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前段時間, iOS14 升級了。蘋果的每一次升級都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畢竟它代表著行業標杆。本文作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對iOS14 中「時間控制項」的設計產生了疑問,並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提出自己的一點思考,與你分享。
前幾天升級 iOS14 後在「日曆APP」中遇到個「時間控制項」使用體驗問題,在朋友圈「吐了個槽」後收到很多類似反饋,後來在使用「提醒事項APP」中發現有個類似「時間控制項」,體驗下來感覺挺順溜,於是想做個對比分析看看區別。
防槓說明1:接下來聊的體驗純我的「主觀感受」,對比分析也是基於過往的經驗來聊,沒有數據也沒有其他支撐,交流為主,無他意求放過。
防槓說明2:蘋果在「日曆APP」和「提醒事項APP」這 2 個 APP 設計一定有考慮過,文章純粹從外部視角去聊體驗感受,不聊 APP 的場景&戰略&定位。
一、iOS14 的「時間控制項」長什麼樣
iOS14 「日曆APP」新建日程&點擊展開「時間控制項」後的狀態
先介紹下「時間控制項」長什麼樣,上圖左邊是「日曆APP」中「新建日程」界面,點擊「開始-時間」後就展開了「時間控制項」,控制項中分別有這5個功能:時鐘控制項(鍵盤+觸摸)、年月控制項、快捷切換月份控制項、日曆控制項、時區功能,「提醒事項APP」的「時間控制項」界面基本差不多,具體差異會在在對比中展示。
二、開始做3個角度對比
對比1:日曆間距處理
整體來看「時間控制項」中的「日曆」是問題最大影響體驗最大的地方,「日曆」中的日期和日期之間的距離是大過日期和左右屏幕的距離,這會導致日曆看起來比較散不是一個整體,見下圖中黃色標記和藍色標記。
這類型的問題屬於「格式塔理論」中的「Law of Proximity接近法則」,間距沒有起到把相關元素粘起來的作用,相反把元素拆散,有種信息量很多密密麻麻的感受。
「日曆APP」中日期之間間距和屏幕間距對比
具體「Law of Proximity 接近法則」的意思是:相互接近的事物被認為比相隔較遠的事物更加相關。
格式塔理論中的接近法則示意圖
這裡密密麻麻的感受還有另一個理論基礎「米勒定律」,因為人同時處理信息大約是「7±2」條信息,當信息量超出這個數量後出現,本能上一定是先排斥的,大家回想下如果你要填寫一個複雜表單時候的場景,就是這樣的感覺。
米勒定律的示意圖
我們對比下「提醒事項APP」中的日曆選擇,間距處理保證了日期距離是比外面小的,日曆看起來就是一個整體可操作的控制項狀態,如果拿「格式塔理論」和「米勒定律」來看的話都是在合理範圍內,事實感受也是這樣
「日曆APP」和「提醒事項APP」日曆進行對比
對比2:上下層級關係處理
「時間控制項」是通過點擊展開的,如果這個簡單控制項,僅展開動效足以讓用戶理解,只是這「時間控制項」中包含5個功能佔了 1/2 的屏幕,動效解決不了,加上「對比1」的日曆間距問題,信息量巨大且複雜。控制項裡面除了標題做了「文字加粗」處理去表現層級,在「上下銜接 or 左右遞進 or 背景顏色」都沒做很多工作。
和上一級樣式是在太接近,沒有能明顯區分開,和上一層級融合到一起後,界面看起來從一行行就變成點擊後一下子增加「爆發式」的信息出現,觀感複雜+信息量變大。如果處理合適「理想中的層級關係」應該是圖片右邊這樣的,用戶一眼看到的是一塊塊而不是一個個。
日曆APP 時間控制項展開後感覺是「碎裂」,理想應該右側這樣塊狀的層級結構展開。
