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體店是這麼幹掉電商的

2020-12-17 騰訊網

國內實體店頻倒閉現狀堪憂

1、一月賣2580個包才夠交房租,高房租攆走店老闆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達芙妮等本土品牌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專家表示,2017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增長僅為4.3%,是歷年最低。實體店已突圍多年,但前路仍然漫長。

「陣亡」名單頻現大品牌

其實,不止街邊小店出現關門潮,位於商圈中的達芙妮、美特斯邦威、李寧[-0.73%]、真維斯等品牌鞋服店鋪也都在迅速縮減門店。據達芙妮發布的上半年盈利預警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淨關店450家,包括400家直營店和50家加盟店。曾經風靡一時的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也不樂觀,2013年還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到年末已經僅剩3700家,銷售店面減少約四分之一。陪伴80後的真維斯,4年之內關閉了1012家店面,到去年年底只有2249家零售門店。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1、最人性化的細節服務

日本的商場都擁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以東京為例,東京的百貨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專門用於「購物血拼」是最合適的方案。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東京每年有兩大打折季,分別在6月和12月(由於日本人每年發兩次雙薪,因此日本每年會有兩次打折季),每次持續3至4周。對早有目標的購物狂來說,往往打折季剛剛開始便會迫不及待動手囤貨;對節儉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 Finale Sale(最後清倉)才會出手。

和國內商場一樣,東京百貨店也提供消費換取積分的優惠。不過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衝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車取車、提行李、推嬰兒車、為輪椅顧客啟用專門電梯等免費服務都是日本百貨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項目,現在東京的大商場還配備了中文總臺服務員,專門為中國遊客提供幫助。

當然了,說來說去,日本百貨店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2、貼心的基礎設施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佔地25萬平方米,擁有248家商鋪5000多輛停車位,維持整個環境的保潔員只有7、8個人。

7、8名保潔人員負責購物城的全部清掃工作。分類垃圾桶用潔白的抹布擦得一塵不染。這樣清潔的環境也讓人更樂意一起保持和維護。

為帶孩子和身體狀況不佳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設置於大門的入口附近,下車即可利用,最大限地減輕特殊顧客的體力負擔。旁邊放著消毒紙巾,用於擦拭嬰兒車。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遊客前來購物,免費儲物櫃特意設計成可以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

店家為早來排隊的顧客準備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開門。

進門處是自動傘套機。防止雨天傘上滴水路滑。

休息區內專門劈出兒童區。這些小椅子是專門為小顧客準備的。

兒童區內所有設備尺寸都小一號。桌椅,洗手池都是兒童尺寸。

這是為媽媽照顧嬰幼兒而設的嬰兒室。內有哺乳室、換尿不溼臺等。

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就連飲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的小手拿握。

嬰兒室允許男性進入給孩子衝奶粉,換尿不溼。而哺乳區內是一個個獨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牆上有應急按鍵。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是一座海濱小鎮,很多日本人會帶狗前來,這是專門開闢的狗與主人的共同休息區??栓狗樁也很有創意

購物城內有些店允許攜狗進入,為了保持店內清潔,這是專門洗狗爪的池子。

3、讓場子融入社會及城市機能

大阪新開業 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輪、擁有日本最大 imax 屏幕的4d電影院,日本首個體驗型英語教育設施 English Village 以及小羊肖恩主題娛樂天地等。

還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讓場子成為大阪北新娛樂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 則整合了無數社會功能新業態,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汽車主題館、科技體驗館、展廊空間、沙龍空間等。

Grand Front 融入各種社會功能,吸引更廣區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遊地。

圖片來源 / Grand Front Osaka官網

4、匠人品質打造家的延伸

日本實體業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注。一家壽司店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

日本的職人以傳承和精益求精為傲,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分,他們能在持續不斷的專注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心平氣和。開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讓自己滿意。

匠心是日本實體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格林木購物中心是一個最貼切的案例。格林木購物中心遠在東京神奈川縣武藏小杉地區,開業13天,客流量突破100萬,而這個購物中心僅有3.7萬平方米,卻擁有日本最大的屋頂花園。

作為擁有7-11、伊藤洋華堂等公司的董事長鈴木先生,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把格林木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

5、更重逛的樂趣而不是價格

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享受逛的樂趣,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6、日本對電商實施徵稅政策

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而目前中國對於電商企業是否徵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

由於中國目前並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徵稅,因此,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

近日,日本生活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全球旗艦店在上海正式營業。開業當天,等待進店的排隊長龍刷爆了朋友圈,有網友吐槽稱,「這場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會在最熱門的沙特館排隊。」

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升溫的當下,日本的實體店不僅沒有降溫,還愈發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

