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社「當家人」辦好「開門一件事」
隨著溫州新一屆村社班子陸續走馬上任,廣大村社幹部圍繞民生實事項目抓進度、比速度,形成一片「上馬即奔跑」的火熱氛圍。截至12月3日,溫州各地共有9163件群眾關心的大小民生實事列為村社班子選後「開門一件事」,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292個,正在推進4871個。
辦好「開門一件事」,以規範管理促和諧發展。在溫州洞頭區,紫菜養殖是霓嶼街道下社村的特色產業,但因無序養殖影響產業發展,一度成為村民的「心病」。換屆後,新上任村幹部將養殖海區規範化建設作為「開門一件事」,投入資金80.7萬元打造「豆腐塊樣板區」建設,劃定2000畝養殖區域,強化養殖區域實時監控和信息發布,並牽頭引進新型養殖技術,既有力推進了養殖海區規範化管理和防臺防汛工作,又促進了產業循環投入再發展。養殖海區規範化建設以來,紫菜畝產增收100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辦好「開門一件事」,以解決實事贏群眾支持。鹿城區仰義街道垟山村村幹部的「開門一件事」是村民們牽掛了多年的心頭大事——安置房。新一屆兩委班子上任後,5天時間完成徵地返還安置指標梳理,密集開展政策討論,爭取部門工作支持,有力推動了安置房建設。「終於可以搬進屬於自己的安置房,真是安家又安心。」垟山村村民李楊權說。據介紹,垟山村還與周邊6個村成立「黨建聯盟共同體」,結合各村五年發展規劃,將3.5萬平方米返還安置指標中村集體部分,統籌集中置換為商業用房,用於村集體資產增值,預計建成後每年增收200萬元。
辦好「開門一件事」,以項目落地促強村富民。永嘉縣雲嶺鄉南陳村一度是偏遠落後的小山村。新一屆兩委班子將村民們翹首以盼的「楠溪·雲上溫泉」旅遊度假區項目作為「開門一件事」,為項目推進掃清違章小屋、「露天旱廁」等障礙,還整合村內閒置土地及山林資源,以土地折價入股方式謀劃「農民出土地、公司出資金、大家得利益」的「南陳模式」,目前已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61個。「我應聘成為度假區管家,每月有保底工資,還能享受創收帶來的分紅,這個項目真好,我們和村幹部的心更近了,更團結了!」南陳村村民潘善祥說。
辦好「開門一件事」,以民生改善促新村融合。去年,樂清市清江鎮原北塘村和鄴岙村撤併。面對如何做好村社規模優化調整「後半篇文章」,新上任的北塘村新一屆兩委班子以「新村蝶變」三年計劃作答——挨家挨戶聽民聲,走遍鄴岙片342戶群眾,有效吸取31條意見建議;修築融合「連心路」,打通「斷頭路」37條,拆除違章建築1430處、3萬平方米,預計新建道路42條,家門口通車率提升98%;因地制宜促蝶變,流轉210畝新村土地建設花卉種植基地,打造特色生態休閒產業鏈,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20萬元。
像這樣的場景,正在甌越大地火熱上演。各地新一屆村社班子以「一刻不耽擱」狀態,「發展不停歇、上任就趕考」的姿態,不斷掀起幹事創業熱潮,用實幹推動新時代村社組織運行「十條意見」和「兩個分量」專題教育「十條舉措」落實,用實際行動回報於民、取信於民。
(責編:金忠耀、王麗瑋)
【來源:溫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