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報導,哪個埠最「吸睛」
編者按2月16日和3月1日的《傳媒周刊》對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及問題進行了持續關注,這一次我們來聊聊實戰。此次全國兩會的媒體大考,新聞客戶端作為新媒體報導的主戰場之一,競爭尤為激烈。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三大中央級媒體為代表的中央主要新聞媒體更是開足了馬力。這些主流新聞客戶端的表現究竟如何?他們各自放了什麼大招?不妨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一起看看——
拼角度更拼專業
□本報記者 韓東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是兩會報導的一道必答題,雖是常規動作,但它的難度係數可不小。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2016年怎麼走、「十三五」這五年怎麼幹,很大程度上就看這個報告給出的路線圖。因此,如何把這113分鐘的報告、1.9萬字的文本準確、全面地解讀好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觀三大新聞客戶端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既有傳統報導模式的延續,也有一些新突破。其中,新華社客戶端在解讀上的創新度更勝一籌。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社客戶端作了摘錄報告要點、提煉關鍵詞、摘讀民生細節等多層次的解讀,形式上具體表現為視頻、圖表、動畫、文字等,通過特色編排和富於創意的表現,梳理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比如,該客戶端在H5新聞《小細節,大民生——政府工作報告摘讀》中,提煉了10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話題。用戶點擊其中之一的「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即可進入頁面,了解關於「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報告原文,與該話題相關的漫畫下還設置了「如果老百姓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怎麼辦?」的問答,緊緊圍繞話題用兩段詳細的回答解析老百姓最關注的要點,有點有面,可讀性強。
採用視頻方式解讀也是新華社客戶端的一大創新,視頻報導通過「穩增長」「一帶一路」等5個關鍵詞分別回顧了相應領域的2015成就,再通過對兩會代表委員的現場採訪,對報告內容進行解讀,直觀生動、深入淺出。
人民日報客戶端在《時局》欄目中發表了《十大關鍵數字速懂政府工作報告!》的文章,該文除了報告中提出的數字以外,最大亮點就是結合報告梳理了10個「錢景」看好的產業,並配合相應圖片,一目了然。《〈政府工作報告〉:59次提「創新」達前兩年之和》還對報告的高頻詞進行了梳理,如「創業」22次、比去年增加了9次,「結構性改革」10次,「減」與「簡」35次等。
央視新聞客戶端的解讀方式是將「GDP增長預期目標是6.5%~7%」「CPI目標設定在3%左右」「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減貧人口定為1000萬」等10個話題比喻成十大紅包,發布《政府工作報告派發今年十大紅包,速領!》的報導,同時配合「聽播報」的形式,方便用戶在不同場景下了解報告。
就解讀的整體「吸睛度」而言,央視新聞客戶端更強。
央視發揮了平臺優勢,將涉及報告解讀的新聞欄目納入到其客戶端進行視頻播報,新聞、財經等頻道的《朝聞天下》《共同關注》《東方時空》等欄目實現同頻共振。如新聞頻道的《24小時聚焦兩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財經頻道的《快評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新名詞》,《共同關注》欄目的《聚焦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新提法」》等通過專家解讀等形式從各個角度對報告進行權威解讀。
此外,央視新聞客戶端還利用文字、數據、圖表等形式總結回顧2015年工作,提煉2016年工作總體部署要點,解讀「十三五」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新華社客戶端的《十個關鍵詞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專業性,該記者將報告中的要點提煉出來形成「經濟增長預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十大關鍵詞,在原文看點基礎上還加入了點評,與此相配合的「一圖讀懂政府工作報告」直觀生動。
