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匠心,脫貧奔康丨四川巾幗阿西巫之莫,帶你走進彝族繡娘針下的...

2020-12-28 澎湃新聞

傳承匠心,脫貧奔康丨四川巾幗阿西巫之莫,帶你走進彝族繡娘針下的脫貧故事

2020-04-08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YI XIU

四川省級非遺傳承人

阿西巫之莫

她是甘洛縣的「土專家」,目不識丁卻懂得保護、傳承、發揚民族文化;她是四川省首屆彝族刺繡手工藝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飛針走線繡出了多彩人生。從學生到老師,從繡娘到工匠,48年來,她獲獎無數卻始終專注,她實現了人生目標卻不忘同胞姐妹。她始終堅守初心,運用自己勤奮的成果,助力脫貧攻堅、倡樹文明新風,繡出了新時代的文明之花。她就是涼山州嘿嗎咔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創始人——阿西巫之莫。

一針一線「開」出勤奮之花

十歲跟著母親學習彝族刺繡養成一種習慣,「習慣+勤奮」繪就了七彩人生。

為了營生,1993年春節過後,阿西巫之莫在縣城擺起了地攤,賣糖果、針線、布匹。因為「骨子裡的喜歡」,她萌生了經營彝族服飾的想法。下定決心後,她花了半年的時間走遍涼山州17縣(市),觀察和學習不同的彝族刺繡技藝。她認真的看,反覆的琢磨,仔細的練習,一針一線裡慢慢「開」出了勤奮的花兒。同年8月,阿西巫之莫彝族服飾專賣店開張了,她一邊學習專研、傳授指導,一邊銷售經營、接單攬活兒。她的刺繡不僅沿襲了彝族傳統刺繡的特色,還加入了現代元素,在以紅、黃、黑三色為主的基礎上,輔以綠藍等色彩。由於所刺繡的花紋和所鑲的花邊圖形繁多,圖案色調豐富和諧,做工精緻,她的繡品逐漸打開了市場,甚至有些供不應求。2012年她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彝族傳統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創辦涼山州嘿嗎咔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並榮獲「四川省首屆農村手工藝大師(刺繡、染織類)稱號」。為搭建完整的供應鏈,2019年又創辦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繡專業合作社。她的作品參加省州各類博覽會、設計大賽,始終是金獎、銀獎、一等獎、二等獎。

2019年11月,涼山州嘿嗎咔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作為四川省農村手工藝企業代表受邀企業之一,阿西巫之莫將彝族刺繡帶到江蘇南京——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並以區域特色鮮明、感染力強,展示出涼山文化藝術多樣性和強大魅力,獲得國內外嘉賓和觀眾的高度認可。聯合國糧農組織信息技術司司長塞繆爾(Samuel Varas)來現場視察時,還收藏了一副她的彝繡作品。同年12月,四川省博物院徵集(購買)阿西巫之莫的親手繡制的新娘裝、老年男裝、老年女裝、青年男裝、青年女裝、少年男裝、少年女裝及配飾,察爾瓦、披氈等,共9件(套)象徵助力脫貧攻堅的作品入館(院),總價值4.5萬餘元。

帶動同胞姐妹脫貧奔康

致富不忘同胞姐妹,發展不忘履行社會責任。在經營彝族刺繡製品中,她始終堅持把保護、傳承、發揚民族文化作為己任,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舉辦培訓班,帶領廣大留守婦女走上了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的致富路。

2008年,她參加了縣婦聯舉辦的甘洛縣首期彝族刺繡培訓班,自身刺繡技藝更上一層樓。隨後,便從學生變成了老師,廣泛傳授傳統技藝和創新技術。店鋪開業到現在,26年多來共培訓3209人次,開設專題培訓45期。自此,她創辦的嘿嗎咔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成為了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化的現代化公司,更多價格實惠、品質精美的彝繡產品走向市場,繡娘和合作夥伴獲得了更穩定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讓更多人參與到傳承、保護彝族傳統文化事業中來。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在政府倡導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同時,阿西巫之莫想:不能讓留守在家的婦女「坐以待斃」。於是,他廣泛召集自己的「學生」成立了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鼓勵留守婦女農閒時在家做「針線活」增加家庭收入,讓男人不再看不起婦女。

「這個頭帕她(阿西巫之莫)給300元的手工費,20天能繡完,一年能掙5000元左右,我們村大部分女人都在做,卡莎莎!」普昌鎮哈木覺村彝族婦女阿呷以哈莫說。

經初略估算,僅2016至2019年脫貧攻堅期間,阿西巫之莫就帶動農村婦女1700多人「在家掙錢」,三年創收2500多萬元。

不忘匠心倡樹文明新風

刺繡改變了阿西巫之莫的人生軌跡,也改善同胞姐妹的生活品質。對於廣大的農村彝族婦女來說,阿西巫之莫不僅讓她們鼓了錢包、有了家庭地位,更多的是引導她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了新風文明觀念。

