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年節風俗,反映了當時人民送走舊日窮困,迎接新年美好生活的願望。
年年到此日,
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
無人不送窮。
——唐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之一。
從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可以看出,當時的送窮風俗是相當普遍的。
晦日,一般是指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正月的最後一天被稱作「初晦」。
但也有很多地方將正月初六作為「晦日」,在這一天,有「送窮」的習俗,這個習俗如今各地不同或者淡化了或者沒落消失了。比如有的地方正月初四或者正月初五就開始「送窮」了。
送窮,也就是送「窮神」,因為「窮神」不得人心,久而久之,民間便將其稱為「窮鬼」。
「窮神」或「窮鬼」是何人,傳說是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其只愛穿破衣爛衫,喝稀飯清湯,即使有新衣服,他也要扯破了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願穿。
唐大文學家韓愈也寫過《送窮文》,其內容中有"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系軛下,引帆上檣。"
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也有的地方用"芭蕉為船送窮")。看來,各地送窮習俗,又各有各的行為方式。
韓愈描述的「送窮」,與有的地方初四初五「送窮」或「趕窮」有點區別。初四初五的「送窮」或「趕窮」的地,只是以從家裡往外放鞭炮或打掃屋舍扔掉垃圾方式來進行,「趕出門」的成分多一些,而韓愈的「送窮」,則更果斷更形象一些,不但「趕出門」,還要「送一程」,而且還要送入水路,杜絕其返……
大年初六,趕窮送窮,驅除「肺炎病毒」,迎新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