7、品質至上打造特有賣點

日本實體業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譬如熱門日本的南前豆腐,在幾十年豆腐店手工傳承的基礎上,打造了特有的視覺體系,推出了男前豆腐、做成像槳一樣的「吹風的豆腐店吵架至上湯豆腐小子、男-TOMOTSU、綠大豆制豆腐等、豆乳的搖滾樂、厚炸豆腐隊長、豆腐丸隊長。

南前豆腐揚名日本後,售價比最早高出四倍。更是推出了更多漫畫主題的手工豆腐,各種跨界衍生品,儼然成就日本手工豆腐帝國的節奏。

8、費心讓消費者滿意

日本設計界一直追求精密的內容定位,一開始就要尊重商業定位再出具體設計。就像我們做博物館、科技館一樣,先做展示設計,再做建築設計。日本人招商不是做房東的心態,而是共同經營。

東京的六本木商業區花了十五年才開業,而中國的有些著名商場從設計到開業就花了半年時間,開業前一天還有2000多人通宵趕工。

日本松屋百貨是原研哉設計的,其主張強調事物的原始狀態,堅持商業地產體驗化、場景化設計。一反商業設計中以品牌為主的場所設計,強調百貨與品牌一起傳達高品質的生活氣息。消費者當然愛。

9、020思維讓電商實體店相融

近年來,日本的很多實體店合作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可在該百貨店的實體店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臺和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以應對衝擊。

10、互贏合作的生態商業圈

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圈、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 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經常一個商圈的場子會聯合推出營銷活動。

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琅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便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為顧客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多

11、商場無敵的售後服務

買好東西之後,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並不局限於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藉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為廣大讀者提供當前熱門創業信息、搜羅眾多創業方法,講述創業故事,為廣大創業者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

