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氧分壓環球潛旅」
作者葡萄哥哥(微信:afonso_wang)
天氣漸漸暖和了,各地饑渴的潛水員也都可以開始將目光轉向本地的江河湖泊潛點了。葡萄哥哥覺得淡水也很有淡水的趣味,至少免去了泡裝備的麻煩嘛。不過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淡水休閒潛水建議, 整理出來與潛友們分享交流,說的不對或者有補充的地方請大家加葡萄哥哥私信或帖子下方留言
01. 正確設置電腦表的海拔高度
國內眾多湖泊,特別是西部的湖泊,都有一定的海拔 -- 如著名的撫仙湖海拔達到1700多米。
海拔導致的水面氣壓變化會直接影響休閒潛水的免減壓極限、最大深度和水面間隔時間,請在有一定海拔的潛水之前務必確認自己的電腦表工作在正確的海拔下。
電腦表千奇百怪百花齊放,一部分會自動檢測並設置水面海拔高度,另一些需要手動,無論自動還是手動,都應該在開始潛水前做最終確認。
Scubapro-Aladin A2會自動檢測大氣壓
ShearWater全系列都會自動檢測大氣壓
松拓D5需要手動設置海拔
而更加推薦的做法是使用使用休閒潛水計劃表(RDP)了解自己的免減壓最大允許深度和兩潛之間的最短間隔時間,這樣即便電腦表出現設置錯誤,也不影響我們的安全潛水。
什麼?自從考完OW就再也沒有用過RDP?那趕緊找教練複習一下吧!
02. 正確設置水體鹽度
謹的態度,讓我們將它也設置在正確的模式下吧!
03. 帶上一把刀
在淡水水體中遇到水草、魚線、漁網和其他纏繞物的可能性較高,這時攜帶潛水刀下水用於在必要是擺脫這些纏繞物就顯得比較重要。
在刀型上也更加推薦直刃(匕shou型)潛水刀,而文靜秀氣的割線器可能不太適合這種
場景。
04. 帶好照明設備
淡水潛點(特別是湖泊)往往水流平靜,適合沉積物聚集。厚厚的水下淤泥一旦因為某些原因被攪動起來,會瞬間破壞水下能見度。因此,即使不玩水攝,不做夜潛,也建議帶上比較強力的水下照明設備。
此外,在腳蹼的選擇上,優先推薦分叉腳蹼,其次是較短小的腳蹼。通常在淡水中你不會需要頂流踢動,而太長的腳蹼加上很久不練習的踢動,很容易就會把水下淤泥攪得漫天都是。
05. 複習水下導航
淡水潛水往往是岸潛,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往往需要在一潛結束之後自行回到入水點,而不會有船來接你,所以如果有好的水下導航技能,可以免去一潛結束後在水面玩命踢水的尷尬。
06. 一雙好靴
在前往淡水潛點的路上,我們有可能需要穿好裝備走過一段相對原生態的道路
因此選擇一雙厚底潛靴會讓自己的腳少吃很多苦頭。
不想再投資裝備的話,類似下面的騷操作也可以應急。
07. 注意調整配重
淡水密度比海水低,因此所需要的配重比海水少,但同時淡水溫度往往比海水低,所穿溼衣和其他裝備都有可能有所變化。不想一直漂在水面或者一屁股坐到水底的泥巴地裡的話,推薦使用一個名叫Scuba Diving Buoyangcy and Scuba Belt Computer(水肺潛水中性及配重計算器)的手機app,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和裝備細節,選擇淡水環境,就可以得到一個較為精確的配重建議了。
08.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 赫拉克利特
淡水水體比海洋體量小得多,受周邊自然環境影響也大得多。因此,季節、降水等環境因素對淡水潛的影響非常大,最好還是不要默認這一次潛水的環境和上一次一樣,更不要把一處淡水潛點的經驗套用到另一處淡水潛點。入水之前多詢問當地居民近期的環境信息,會對安全潛水有很大幫助。
09. 象拔VS浮球
淡水潛點附近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是比較密集的,從開始下潛的時候就在水面留下一個顯著的標識,提示水下有人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不想添置額外裝備,也建議儘早打象拔。
10. 最後,但也許是最重要的:遵守潛伴制度及安全氣量規定
不要為平靜的水面、有限的空間範圍所迷惑,而對淡水潛水掉以輕心。嚴格的潛伴制度和謹慎的氣體使用策略是任何潛水的安全基礎。生命的教訓太多,就不提了。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氧分壓環球潛旅」
作者葡萄哥哥(微信:afonso_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