人民日報客戶端除了有自己的內容,也轉載了其他媒體的報導,如光明網的《智庫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16大亮點》,由17位專家組成的智庫小組一問一答解讀16個亮點,行文簡短,可讀性強。
專家點評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張志安
三大客戶端政府工作報告解讀充分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統一,也精準把握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特性,概括起來有三大亮點:一是抓住關鍵詞,以此解讀報告既提綱挈領,又突出重點,提高了讀者的閱讀效率、增進了讀者對報告內容的把握;二是數據意識強,運用數據突出報告的關鍵信息、形象化地展現數字背後的國計民生,簡明形象、通俗易懂;三是注重視覺效果設計和融合表達,大量使用圖文、信息可視化等形式,非常符合年輕網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偏好。
拼形式 更拼溫度
□本報記者 李明遠
在兩會報導的全媒體戰場上,具有隨身、便捷特性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本身就有著更強的貼近性,而為了打通百姓參政議政的「最後一公裡」,三大新聞客戶端推出了一系列鮮活的互動新形式,也收穫了不少點讚。
新華社客戶端的互動性設計可圈可點,在兩會專題頁面中專門設置了《兩會互動》欄目,包括「徵集」「有獎調查」「VR全景遊戲」等多個板塊。
其中,最潮、最具趣味性的板塊是「VR全景遊戲」。用戶點擊進入相應頁面,可以通過找記者證、找裝備、看資料、找部長、拍照片等5個關卡「測一測你能當兩會記者嗎?」在遊戲中查看圖片,還可以進入三維環境,讓用戶體驗兩會現場的氛圍,了解記者進入會場的程序,找到「跑兩會」的感覺。
話題徵集是媒體每年互動的常規動作。而新華社客戶端不僅徵集用戶的提問,還可以查看其他用戶的提問,互動性進一步提升。點擊「徵集」板塊進入「你提問我轉達,總理記者會——新華社客戶端與您一起向總理提問」頁面,將關鍵詞、提問內容寫好即可發出問題。截至3月13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查看時,已有5.3萬餘人參與提問。進一步查看提問情況,可跳轉到一個動畫頁面,每個不斷上升的氣球下面附帶一個關鍵詞話題,用戶點擊查看,即可看到其他用戶提問的關鍵詞與問題,並通過「我關注」或「不感興趣」發表意見。根據提問排名,「住房」「醫保」「簡政放權」「網際網路+」等是最受用戶關注的話題。
如果說新華社客戶端的互動別具創新,那麼,人民日報客戶端和央視新聞的互動則增強了親近性。前者的兩會專題中,「兩會朋友圈每天視頻直播記者會」板塊將相關直播頁面設計成微信朋友圈形式,用戶可以通過點讚和評論對新發布的信息進行反饋。截至3月13日11時,頁面總訪問量已超過70萬次;後者的專題中,點擊「兩會雲直播:換個角度看兩會」板塊的直播頁面下方,同樣設計成微信朋友圈形式,用戶既可自己發帖,也可以為其他帖子點讚。
互動不僅要在形式上打動用戶,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溫度的報導,尋找到老百姓的利益交匯點、情感共鳴點。在這一點上,新華社也是很拼的。
比如新華社「『碼』上反腐」板塊的報導,記者通過面對面採訪代表委員的機會,邀請代表委員在留言板上填寫自己的「2016反腐宣言」,而廣大網民可以通過新華社客戶端參與互動,與代表委員共話反腐,如此兩會報導不再局限於會場,民意表達更加順暢,這樣的緊密互動讓代表委員與網民更加心氣相通。
值得一提的是,媒體與網友的互動早在兩會開幕前就已經開始了。比如,2月28日,新華社客戶端發起了「2016全國兩會熱點大家猜」的有獎調查,用戶在填寫性別、年齡、學歷後,即可選擇自己關注的話題;3月8日,客戶端發出新媒體專電反饋調查情況,其中「食品安全」「創新創造」「依法治國」等話題網友關注度較高。
人民日報客戶端和央視新聞客戶端也是如此。2月25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就已向網友發起投票,選出最關心的兩會話題;2月26日,推出《兩會e客廳》邀請網友留言,直接提問部長……央視從3月1日起也通過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新聞微博、今日頭條央視新聞訂閱號4個渠道發起投票,邀請網友選出兩會最關心什麼話題。