圖文:小創資

排版:小創資

聲明:部分文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
    這也成為中國實體店的一大特色。而在日本實體店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專注,在日本,一家隨便的壽司店就能經營150甚至250年,而這種店鋪在日本是常有的事。他們以精益求精而驕傲、在他們心裡沒有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別,他們總是能在專注一件事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獲得用戶的讚美。他們讓自己滿意,他們唯一獲勝的就是匠心。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格林購物中心。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兩者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兩者有什麼不同這幾年,你會發現我們國家傳統的零售業在遭遇危機,很多商場倒閉,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拿我個人來說,我自己就喜歡在網上購買所需物,只要能夠在網上解決的我就不會去實體店。很多年輕的小夥伴和我是一樣的想法,網上買的話是真的方便很多,線下買太累了,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我不喜歡讓自己累著。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原因很簡單
    這幾年,你會發現我們國家傳統的零售業在遭遇危機,很多商場倒閉,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拿我個人來說,我自己就喜歡在網上購買所需物,只要能夠在網上解決的我就不會去實體店。很多年輕的小夥伴和我是一樣的想法,網上買的話是真的方便很多,線下買太累了,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我不喜歡讓自己累著。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看完你就懂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隨著網購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實體店紛紛面臨倒閉。由於網上購物便宜,而且非常方便,加上現在很多人都不喜歡出門逛街,所以網購才會越來越受歡迎。但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中國的電商打敗了實體店,但是日本的電商為什麼被實體店打敗呢?
  • 為什麼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各大曾經風光無限的零售巨頭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
  • 為什麼發達國家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
    但是要知道,自古網紅電商是一家,很多千萬級的網紅剛開始都是從電商開始做起的,就像現在網友們耳熟能詳的薇婭女神一樣。當然即使網紅本身不是從電商起身,但在他們的背後都和電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網友面對現在的情況都提出了一個質疑,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如今的美國實體店的發展要比電商好得多,可是在中國卻反其道。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上)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 為何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其實日本這種現象並不光是日本,你會看到在發達國家大部分電商都幹不過實體店。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的實體經濟多麼發達多麼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的電商發展太慢了。電商發展需要兩項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個是網上的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另外一個是強大便捷且成本低廉的物流系統。你看到的實體打贏電商的國家,基本上這兩項都沒發展起來。
  • 為什麼發達國家都是實體店幹掉電商,而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其實並非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有多麼了不起,而是他們的電商發展的太慢了。電商發展需要兩個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是網際網路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二是強大便捷且成本低廉的物流系統。我不否認有些實體打贏電商的國家,網際網路發展的比我們早,但在這兩大基礎設施上基本都沒發展起來。
  • 在美國是實體店幹倒電商,為什麼在國內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呢?
    在美國是實體店幹倒電商,為什麼在國內卻是電商幹掉實體店呢?經常會聽到來自實體店老闆的抱怨,中心思想就是實體生意太難做,已經被如今盛行的電商所代替。確實,如今的電商生意風生水起,但是實體店卻連續幾年都是持續下滑的。或許會有人覺得全球的實體店都是這種景象,但其實國外卻恰好相反,因為國外的實體店生意遠比電商要好。
  • 為啥日本、美國的實體店打敗了電商,中國實體店卻被電商打敗了?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大家出門多多少少都會攜帶一些現金,而現如今只需要一部智慧型手機,且卡中有錢,就可以完成吃喝住行等系列的支付,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電商和行動支付文化非常的發達,但令人好奇的是,中國電商興起之後打敗了傳統的實體店,而日本、美國卻恰恰相反,電商卻被傳統實體店打敗了?
  • 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靠信譽,中國實體店關門就會怪房租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免費訂閱相比中國電商與實體的嚴峻局面,日本就顯得冷靜得多。一到節假日,各大商業區、shopping mall人滿為患、實體店的生意依舊相當火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一、真的為消費者考慮了嗎?
  • 中國電商「逼死」實體店,為何日本的實體店能「幹趴」電商?
    自從電商在國內大規模推廣後,很多自己開店的賣家可以說是虧得都要貸款,因為在前幾年的時候實體店非常火爆,因此吸引了不少人開店賣東西,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幾年由於電商的介入,都沒有很多顧客逛商場了。雖然如今國內的電商已經將實體店給幹倒,但其他國家並非這樣,例如歐美、日本的實體店,他們可以做到基本持平,提到日本,大家都會想到他們的科技產品,那麼為何他們國家的實體店就可以幹倒電商呢?
  • 與中國電商大火完全不同,為什麼日本電商落後實體店這麼多?
    近兩年購物體驗變化最大的就是電商的崛起,在國內好像什麼東西都能靠淘寶解決,電商已經滲透在我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的實體店因為受到電商的衝擊已經紛紛轉行了。但是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好像電商好像還打不過實體店,和我國發達的電商相比實在是差距很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與我國相反的情況呢?首先我們要來分析一下日本的實體店,日本的實體店比我國發展的要更加完善和全面。
  • 幹掉實體店後,唯品會、洋碼頭等電商為何開始布局實體店?
    幹掉實體店之後,電商又開始走入線下,怪圈是如何產生的?幹掉實體店,電商自己開起了線下店「唯品會竟然在世貿開店了,轉了一圈,感覺東西很便宜,但是都是舊款」……在大眾點評上,不少網友留言,在世貿看到唯品會開了線下店還是略微挺吃驚的。這是2019年12月29日,榮盛時代國際廣場一樓唯品倉開業後,唯品會在濟南的又一家線下店。
  • 日本商場碾壓電商,為何中國實體店卻鬥不過電商?
    在中國實體店似乎被電商幹掉了,但是在日本卻恰恰相反,在"購物天堂"東京、大阪的繁華商業區,一到節假日就被逛街掃貨的人群擠得水洩不通,實體商場更是日進鬥金,只愁買不愁賣。在同電商經濟的肉搏中,日本的實體經濟究竟是如何險中取勝的呢?
  • 為什麼發達國家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你會看到在發達國家大部分電商都幹不過實體店。根源不是因為他們的實體經濟多麼發達多麼了不起,而是因為他們的電商發展太慢了。電商發展需要兩項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一個是網上的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另外一個是強大便捷且成本低廉的物流系統。你看到的實體打贏電商的國家,基本上這兩項都沒發展起來。首先,支付和金融信息系統。由於海外的金融機構雖然接受監管,但利益卻是屬於各自割裂的股東。因此很難建設起強大的跨越所有金融機構的支付體系和金融信息系統。
  • 日本實體店為什麼能"打垮"電商?
    ​在日本留過學的小夥伴跟我聊到一個現象,日本的實體店往往能打垮電商,而我們國內是電商打垮實體店,跟我們完全相反,真的很有趣。​ 其實並不是實體店打垮電商,而是好的服務打垮差的服務,在日本你去店裡購物,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種上帝般的體驗在線上是體驗不到了,另外日本的電商發展比較慢,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8年,日本零售總額為283萬億日元,其中電商佔比僅為6.2%,我國是19.8%,這一方面是日本人喜歡網購的少,其次是在日本電商跟實體店同樣要徵稅,優惠政策並不多,所以發展電商的成本非常高。​
  • 「日本實體店」能夠打敗電商,為什麼我們不行?有5大原因!
    日本的實體店為什麼能夠打敗電商?這要先從一組數據說起!在日本100年的老店有33000家,200年的老店有3146家,1000年的老店有7家。而在我國,百年老店僅僅只有6家。1日本之所以擁有如此多的百年老店,其中跟他們的工匠精神有關。由於日本的資源有限,就業和創業機會也比較局限。因此日本人更願意把一件事件做的極致。
  • 日本電商輸給了商場,為何中國實體店鬥不過電商?
    在這個絢麗的國際舞臺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有些事物能在一個國家內興盛起來,而在一個國家表現出了衰頹的局面,電商就是如此,它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在日本卻舉步維艱,日本的商場輕輕鬆鬆就能碾壓電商,而中國的實體店卻鬥不過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