因為彝繡作品不易漂洗過多的特殊性,刺繡過程中對於個人和環境衛生的要求非常高。在開展的入戶「教學」過程中,阿西巫之莫不僅要教她們針法,還要督促她們講究衛生,勤洗手、勤打掃成為繡娘們的經常性「活路」。

與此同時,阿西巫之莫還給她們講「外面精彩的世界」,城裡人怎麼吃飯穿衣,怎麼講究衛生,怎麼說話做事等等。

阿西巫之莫發動合作社的成員們積極參加「新風超市」「樹新風助脫貧」巾幗行動、潔美家庭評比等活動,徹底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作為一名普通的彝族婦女,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彝繡的投入時間長、收入低,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學,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很容易會失傳。」對於彝繡的未來,阿西巫之莫有所擔憂。她表示,將不忘工匠初心,把更多精力放在傳統針法的發掘、整理、研究和再創作中。同時,希望將來能建一所彝族刺繡專業的培訓學校,傳播彝繡知識和技藝,讓更多的彝族兒女摒棄浮躁、靜心專研。

來源:甘洛發布、涼山州婦聯

原標題:《傳承匠心,脫貧奔康丨四川巾幗阿西巫之莫,帶你走進彝族繡娘針下的脫貧故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昭覺:「三駕馬車」帶動彝族群眾脫貧奔康
    近日,在海拔2500多米高的昭覺縣久鐵洛古鄉洛古山上,久鐵洛古鄉2020年「向輪息地要糧」項目正式啟動種植,標誌著該鄉人均收入低於5000元的農戶(包括非貧困戶)在1000畝「輪息地」上又種植玉米和苦蕎,全面開啟用「三駕馬車」全力破解高山地區農民收入難問題,著力解決脫貧攻堅兩大短板中的「群眾收入」短板,實現全面脫貧奔康的美夢。
  • 【方志四川•非遺】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變成脫貧奔康「硬支撐...
    【方志四川•非遺】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變成脫貧奔康「硬支撐」 高原放牛娃變唐卡傳承人 2020-10-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涼山彝族進入全面小康
    四川脫貧通過省內幫扶,省外「輸血」、駐村幹部直播帶貨、深化就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多措並舉助力脫貧攻堅。  11月1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宣布四川省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本次宣布脫貧的有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這7個縣都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曾屬於我國深度貧困地區。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樂逢莉:敢想敢幹,勤勞致富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樂逢莉:敢想敢幹,勤勞致富 2020-12-18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扶貧」 跑出脫貧奔康「加速度」
    在精準扶貧路上,四川各地充分利用非遺資源,通過建立合作社、「網際網路+」、鼓勵傳承人創業等形式,引導群眾脫貧攻堅,在文化傳承中致富,成效顯著。 傳承一門手藝,發展一個產品 羌繡,原本叫扎花,擁有最原始古樸的技法:以白色粗布為底,在布上勾勒圖案或貼上剪紙,再用棉線、絲線或麻線繡制。
  • 涼山昭覺縣久鐵洛古鄉:「三駕馬車」帶領群眾脫貧奔康
    此舉全面開啟了久鐵洛古鄉用「三駕馬車」,破解高山地區農民收入難問題,著力解決脫貧攻堅兩大短板中的「群眾收入」短板,堅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向實現全面脫貧奔康的目標邁進。「向輪息地要糧」是解決全鄉農民增收的關鍵,今年將種植輪息地高山苦蕎和玉米1000畝,要求人均收入低於5000元的農戶包括非貧困戶,且未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家庭,每個勞動力必須種植2畝以上的輪息地,可實現勞動力家庭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通過自己勤勞雙手增加收入,從而高標準越過脫貧標準線,今年實現脫貧奔康的目標。」鄉黨委書記阿合木呷說道。
  • 阿壩州小金縣:培養農村帶貨能手 助力百姓脫貧奔康
    人民網成都7月10日電 (郭瑩)「這個是我們小金的農特產品松茸FD凍乾片,它是在零下50度開始,抽真空低溫冷凍升華100小時左右……」10日,四川阿壩州小金縣四姑娘山鎮雙橋村網紅孵化基地,網紅阿娟正在進行直播帶貨現場教學。
  • 「童•奔康」 公益行動|湛江市兒童「守護成長保險」保障卡發放啦!
    「童•奔康」 公益行動|湛江市兒童「守護成長保險」保障卡發放啦! 5月20日上午,湛江市婦聯、湛江市扶貧辦聯合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舉行「童·奔康」——廣東省關愛貧困地區兒童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公益行動湛江市兒童「守護成長保險」保障卡發放儀式。
  • 「脫貧攻堅 助殘帶貨」走進四川:吃正宗川味 品千年貢茶
    導語: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也是實現殘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標的關鍵之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決策部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幫扶擴大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近日,中國殘聯融媒體平臺聯合各省殘聯微信公眾號推出「脫貧攻堅助殘帶貨」欄目,推介各地扶貧特色產品。通過多渠道、多產品的融媒體傳播,提升產品品牌,幫助貧困地區綠色優質農產品建立良好品牌形象、走進千家萬戶,助力脫貧增收。
