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授權轉載
文 | 默子豆
編輯丨養樂多
實驗是促進醫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卻也是醫學黑歷史的重災區。一些人體疾病的真相在被漸漸探明的過程中,伴隨的是活人樣本被利用乃至濫用的黑暗面——即與道德、倫理、人性密切相關的「人體實驗」。
●不是只有納粹才會搞黑暗的人體實驗,美國也曾經有
(圖片來自@Urban Intellectuals/ pinterest)▼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公共衛生部啟動的「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就是一項臭名昭著的人體實驗。實驗過程中大量身患梅毒的黑人被迫遠離正常的醫療環境,成為自己都不知道的「醫學實驗」的犧牲品。
患者本該是醫學的受益者,卻成了犧牲者,那麼醫學發展造福於誰呢?
站在道德邊緣
梅毒是一種主要通過性傳播的細菌性傳染病,一般認為是從美洲新大陸傳回歐亞大陸的疾病,自15世紀以後就與全人類相伴相生,折磨了一代又一代患者。但梅毒的病原體——一種螺旋菌,卻直到1905年才被德國醫生分離發現,飽受梅毒摧殘的人類此後很快開始了對梅毒火熱的研究。
●圖片來自@Wikipedia▼
1928年,挪威人進行了一項名為「梅毒未經治療的奧斯陸研究」,展示了數百名白人男性梅毒患者在沒有治療情況下的病理發展表現。該研究匯集了梅毒確診患者在未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內出現的各種症狀,本質上屬於回顧性實驗。
當時美國醫學界對梅毒也有過不少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梅毒對人的影響取決於人的種族,對黑人的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更大,而對白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更大。於是,美國以挪威的實驗為靈感,也打算進行實驗,以了解黑人患梅毒而未經治療狀況下,會發展出什麼症狀。
●不好的預感
(圖片來自@CDC)▼
1932年,美國公共衛生部的性病部門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決定對一些罹患梅毒的美國黑人在無治療情況下進行6至8個月的長期觀察,到期後予以治療。不久後,紐約州衛生專員針對該計劃提出了一項建議:「如果想研究身患梅毒的黑人病情將如何發展,梅肯縣將是一個理想地點。」
●阿拉巴馬州-梅肯縣的位置▼
梅肯縣是位於阿拉巴馬州中東部的一個貧窮縣城,當地的梅毒控制研究表明,該縣有36%的美國黑人患有梅毒,且他們對此病並不知情,因此用來做無治療實驗「再合適不過」。
●意思可能是」這裡的人比較好騙「
(圖片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地點確認後,為了吸引當地黑人患者的參與,研究小組試圖拉近與當地黑人的距離並博取他們的信任。
實驗人員來到梅肯縣,告知當地黑人們他們染上的是「壞血病」,並準確地描述了他們出現的各種症狀,包括皮膚潰爛、起紅疹等等,並表示會在長期的實驗中對患者進行「特殊免費治療」。
●以檢查敗血症為噱頭▼
黑人患者一聽,感覺治病有希望了,原本對治療消極抗拒不信任的黑人有了加入實驗的苗頭。這時,塔斯基吉大學以及曾受教於該大學的黑人護士裡維斯小姐對黑人們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裡維斯和實驗對象溝通...
用自己的非洲裔身份拉近了和這些黑人佃農的距離
但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塔斯基吉大學曾在大蕭條期間允許那些處於社會底層、無法支付醫療費用的黑人參加「裡維斯小姐集會」,集會參與者可以進行免費體檢、免費交通、體檢日午餐和一些小病治療的福利。這些暖心的事讓人們對裡維斯小姐以及塔斯基吉大學充滿信任感。所以當這所大學的校長、院長和知名黑人醫護裡維斯小姐都表示要參加項目時,黑人患者們很快被說服了。
●圖片來自@美國政府資料
但塔斯基吉大學並非故意把黑人往火坑裡推。在他們看來,這個長期實驗在前期階段並無不道德的行為:此時梅毒尚無確切的根治方法,且小組已經說明了在6-8個月的實驗結束之後會對病患們進行現有方法的輔助治療,而這可能是對這些黑人最好的結局了——與其等死,倒不如試一試。
●參加試驗的試驗者
其實一無所知,就參與進來了
(圖片來自@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總而言之,當時參與了塔斯基吉實驗的非裔工作人員相信,這場醫療實驗對那些可憐的梅毒患者是個很好的項目。
逐漸罪惡的實驗
最終,試驗小組共集齊了399名患梅毒的黑人,以及201名健康的黑人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
這些被實驗者的每日行蹤和身體狀況都在研究員的監控和記錄之下。為了讓他們安心,研究員還會給他們發並無治療效果的藥,如阿司匹林和礦物質補充劑之類,說是有助於身體恢復。
●研究進行期間的一份數據
顯示了梅毒患者數量和非控制性非梅毒患者數量
以及實驗中的死亡數
不過實驗在進行期間出現了個意外——資助該項目的「羅森瓦爾德基金會」因受大蕭條影響撤回了資金支持。
實驗項目沒了資金來源,本該結束,而研究人員經過「全面考慮」,卻決定將實驗繼續下去,而且是無限期延長——只是治療還是免了,畢竟太費錢了。
●全面考慮裡怕是沒有黑人的生命和利益
那麼,醫生們的全面考慮都考慮到了什麼呢?