專家點評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 趙子忠
三大新聞客戶端在兩會報導中設置話題徵集,並促使用戶的互動留言成為報導素材的一部分,反映了其在UGC(用戶生成內容)方面的重視和努力。在互動方面,建議還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思考改進:首先,出色的產品設計和內容運營是提高互動的基石,友好的界面、豐富的交互體驗、獨特且貼近群眾的內容視角將會更加容易促使並激發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可以更加積極地將新技術和新的表現形式運用到報導中來;其次,在現有的點讚、評論、表情等互動操作的基礎互動上,重視社群傳播效應。
拼顏值更拼內涵
□本報記者 李淼 實習生 張佳楠
今年全國兩會上,自拍杆雖被禁了,但360度全景攝像機和VR(虛擬實境)卻火了。新裝備、新神器閃亮登場帶來的是新聞表達、報導方式的又一次更新,不斷刷屏的數據新聞、H5產品、視頻報導玩出了兩會報導的新花樣。
高大上的兩會新聞如何能有效觸達用戶,一直是媒體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不得不說,此次三大主流新聞客戶端的報導「很走心」,形象化、視覺化、融合化的表達尤其符合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特性,也很合年輕人的胃口。其中,新華社客戶端的表現令人尤覺印象深刻。
用新華社客戶端看兩會,傳統的文字大部頭少了,圖解新聞、動新聞、融媒體新聞等可視化的內容多了,對於受眾感官的調動可謂是全方位的。比如今年新開設的融媒體新聞欄目《兩會鮮知道》,通過「早預告、晚盤點」的方式,用輕鬆活潑的語言把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娓娓道來,且文字、圖片、漫畫、音視頻一樣不少。《5W帶你讀懂全國政協開幕會》用when、why、who、what、where這5個「W」撈出乾貨,讓用戶「秒懂」全國政協開幕會;《「部長通道」你還該知道哪些事兒》在「部長通道」的新聞圖片上插入了記者提問的動態「彈幕」,令人耳目一新……
去年,「小明」「小新」「小七」等虛擬人物成為兩會報導形式的一大創新。今年,新華社不僅派出了兩會報導的漫畫代言人「小新」上會,還讓可愛又呆萌的智慧機器人「度秘」為用戶提供貼心的小秘書服務。「2016年中國GDP目標如何設定?」「環境保護怎樣驅散霧霾?」「戶籍改革『北漂』能否落戶?」等備受關注的問題,通過人機對話的形式加以形象解讀,乾巴巴的對話變成了富有新鮮感的交互過程。
此外,央視新聞客戶端視、聽、說相結合的報導方式,也是一道獨特風景。該客戶端將「聽電視」功能嵌入到兩會報導中,每個新聞標題右下位置都有一個「聽播報」提示,點擊可收聽模擬的新聞播報,在一個頁面實現看與聽的自由切換,也是兩會新聞閱讀方式的一大創新之舉。
人民日報客戶端用VR作品《VR帶你進會場 政協大會這樣開幕》,給用戶來了一次360度沉浸式體驗。同時,讓編輯記者出鏡、「移動直播」兩會,也是其試水新媒體視頻直播的一次初體驗。
「高顏值」新聞產品背後,體現的是主流媒體放下身段、揣摩用戶心理、改進政治傳播的努力。綜觀三大客戶端的兩會報導,鮮有嚴肅的面孔和一板一眼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萌萌噠的形象和貼近百姓的「家常話兒」。
力圖讓每一條新聞有趣又有料,是新華社客戶端的用心之處。就說《動新聞》吧,不僅用動畫視頻解讀兩會熱點的形式活潑,其中的語言也是清新靚麗,如《動新聞——解碼「人代會」》中是這麼說的:「都說春天花會開,這不花開了,兩會也要開了。『兩會』之一的人代會,聽了這麼多年,你知道怎麼開嗎?」《漫讀圖》也不遑多讓,給發出兩會好聲音的代表委員的新聞圖片配上了生動的漫畫貼紙和霸氣的「畫外音」——「航行自由不等於橫行自由」「創辦影視專業的藍翔技校」……趣味十足。
人民日報客戶端模擬微信朋友圈以《兩會朋友圈》的形式報導每日兩會熱點,拉近了跟受眾的距離。H5新聞《有人把「十三五」畫下來了》用手繪稿把「十三五」大劇一幕幕畫下來,場景化地呈現出「一種變化、兩處情感」,帶入感很強。
整體來看,央視新聞客戶端的報導風格比較簡潔,主要是讓視頻說話。不過,獨具特色的「時間鏈」讓人眼前一亮,以時間為軸對兩會報導的熱點、重點予以排列,同時可用關鍵詞對視頻進行搜索,便於用戶查找感興趣的兩會新聞。
專家點評
清博大數據執行長 郎清平
新華社客戶端兩會報導的創新拉近了新聞與民眾的距離,也越來越有朝氣;人民日報客戶端的亮點是場景模擬式的報導,獨具匠心又接地氣;央視新聞客戶端最大的創新是語音播報兩會,利用語音插件將文字新聞轉換成語音,解放了網民的眼和手。總體而言,VR技術今年只是試水,隨著其應用更廣泛和成熟,未來想像空間更大。此外,主流媒體可進一步加強民生視角的報導,關注民眾生活中的新變化,讓兩會真正成為百姓的兩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