再來對比「提醒事項APP」中的層級關係,整個「時間控制項」左右都有縮進,左上和上一級的銜接處分割線也做了處理,加上上一級日期標題前有個「日曆ICON」,很自然在視覺上就出現了上下層級關係出現,內容一樣看起來清晰簡潔很多。
「提醒事項APP」中用縮進和風格線去表現層級關係
對比3:頁面布局上的對比
再把視角放到頁面布局中,「日曆APP」採用的是邊到邊布局(Edge to Edge)方式,「提醒事項APP」採用的是卡片式布局(Card)方式。
在 iOS 系統中「邊到邊布局」是從 iOS7 後蘋果開始採用的方式,優勢是把極大增加了屏幕空間利用率,可顯示內容增加,當時主打機型是 4 英寸屏 的iPhone5s,,屏幕空間有限。
iOS6 和 iOS7 設置界面的對比
從圖片中裡面是不是感覺 iOS6 也有點卡片式布局的意思,其實大家當時對 iOS6 印象還是「擬物化」,這裡也就不展開了。
「卡片式布局」是被 Google 推崇起來的,當時有款產品叫「Google Now」(現在已經下線),這個產品可以語音互動&主動提醒(飛機、路況、比賽比分、突發新聞等等)信息內容給到你,包含的信息內容多樣且複雜,用了卡片設計去解決了信息多而不亂的問題,信息和信息之間互不受到影響。
GoogleNow 主界面,卡片設計為主
「Google Now」產品已經下線,找了個介紹視頻(https://v.qq.com/x/page/f03052ojg4u.html),大家可以注意裡面不同場景下的卡片的布局都是不同的,也方便未來的擴展。
回到這兩個頁面布局對比中,不過不展開「時間控制項」這樣對比來看兩邊布局並沒有很大的問題,具體看是要更多「包容」還是要「屏效」。
不過這裡我們對比的是「時間控制項」,這部分看來「卡片式布局」是更合適的,布局能包容不同複雜的信息,塊和塊&功能和功能之間是更加清楚,不會引起混亂。
現在很多產品也都在考慮「卡片式布局」,像「手機淘寶」這兩年基本上已經完全改造成「卡片式布局」,我理解是因為手淘信息流複雜&個性,照片和元素的出現都不是固定的,用卡片作為「容器」去包容「內容」,讓界面有秩序。
但這裡還是要提一嘴信息流不要「無腦」追「卡片式布局」是最好,比如媒體為場景的APP,顯然「邊到邊布局」顯然更合適,比如 Instagram ,要給照片以更多的展示空間,也比如電商中對商品品質有信心的,那也適合「邊到邊布局」,比如 SNKRS,對球鞋品質表現的更加到位。
先理解再去設計「適合自家產品」的風格是個挺重要的事,畢竟一個產品風格會用很久,改動成本很高。
三、最後總結一下
真的是抱著「心驚膽戰」的心情去做的對比,蘋果設計一直都是行業標杆,這次是想趁聊對比時「拋磚引玉」聊聊「界面細節是如何決定設計品質」,這些東西非常小,合作上下遊也不一定在意,覺得差不多就好。現在產品迭代速度飛快,留給設計師的時間也不多,怎麼樣能夠快速有效地把細節處理好,是一個值得長期討論的話題。
最後抽取一些文章中的「關鍵詞」做個總結:
間距控制:有些設計師出稿或工程師開發&驗收時會忽略「間距」的價值,其實「間距」對設計品質影響非常大,背後設計理論支撐是「格式塔理論」,如果對「間距」不敏感,那要多練習練習去找好的產品設計去觀察和感受。米勒定律:很多人看界面覺得亂,為什麼感覺亂背後可以通過「米勒定律」做設計理論支撐,人在同一時間處理信息程度是「7±2」個,數量越多越亂。層級關係:表單或複雜頁面中的界面需要把層級關係表現到位,不然界面會亂七八糟,在 iOS11 時候蘋果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並且已經提倡過,閱讀了解「iOS11 設計理念和 3 個設計方向」。邊到邊布局:一種屏幕效率利用高的界面布局,在iOS7 開始後被使用卡片式布局:一種能夠把複雜信息有序融合在一起的布局,更多包容和擴展好了,今天和大家就嘮叨到這~
本文由 @icojump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