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領銜揭示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作用機制

2020-11-21 生物谷

2020年5月4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上海科技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英國伯明罕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一種關鍵的一線藥物如何殺死結核桿菌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為開發針對新興的結核桿菌菌株的新型

抗生素

藥物鋪平了道路。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2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

導致結核病的結核桿菌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圖片來自NIAID。

結核病(TB)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挑戰,每年約有150萬人死亡,在印度、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發病率特別高。鑑於包括耐多藥和廣泛耐藥菌株在內的新菌株的出現和擴散,人們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有效的藥物對抗這種疾病的作用機理。

這些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這種藥物稱為乙胺丁醇(ethambutol)。自1961年發現以來,這種藥物一直是抗擊結核病的主力軍。儘管如此,這種藥物的「作用模式」---它殺死這種

細菌

的方式---還沒有得到科學家們的充分證實。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成功地證實了結核桿菌內的一組特定蛋白(稱為Emb蛋白)是乙胺丁醇的作用靶標。雖然這些蛋白的重要性此前已經被認識到,但由於缺乏結構和生化數據,科學家們無法準確確認這種藥物是如何靶向它們的。他們成功地克服了這一障礙。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和X射線成像,首次研究了一系列Emb蛋白的結構。他們能夠展示不同的Emb蛋白如何負責特定的生理功能以產生結核桿菌細胞壁的關鍵成分。他們還能夠展示乙胺丁醇是如何結合這些Emb蛋白並讓它們滅活的。

這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為來自各個學科的一系列醫學研究人員---結構生物學家、生化學家、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以及最重要的,製藥行業的科學家---提供信息。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開發靶向這組獨特蛋白的新型

抗生素

。(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u Zhang et al. 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9102.

2.Scientists shed light on action of key tuberculosis drug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4-scientists-action-key-tuberculosis-drug.html

相關焦點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結核分枝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其細胞壁極為特殊,主要成分包括分枝菌酸(MA)、阿拉伯半乳聚糖(AG)、肽聚糖(PG)和脂阿拉伯聚糖(LAM)等,對結核菌起到天然保護作用。抑制細胞壁成分的合成被認為是合理的抗結核新藥研發思路。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
  • 眾生藥業:全資子公司鹽酸乙胺丁醇片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二、藥品簡介和市場情況 鹽酸乙胺丁醇片為抗結核藥物,適用於與其他抗結核藥聯合治療結核桿菌所致的肺結核,亦可用於結核性腦膜炎及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結核病是全球第九大死因,也是因單一病原體感染造成的主要死因,高於愛滋病毒/愛滋病。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科學家合作揭示剪接體重塑機制
    科學家合作揭示剪接體重塑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7:03 西湖大學施一公、萬蕊雪等研究人員合作報導了ATP酶/解旋酶Prp2及其共激活因子Spp2對剪接體重塑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裂變doi:10.1126/science.aay7108; doi:10.1126/science.aba377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質網與細胞中的至少兩個無膜區室(membraneless compartment)接觸並影響它們的影響。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揭示了酶之間的電子傳遞存在直接關聯性,這代表著一種新的呼吸鏈催化模式。圖片來自Science,doi:10.1126/science.aat8923。醌和細胞色素是電子傳遞鏈中的兩種類型的電子載體,用於在嵌於膜中的較大的大分子結構之間傳遞電子。四種膜氧化還原酶參與線粒體呼吸鏈的電子傳遞。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兩篇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藍細菌生物鐘運轉機制
    2017年3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和荷蘭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鐘之一的運轉機制。據我們所知,這個生物鐘在地球上的生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發現藍細菌(cyanobacteria)中的這個生物鐘如何詳細地運轉。
  • 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對一種稱為濾泡輔助性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的免疫細胞而言,了解這種效應細胞分化機制可能是產生更好疫苗、幫助臨床醫生抵抗難以消滅的病毒、細菌或多細胞病原體和理解如何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免受各種病毒感染機制
    此後,科學家和農民們利用植物的這個最重要部分的抗病毒能力,從受感染的供者植物中培育出新的植物,但不會把病毒傳給所培育出的植物。他們只需剪下植物頂端的一小部分,在試管或培養皿中培養一段時間,然後重複幾次,這種剪下來的植物部分通常生長出無病原體的植物。擬南芥,圖片來自Wikipedia。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VKOR的直系同源物和旁系同源物(統稱為VKOR類似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完整膜硫醇氧化還原酶家族,但在缺乏高解析度結構的情況下,對它們的催化和抑制機制的理解一直是個挑戰。過量服用VKA常引起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佔老年人所有藥物不良反應住院人數的三分之一。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它在基因表達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rchitecture of eukaryotic mRNA 3′-end processing machinery」。Passmore博士說,「幾十年來,理解完整的CPF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它是如何組裝的一直是基因表達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2020年9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典型炎性體是一種多組分蛋白複合物,通過活化caspase-1,在對感染和危險的免疫監控中發揮關鍵作用。活化的caspase-1裂解白細胞介素1(IL-1)和成孔蛋白gasdermin D,從而導致細胞因子成熟和細胞焦亡。
  • Science期刊盤點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本周(12月20日)Science期刊公布了該期刊評選出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下的細胞譜系追蹤(去年為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併合),除此之外,今年的十大科學突破還包括來自遙遠星系的信使,解析分子結構變得簡單,冰河時代大碰撞,科學界的女性性騷擾現象發生好轉,古人類的混血兒,法醫譜系學日益成熟,基因沉默藥物獲批上市,窺探原始世界的分子窗口,細胞利用相分離機制調控它的內含物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中風後腦水腫產生機制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轉化神經醫學中心聯合主任Maiken Nedergaard博士說,「這些發現表明腦部類淋巴系統在中風後大腦的急性組織腫脹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理解這種由大腦中的電活動風暴推動的動態變化就為開發可能改善中風治療結果的潛在治療策略指明了道路。」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的組蛋白修飾重編程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在組蛋白H3上,共有5個賴氨酸位點可以發生甲基化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