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蘋果公布了其跳票一個月的iPhone 12發售日期,10月14號。
iPhone 12的發行,經歷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洩密,據一個預測正確9月發布會內容、非常接近蘋果高層的消息源看,這次的iPhone 12,除了5G這個賣點以外,對原有的11都屬於小修小補。而自從賈伯斯英年早逝後,蘋果似乎就一直在「吃老本」,完全沒有那種劃時代的機型重現江湖。
面對此等情況,華為選擇正面迎戰,不過比較悲壯的是,這可能是近幾年華為最後一次在同檔次機型上與蘋果「正面對撞」的機會。
餘承東將Mate 40稱為「史上最強大的華為Mate」,華為Mate 40系列將首發今年最強安卓處理器麒麟9000系列,這是業界第一款5nm 5G Soc,集成5G基帶,在CPU和GPU性能上都比上一代麒麟990 5G都有大幅提升。
固然這款機器很強大,但可惜的是,這也是麒麟晶片的絕唱。未來幾年,華為將陷入「無芯可用」的尷尬境地,最主要的供應商臺積電已經在9月15號盡力完成了對華為的訂單,而全球範圍內的限制也讓華為舉步維艱。
這輪較量,華為或許會贏,甚至會贏的漂亮。畢竟不少人已經看衰iPhone 12的推出,甚至這是一款「測試機」的論調都已經甚囂塵上。
但後面的戰鬥,華為卻直接失去了參賽的門票,蘋果將少一個主要競爭對手。高端機市場形成的空白,蘋果就算再笨,也不會一點都得不到。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無論勝敗,華為在這次硬剛後,要做的就是「先保人,後保地」,必要的時候,放地!
保人,其實目的還是彎道超車。哪怕幾年後我們真的研發出了光刻機,那以荷蘭ASML為首的「既得利益者」必然會選擇直接降價現有機型,用新的壁壘去封鎖華為。
而這次把美國逼急的並非是我們的手機如何如何,而是5G研發太過暴力。美國制裁華為的根本訴求,是用這段時間消滅掉華為的現有技術優勢,同時保持其硬體先進。
與其說這是一個單方面的追及問題,不如說這是中美博弈中的「雙追及」問題,看誰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跑得快,誰又能在擅長的領域跑的更快。
光刻機,早晚能造出來,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現有技術優勢。
而地,不得不放的時候,可以暫且讓給對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死守已經彈盡糧絕的陣地毫無意義。而經過這麼一番被「折騰」,華為的民意基礎已經空前高漲。這次絕版的Mate 40據估算基本就是賣斷貨的節奏,無論是歷史意義、收藏價值還是性能等方面,都應該是上上之選。這款機器的熱度足夠華為維持一陣,但此後華為將不得不放棄高端機這塊固有陣地。
不過讓市場不代表賣牌子,之前幾天爆出「華為要賣榮耀」這件事的人絕對包藏禍心。暫時放棄市場不代表放棄品牌和尊嚴,如果每一個中國品牌遭遇絕境的時候都做「水中跪族」,那打破這個包圍圈,恐怕將遙遙無期。
當然也不要想著外力會幫我們打破這個「包圍圈」,所謂的「懂王下臺、痴呆上崗」能回復華為供應鏈這樣的想法也是天真的,未來幾年華為或者說整個中國晶片產業都會很難,此事已經沒法改變。
未來我們或許會面臨「無高端華為可買」這個局面幾年,但困難肯定是暫時的,辦法也總比困難多。失去了華為這個潛在的全球第一大客戶,各大廠商肯定也不甘心,臺積電、聯發科,甚至是錢競爭對手三星,也一定會抱著賺錢的目的,明裡暗裡給華為一定的支持,哪怕杯水車薪,但總歸聊勝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