  • 脫貧攻堅丨用企業家思維做脫貧致富事,用慈善家胸襟圓女童上學夢
    脫貧攻堅丨用企業家思維做脫貧致富事,用慈善家胸襟圓女童上學夢 2020-12-23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發性金融勇擔「國家隊」使命 助力四川脫貧攻堅奔小康
    走進新落成不久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南坪社區,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智能電錶可以自動掃碼繳費、進出樓棟可以人臉識別、周邊商鋪配套齊全、公共綠地擺放著各種健身器材……這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很「時髦」,也很「宜居」。  今年8月,66歲的彝族阿婆子者哈曲帶著孫子孫女搬到了這裡,寬敞的客廳、明亮的臥室,與她曾經的居住條件可謂「天壤之別」。「過上了以前想都想像不到的好日子!」
  • 蜀中行 金融情 ——十二載書寫決勝脫貧的四川中行答卷
    彝家新寨錯落有致,家電設施一應俱全;藤椒基地蔥蔥鬱鬱,彝族鄉親辛勤勞作;學校教學樓明亮整潔,琅琅書聲迴蕩在大涼山深處……在中國銀行的幫扶下,曾經極度貧困、與世隔絕的普格縣劉家坪村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方志四川•脫貧奔康】李蘭春 ‖ 綠色宅配 幸福到家
    原創 李蘭春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你的牛養得不錯喲,膘肥體壯,能夠賣個好價錢。」 「你們好,我叫何祥均,養牛這點活,小意思。我還種了18畝地吶。」 「太牛了!不過,你把牛養得這麼好,還是要把自己養好點喲,讓你那口子多給你燉點滋補湯嘛。」 「她呀,一年有多半時間在射洪醫院照顧腦癱兒。」 「腦癱兒?怎麼回事?」
  •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潮州:泡在茶杯裡的「超級產業」
    「脫貧奔康 粵來粵好」網絡主題宣傳活動5日來到潮州,一起探尋精準扶貧如何讓泡在茶杯裡的「超級產業」越來越香。  走進叫水坑村,茶香撲面而來。每當客人來到,村裡人總會拿出好茶待客。近幾年,叫水坑村的整體茶葉品質有了質的提升,而這與潮州市府辦駐叫水坑村扶貧工作隊的扶貧工作關係密切。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記丨記者Vlog:帶你看 涼山如此多「椒」
    2020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四川省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全國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截至目前,涼山還有7個未摘帽貧困縣。金陽縣是涼山州7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央視新聞帶您到位於四川涼山的青花椒之鄉一起看看吧!
  • 「解碼中華地標·走進四川」活動今日啟動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29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 聶鎣)講好四川地標故事,弘揚四川地理標誌品牌文化。5月29日,由四川省智慧財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等共同舉辦的「解碼中華地標·走進四川」活動在蓉正式啟動。
  •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清遠:捧起「生態致富經」 在希望的田野上...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清遠:捧起「生態致富經」 在希望的田野上奔小康  村道整潔寬敞、田野風景如畫,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水西村將生態資源融入經濟發展,讓好山好水好產品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脫貧攻堅,同頻共振②|紅色瑤鄉的奔康路,走進清遠市秤架瑤鄉
    近年來,廣東省出臺《關於推動我省民族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省促進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條例》,加大幫扶民族地區發展的工作力度,推動廣東省各民族鄉走出各具特色的脫貧奔康之路。在龔勁松看來,黨建工作是引領發展的「助推器」,想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特色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優勢,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以黨建促扶貧。「紅色瑤鄉館就是我們在秤架村做好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龔勁松說:「我們一直說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如何『帶不走』?
  • 助力曲龍村走上脫貧奔康之路
    原標題:助力曲龍村走上脫貧奔康之路   一個個扶貧項目,為東源縣康禾鎮曲龍村貧困戶打開了通往美好生活的通道;一次次愛心捐贈活動,為老人、兒童送上溫暖和歡聲笑語;
  • 央視記者王冰冰帶你走進「懸崖村」,一起看村民新生活
    央視記者王冰冰帶你走進「懸崖村」,一起看村民新生活 2020-12-01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