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同第一塊太陽能光伏板落戶;2015年,大同成立山西省最早的縣級管理平臺;2016年,天鎮縣在山西首家實現貧困村光伏扶貧全覆蓋;2017年,大同光伏在山西省率先實現智能運維,收益一直穩居全省前列;2019年,實現全市貧困縣區所有貧困村光伏扶貧電站全覆蓋,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村級電站累計發電量4.47億度,惠及745個貧困村,6971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一組組嶄新的數據見證了大同市光伏扶貧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戶用光伏,到漫山遍野成為藍色的海洋;從每天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到一度度電量把農民的腰包鼓起,在大同,光伏新能源已點亮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小康夢想。
初嘗試顯成效
作為全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四個市之一的大同市,充分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以及良好的電網接入條件,積極搶抓政策機遇,下大力氣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把能源革命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在光伏扶貧產業上大膽試、勇敢闖,發起了一場光伏產業扶貧的大同實踐。
光伏扶貧項目啟動後,渾源、廣靈、天鎮等縣先後上馬了一批光伏扶貧項目,成為助力全市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其中,天鎮縣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2074萬千瓦時,每個貧困村平均收益20多萬元。天鎮黑石樑光伏扶貧電站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太陽能光伏扶貧運行機制的系統性評價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等機構向國家扶貧辦推薦,作為全國光伏扶貧電站管理的學習典型。
隨著越來越多光伏扶貧項目的落地投產,照亮了貧困群眾的致富之路。到去年底,全市光伏扶貧共建成72座村級電站,建設總投資達到9.34億元,裝機總容量達到12.5萬KW,實現了全市貧困縣區所有貧困村光伏扶貧電站全覆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市村級電站累計發電量4.47億度,光伏扶貧收益4.07億元,惠及全市745個貧困村,6971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強措施保質量
大同市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方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機制。其中「五最」工作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最好的地塊建,項目選址綜合考慮海拔、光照、地形等因素,好中選優;最強的隊伍幹,施工隊伍考察資質和業績,強中選強;最優的產品用,所有的光伏組件選用轉換率在16%以上的國內知名品牌,逆變器選用產品效率達到99%以上;最細的管理抓,聘請專業技術總監,嚴把每一道工序,不定期進行現場核查;最快的速度搶,保質量、搶時間、抓進度,數據接入全省率先。
此外,該市按照「四個權重」因素分析對電站開展確權到村工作。縣、鄉、村三級全部建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資產信息登記臺帳》、《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資產確權管理臺帳》「兩個臺帳」,將全市41座單村電站確權到41個貧困村,31座聯村電站確權到704個貧困村。電站確權到村讓群眾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逐步建立完善縣鄉兩級監管的扶貧電站管理機制,切實做到資產到村、統一運維、公正分配、縣鄉監管」的光伏扶貧資產管理模式。
布局巧,分配公
在站點布局上,大同市先後探索出七種模式(地面集中、地面一村一站、地面多村一站、農光互補一村一站、農光互補多村一站、林光互補百村一站、戶用電站),在過程管理方面摸索創新出「六個統一」的建設運維管理模式(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統一運維、統一分配)。運用「因素法」(按村級電站權屬規模、村貧困戶總量)進行收益再次分配,為光伏扶貧在大同市的全面鋪開積累了寶貴經驗。
同時,積極實行「五步兩公示一審批」的分配流程,以戶申報、代表大會評議、村初審公示、鄉審核公示、縣審批五個環節,進行精準評定,實施動態管理。有效增強了村鄉治理的公信力和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力。
據了解,在大同,每個貧困村每年光伏收益達到20多萬元,收益可以持續25年左右。截至目前,大同市光伏扶貧累計收益1.69億元,745個貧困村的貧困人口成為光伏扶貧的受益者。
經過5年來的集中攻堅,大同市6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光伏扶貧等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實現「三個第一」,達到「三個率先」。是貧困群眾滿意度最高、獲得感最強的精準扶貧措施之一,成為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最穩定的經營收入來源,壯大集體經濟組織最有力的支撐,貧困村集體經濟最優質的經營性資產。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建斌 通訊員 馬靜波)
[ 責編: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