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資源(common resource)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資源,它能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享受的自然物質與自然條件,這些資源的所有權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共同所有的基礎條件。
「交易成本—技術進步—組織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一直以來是傳統世界催動技術變化的範式。交易成本的存在會促使技術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思考並不斷試錯,進行組織優化,最終達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在中國公共資源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公共資源產權制度缺失、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公共利益的偏離、公共資源政策工具存在缺陷以及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監管缺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過於中心化交易中心平臺導致,無論是監管還是資源分配都極度依賴於制度法律框架下的一個中心化的交易機構來進行相應的處理,比如銀行間的交易結算需要藉助銀聯繫統,而同一個銀行內的客戶間的轉帳需要依賴於該行的集中化的後臺系統來支持,查詢個人或企業的信用報告需要去央行的徵信系統等。
這就導致了公共資源分配領域的諸多痛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主體數據跨區域傳輸不便利;二是分配過程中各類成本過高;三是公共資源分配效率較低;區塊鏈,大數據,AI等技術誕生,減少了對第三方機構的依賴,通過優化的數據管理模式形成可互操作的資料庫,不但推動了共享經濟的發展並減少其分配成本,還能通過AI和智能合約的規則內嵌形成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並不斷優化,實現資源配置過程互動和控制,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正如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姚前所長所說:「算法經濟的實質絕不僅僅是對成本或效率的改善,而是對網際網路經濟的邊界突破,通過分布式、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技術,實現共識算法的多樣性,從而解決不同應用場景下數據類資產的確權、流通和最優分配問題。」
資源共享
如今的區塊鏈技術概括起來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其實,區塊鏈技術並不是一種單一的、全新的技術,而是多種現有技術(如加密算法、P2P文件傳輸等)整合的結果,這些技術與資料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傳遞、存儲與呈現的方式。區塊鏈技術在沒有中央控制點的分布式對等網絡下,使用分布式集體運作的方法,構建了一個P2P的自組織網絡。通過複雜的校驗機制,區塊鏈資料庫能夠保持完整性、連續性和一致性,即使部分參與人作假也無法改變區塊鏈的完整性,更無法篡改區塊鏈中的數據。其直接由數據發行者公布信息,為其他參與者提供了實時、可信的共享數據源。
與此同時,區塊鏈可以用一個通用的格式,將大量的、冗雜的數據集合到一套體系中進行網絡數據信息的整合。而結合大數據,區塊鏈便能夠進行數據脫敏,精細化授權範圍。這有利於打破信息孤島,建立數據橫向流通機制,讓合作方之間共享數據記錄,而不涉及指數風險因素。由此,區塊鏈+大數據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信息和價值共享的低成本和高效性。舉一個醫療領域的例子:隨著技術的發展,日後人們可以將自己的健康記錄在區塊鏈上保存,並且允許醫生、藥房、保險公司配合大數據快速訪問自己的醫療記錄並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既能提高信息同步的及時性,也能將各方服務和結果直接共享,有助於提高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
降低分配成本
區塊鏈系統基於分布式帳本對資源配置的過程給予智能化的控制與監督,系統通過設置激勵、設定觸發條件,檢測出上步任務的執行情況並決定下一步是否繼續配置資源,由此而實現資源配置過程的自動化控制和執行,幫助參與者在經濟活動中盡力降低資源使用成本,減少無效豐的經濟活動,區塊鏈從技術上允許各個交易者直接進行交易或分配,不需要依賴制度規則、第三方機構的確保,只需要信任區塊鏈技術即可。大大簡化了分配流程以及成本。 通過區塊鏈降低的成本有以下三點:
(1)協調成本:區塊鏈分布式帳本技術實現了數據的真實性、透明性和完整性,通過區塊鏈特有的共識機制,保證分配後帳本的真實性以及可信賴性。
(2)人工成本:區塊鏈技術減免了多方協調維護,減少多方溝通,人工重複勞動成本,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都有望大幅降低,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3)監管成本:透明的分布式帳本確保帳本的不可篡改以及真實性,驗證這些數據的過程其實很大一部分轉交給了社會監督,降低了監管部門的工作量,提高了監管的便利性。此外,分布式帳本允許節點共享底層的數據信息,其實更加方便了政府的跟蹤和監督,降低了監管成本,提高了監督效率。
提升公共資源的分配效率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公共資源浪費情況嚴重,國家一直強調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實現和保證資源配置的效果,當前卻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以中國當前社會為例,通過稅收的方式徵集財富,再通過社會福利和補貼的形式再分配,這種分配對調節收入差距確實有幫助,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公平和效率問題。區塊鏈系統基於分布式帳本對資源配置的過程給予智能化的控制和監督。如通過智能合約,提前制定好觸發條件,設置激勵對資源配置情況進行控制,鼓勵參與者在經濟活動中盡力降低資源使用成本,減少無效率的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公共資源最大限度地獲得收益。
通過區塊鏈基礎設施,可以下達準確的調度指令,確保供需平穩準確、及時高效地對接。基礎設施可以以智能合約技術及AI,快速提供供需對接應用,給供需方尤其是需求方統一的準確報知需求的機制並不斷自我優化。調度方及時收集各方需求和儲備,並按需按優先級進行調度配送,確保疫情下的物資保障。例如疫情爆發時,防疫指揮部門可以通過區塊鏈基礎設施準確獲知現階段各戰略物資廠商的現有儲備、生產能力和應急能力,並且收集各醫院和其他部門的需求,實施精準決策和點對點調配,省去中間層層環節的數據上報總結和處理,大大提高調配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區塊鏈等技術節省了交易成本和監管費用,增加了社會公共資源的有效供給,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但是它本身運營的成本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高耗能、區塊容量問題。越是不斷解決這些問題,並對智能合約、數字籤名和其他相關應用算法進行改進,使區塊鏈系統節約的成本與原來組織形式運行的成本的距離拉大,區塊鏈系統的推廣就越有效,使用就會越普遍。否則,假如交易的成本太高,就會使許多交易無法發生,使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難以實現,由此,經濟運行效率的不斷提高也將成為鏡花水月。「區塊鏈等技術+公共資源分配」應用必將經歷一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過程,從探索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作者陳曉華,系北京郵電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長、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