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8日訊 (記者 楊陽騰)時隔8個月,深圳再次迎來兩條地鐵新線路的開通。8月18日12時,地鐵6號線、10號線共計78.7公裡線路、沿線50個車站正式開門迎客。據悉,6、10號線開通前已完成移動、電信和聯通三大運營商車站和隧道5G信號全覆蓋,成為全國首條5G信號全覆蓋的地鐵線路。
地鐵6號線起於科學館站,途經福田區、羅湖區、龍華區、光明區、寶安區,止於松崗站,大致呈「7形」走向。線路全長49.4公裡,共設車站27座。作為深圳市中西部軌道交通快線,開通後將帶動光明區和龍華區發展、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完善,加強與東莞等周邊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溝通聯繫,同時有效緩解深圳北站換乘壓力。
地鐵10號線起於福田口岸站,途經福田區、龍崗區,止於雙擁街站,線路全長29.3公裡,共設24座車站(崗廈北站暫未開通)。該線兼具幹線和局域線功能,是深圳市首條南北向採用8A編組的線路,開通後將結束平湖、坂雪崗、華為新城和梅林關以東片區不通地鐵的歷史。屆時,從福田口岸到平湖僅需54分鐘,將大大緩解福田中心區至坂田段的交通壓力,成為深圳軌道交通又一條「南北動脈」。
據了解,深圳地鐵6、10號線自2015年年底開工以來,歷經五年艱苦建設,破解多項工程難題,填補了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的多項空白。其中,6號線以高架形式31次跨越市政道路、3次上跨地鐵4號線、2次跨越龍大高速,以隧道方式分別穿越多條地鐵以及機荷高速、廣深港客運專線和杭深高鐵等,克服一系列施工難題,實現多項工程技術的「零突破」。在陽臺山隧道施工中,為了穿越210兆帕的高硬度巖層段,在掘進過程中共更換刀具2000多把;在合薯區間建設中,以150米四墩三跨剛構連續橋梁創下國內地鐵領域跨度梁式橋梁新記錄;在民樂停車場出入線隧道施工中,順利解決始發端僅260米的小轉彎半徑難題,成為目前世界最高難度TBM施工項目。
地鐵10號線建設期間,共穿越大小地質破碎帶15處、較大地質斷層2處,同時還克服了不良地層湧水湧泥等技術難題。其中,孖嶺站—雅寶站區段巖層硬度高,且要下穿雞公山和繁忙的廈深鐵路,施工難度係數高。為此,深圳地鐵會同施工單位進行大量調研、推演與論證,在國內首次創新採用雙護盾TBM法施工,成功完成掘進任務。據深圳地鐵相關負責人介紹,TBM法能在巖石地帶實現「不爆破」施工,工作效率是傳統鑽爆法的5-8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節省工期約180天,充分詮釋了創新驅動下的「深圳速度」,將深圳軌道交通建設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此外,為堅決貫徹生態和智慧設計理念,促進線路建設運營與節能新技術、綠色新能源、減少碳排放等創新技術的結合,深圳地鐵在6、10號線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軌道交通與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地鐵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如地鐵6號線首次採用綜合減振降噪系統設計,通過U梁架設、阻尼鋼軌、橋梁減振支座等多種工藝工法,在減振降噪的同時實現減少自重、節約成本。引入國內首個綠色環保裝配式無砟軌道技術,減少在市區內的鋼筋混凝土工程量。同時,在全線應用再生制動能量回饋裝置,在高架車站設置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低碳環保和節能減排,打造了軌道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精彩「深圳樣本」。
10號線則依託「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實踐雲平臺調度指揮系統,打造成為全國第一條雲計算軌道交通線路。這是國內軌道交通行業首次應用雲計算技術綜合承載地鐵各類調度指揮系統。該系統綜合承載了地鐵監控系統、乘客信息系統、安防系統、車場智能化系統等,採用資料庫雲,使地鐵10號線在「一圖全面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一鍵可知全局」和「一體運行聯動」,使線路調度指揮系統更加先進、可靠與節能。
「考慮到平湖、華為、坂田片區強大的客流潛力,對10號線的運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提高運力,把10號線由6A編組調整為8A編組,成為深圳第一條南北向採用8A編組的線路。」據深圳地鐵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調整運力後,10號線每列車載客量從1608人增至2144人,增幅達33%;在與既有線路的相同行車間隔對比下,運能從每小時1.70萬人增至2.27萬人,擴能34%,可大大緩解福田中心區至坂田段的交通壓力。
該負責人表示,線路的增編擴能可以有效緩解運能不足以及換乘站與換乘能力不匹配等問題,在提升出行體驗的同時有利於促進城市布局合理化,滿足深圳建設「雙區」規劃的需求。
除6、10號線外,8號線一期、2號線三期、3號線三期以及4號線三期工程也將於今年內陸續通車。屆時,全年新開通線路裡程將達到107公裡,深圳地鐵線網總裡程將超過400公裡,新增起終點路徑共3.4萬個。按照深圳地鐵票價「就低不就高」原則,全網共有1212個區段的票價將分別下調1-3元不等。隨著6、10號線的通車,乘客就可提前享受到6條新線開通帶來的「降價福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