而且還進入華為手機高端旗艦機市場一部分份額,而不是被中國政府關門出局。
海思沒死掉,高通未出局,雙方都可接受,但美國以進為退,又蠶食了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高端市場份額,而且還是華為旗艦機高端市場,美國極限施壓策略更高一招,中國務實應對,也不算大輸。一個為了活著,沒死,一個以進為退,攫取利益,各取所需。政府無論是推動還是恫嚇,實屬強大競爭對手背景下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