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生產線上組裝智能視頻產品。
總投資45億元的佳信捷5G智能產業園日前竣工投產, 25億元的江西華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走進全南縣工業園,處處湧動著高質量發展的大潮。
近年來,該縣緊扣「主攻工業、三年再翻番」目標,全面對接、融入、服務、協同大灣區,以承接、引進、聯通項目為主攻點,持續壯大電子信息工業首位產業,更高水平建設承接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
今年以來,該縣儘管受疫情影響,先後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開展線上線下招商推介活動11次,引進落地項目31個,籤約總金額303.2億元。其中, 20億元以上項目5個,成為縣域經濟最有力的支撐。
招大引強 提檔升級「增效」
日前,走進佳信捷5G智能產業園智能製造車間,筆者看到機器飛速運轉,工人們身穿無塵服在精密儀器前各司其職。據悉,這個投資45億元的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智能視頻產品和物聯網雲平臺的研發、製造、銷售及技術服務,是國內領先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及運營服務提供商。
「真沒想到,公司這麼快就能順利投產。」佳信捷負責人董松林說道。佳信捷5G智能產業園是全南縣今年7月從深圳引進落地的「5020」項目,實現了全南引進上市公司零的突破。該項目火速建成見效,創造了當月落地、當月開工、當季投產的建設速度,這是該縣突出發展電子信息工業首位產業的一個縮影。
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以好項目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該縣利用毗鄰大灣區的獨特區位優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策應贛粵電子信息產業帶和「三南」園區一體化建設,緊緊扭住電子信息工業首位產業,圍繞「抓規模、擴總量,促轉型、提質量」,優化「一主三優」工業產業結構,建設承接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集群引進晶陽光電、科昂電子、華派光電等電子信息企業40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其中「5020」項目6個。電子信息產值佔比從2017年的5%提升到2019年的35%。
聚焦光電顯示、智能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基礎材料等細分領域,該縣著力引進大項目和成長性好、潛力大、處於產業鏈高端的好項目。其中,投資35億元的科昂電子達產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高性能電子材料PI膜生產企業之一;投資20億元已建成投產的晶陽光電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大尺寸玻璃蓋板生產企業……
同時,該縣積極引導現有電子信息企業主動適應科技變革,著力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戰略發展,加快推進佳信捷5G智能製造產業園建設,支持華派光電、科昂電子、晶陽光電等企業打造「5G+智能工廠」和「5G+數字車間」,培育一批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示範企業;推動超亞、群英達等傳統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實施「機器換人」項目,實現「產值倍增」。
強鏈補鏈 科技創新「引領」
將目光轉向產業鏈上遊,在華派光電生產車間,又一批真空鍍膜在生產線上傳輸,正在完成各道工序。江西華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濤說:「這些產品將銷往大灣區,廣泛應用於手機、相機、安防等領域。」
總投資25億元的華派光電是集設計研發、加工製造、產品銷售於一體的電子信息企業,產品技術含量高,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部分產品可以自己制訂行業標準,擁有定價權。
在電子信息領域,龍頭企業強力拉動,正推動相關產業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縣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10.28億元,同比增長31.6%。
企業集群才能形成產業集聚,鏈式發展才能催生產業裂變。該縣聚焦電子信息產業鏈薄弱環節,大力實施鑄鏈強鏈引鏈補鏈工程,構建閉環、完善鏈條、壯大集群。在光電顯示領域,突出晶陽光電、華派光電的帶動作用,重點引進光電顯示產業上遊的玻璃基板、彩膜、背光源等專業原材料企業,中遊的LCD和OLED面板製造及顯示模塊組裝,下遊各種顯示產品應用領域項目;在電子信息新材料領域,強化科昂電子的引領作用,重點引進上遊電子級PET膜、PI膜、電子鋁膜,並向下遊延伸發展FPC撓性線路板、電解電容、薄膜太陽能等項目,確保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形成要素配套、集群集聚。
「我們用育龍頭、補鏈條『鋪路』,靠建平臺、保要素、強集群『探路』,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量質齊升。」該縣工信局局長張曉貞說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與大灣區高校共建12萬平方米產學研用科技產業園,組建駐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工作聯絡站,引進各類人才623名。紮實推進產學研用園區「滿園擴園」,支持晶陽光電高強度玻璃蓋板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著力引進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研究中心落戶全南,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孵化轉化,以創新驅動實現電子信息產業裂變。
目前,該縣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0家,產業規模持續做大,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雛形初具規模。
園區升級 強大工業「支撐」
沿著全南工業園區工業大道一路前行,一座座現代化的標準廠房拔地而起,幾十家電子信息企業不時從眼前掠過。從無到有,電子信息企業加速集聚,成為該縣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
全南是要素集聚「沃土」、投資興業「高地」。近年來,該縣實施「畝產論英雄」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推進「滿園擴園」,完善「進入」與「退出」機制,提高園區集約集聚發展水平。築牢承接平臺,建成標準廠房52萬平方米、新建10萬平方米,企業可享受成本價購買廠房以及前三年「先交後返」租賃政策,實現企業「拎包入駐」。
全南是全省工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先進縣,如何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該縣優化資源配置,對園區土地「開源」,科學規劃布局產業園區,沿繞城公路徵收產業用地,擴大園區規模,形成「一園二區三地塊」布局;同時不忘對園區土地「節流」,樹立「畝產論英雄」導向,對園區「空殼企業」、低產低效企業進行「騰籠換鳥」,對閒置、批而未建等低效用地「亮劍」,讓土地跟著項目走,推動園區企業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
以完善配套為突破口,該縣先後投入20多億元完善園區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商貿、信息、文化、教育、物流等配套。同時,加強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有機銜接,實現一體化布局和聯動發展,讓全南擁有更加強壯的「筋骨」,著力建設成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
「我們全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始終堅持把綠色作為發展主色,讓綠水青山成了引財氣、聚人氣、可持續的金山銀山。」該縣工業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伍國忠說。近年來,該縣投資8000多萬元對園區生態環境進行整治,統籌推進園區土地平整、綠化提升;投資3400萬元,採用物化+生化處理工藝,建設佔地約41畝的工業汙水處理廠。同時,嚴把企業入口關,提高準入「門檻」,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守住全南一泓碧水、滿目青山。(唐夏玲 文/圖)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