一方面,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在美國為種族主義提供了新的支持。根據黑人的歷史,美國科學家推斷這個種族在生存鬥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容易犯罪、容易生病;當時的一些醫學專家根據美國奴隸解放後黑人的社會形象和做法得出了結論,稱自由導致了黑人心理和道德狀況的惡化,並將黑人的性病高發狀況歸因於黑人對性慾望過強和行為不端。
●看誰掌握了話語權
所以白人醫生們認為,想要在黑人中根治性病是不可能的,再好的醫療服務也無法改變黑人本性。
另一方面,當然是他們考慮到這種人體實驗的稀缺性以及日後研究成果面世的價值。
罪惡的決定已經做出,但是並不能讓這些黑人知道。等到6至8個月的研究結束,為了不引起參與者的懷疑,研究組為梅毒患者們短暫地採取了略有效果的猩紅油膏、水銀藥膏等治療方法,還於1934年發表了第一批臨床實驗數據。而面對患者們「療效為何快速失效」的質疑,研究組表示「壞血病」的治療需要長期進行。
●注射的只不過是安慰劑罷了
(安慰劑指沒有藥物治療作用的片、丸、針劑,依靠是患者對醫生的信賴)
但黑人又不傻,因此質疑聲還是頻頻出現(但沒有什麼作用)。為了能夠達到對患者病程進行終身追蹤、以及死後屍解的目的,美國衛生部認真部署了計劃,絞盡腦汁、威逼利誘勸說黑人患者及其家人留下來參與。以及種種好處,包括允諾「就算人沒治好死了,也會給他們一筆喪葬費」等等,並表示這是「最後一次獲得特殊免費治療的機會」。
●為能接受「治療」感到開心
在這些患者眼裡,治了還有一線希望,不治就什麼都沒了,他們的選擇不言自明。
「梅毒不治療實驗」繼續進行,四五年後轉眼就到了二戰。在這之前近2000天的時間裡,黑人們的梅毒病情繼續惡化,有的人病情發展至中期階段,出現淺淋巴結腫大、皮膚黏膜疹、骨髓炎、腦膜炎等病症;有的人已經達到晚期,身體表面反而沒什麼損傷,但內臟臟器功能已經嚴重受損;也有數十人已經死亡。
●本來是抱著治療的想法參加
真相卻是開始了生命倒計時
(圖片來自@CDC / pinterest)▼
此時二戰開打,國家正在徵兵,參與實驗的黑人梅毒患者中有250人參與了徵兵。體檢時,這些人被診斷出患有梅毒,被命令接受梅毒治療,愈後才能加入部隊。
更為惡劣的操作來了——公共衛生部的研究人員阻止這些想要為國奉獻的梅毒患者治病,又一次剝奪了他們治癒疾病的機會,用當時衛生部代表的話說,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阻止已知的梅毒陽性患者接受治療。」
●美國很早就開始倡議治療梅毒了
只不過黑人很難得到治療機會而已
(圖片來自@Wikipedia)▼
真是「欲以身許國,卻被國家坑」的經典案例。
道歉有用嗎
二戰結束後,青黴素治療梅毒的效果逐漸得到證實,在1947年時已經成為梅毒治療的大規模應用藥物。美國政府還贊助了幾個公共衛生計劃,建立「快速治療中心」來根除梅毒等性病,不過當性病掃除運動來到梅肯縣時,公共衛生部的研究人員又阻止了黑人梅毒受試者參加。
●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還給塔斯基吉梅毒研究所寄來感謝信
卻不願意去關注下在實驗中的黑人患者生死
此時,納粹大屠殺和相關的醫療濫用行為漸漸被揭露於世人,相關的國際法也因此改變,西方國家聯盟甚至籤訂了保護研究中被實驗者的權利的《紐倫堡守則》,塔斯基吉實驗已經嚴重違規,但卻沒人關心應該如何終結這場鬧劇。
●紐倫堡守則的規定
一場完全違規的實驗卻進行了40年▼
這一拖又是近30年。直到1972年,才有吹哨人聯繫上媒體,通過《華盛頓星報》和《紐約時報》揭露了塔斯基吉實驗的內幕,引起全國的轟動。隨即國會聽證會召開,與會專家組做出了「塔斯基吉研究在醫學上不合理」的判斷,並下令終止研究。
●終於停止了
如果是對黑人梅毒患者進行了有效的治療手段
也算是做了一些貢獻,但這只不過是一場騙局
像是為了得到黑人梅毒患者的死亡率
終於,梅毒實驗結束了,此時只有74名被研究者還活著。在最初的399名被研究者中,29名直接死於梅毒,100名死於梅毒併發症,40名被研究者的妻子感染了梅毒,19名被研究者的子女出生即患有梅毒。
●關於患者死亡後的屍體解剖結果
是要發送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一場從下到下只有研究對象不知情的實驗
美國政府決定為尚存的參與者和尚存者的家庭成員提供免費醫療服務,還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該會有權制定法規以阻止未來此類醫學濫用行為的發生。
最後,早該到來的道歉也姍姍來遲。1997年5月16日,比爾·柯林頓在白宮舉行了一場儀式,向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受害者正式道歉,他說:
●自我感動式道歉
(右一為當年研究對象的倖存者)
「木已成舟,悔之晚矣。但我們可以結束沉默,我們可以正視整個事實。我們可以看著你們,代表美國人民說,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可恥的……對不起。我們的非裔美國人,對不起。我們的聯邦政府曾經精心策劃了一項種族主義的研究。」
●很明顯,美國的種族主義到了今天依舊猖獗
(圖片來自@Arthur S. Siegel)▼
當時的八位倖存者中,有五位參加了這場致歉儀式。國家低頭認錯能不能彌補他們內心的傷痕,或許只有這幾位才能真正回答。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特別愛健康立場。圖片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