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記憶:沙井蠔鄉的前世今生

2020-12-14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蒜蓉烤蠔

舊屋村作為城中村一種類型,是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居住形態。作為深港文化之根的寶安區約有100個舊屋村,其中有許多集中在沙井街道。在沙井大街金蠔小鎮,連片舊屋和歷史文化遺蹟多年並存,狹窄的街巷裡,每走幾步就能看到歷經百年的文物古蹟。斑駁的蠔殼牆、滄桑的江氏大宗祠、天后廟等,仍在訴說著沙井的歷史。

今年6月30日,沙井大街片區(金蠔小鎮)重點更新單元計劃公告。該項目成為目前深圳規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其中涉及保護活化的歷史風貌區也是全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現存最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區。

養蠔為生

從宋代起到今天有千年歷史

「薄宦遊海鄉,雅聞歸靖蠔。」北宋詩人梅堯臣詩句中的歸靖蠔便是沙井蠔。沙井大街片區(金蠔小鎮)又稱「沙井古墟」,自宋代至今,擁有約2500年的歷史,與東門老街、沙頭角老街和觀瀾古墟並稱為深圳「四大古墟」。古墟內現存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共33處,其中有1處省級文保,2處區級文保,6處歷史風貌建築,23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呈現出魚骨狀格局的半月形古村的空間格局,並逐漸孕育出享譽世界的沙井蠔及蠔文化,以蠔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積澱深厚,具有較高的整體保護價值。

沙井從宋代就開始插杆養蠔,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養蠔的地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在沙井,基本上家家戶戶都以養蠔為生,總結出了採苗、生長、育肥的養蠔技術,在得天獨厚的合瀾海、前海、後海等3萬多畝蠔田裡養育出肥美的沙井蠔。

新中國剛成立之時,國內經濟發展困頓,產業結構基本以農業為主,除了陶瓷、茶葉,沙井蠔便是代表中國出口海外、創造外匯的「寶貝」。沙一、沙二、沙三社區居民半蠔半農,既種田又養蠔;而蠔一、蠔二、蠔三、蠔四社區居民則全以蠔為生,男人出海撿蠔,女人在家開蠔。為了養蠔,不少沙井蠔民們在海邊搭上幾大塊稻草當作住處,赤腳撿蠔殼、鑿巖石。收成的肥美鮮蠔及上等蠔產品由政府統一收購調撥銷售。

1956年底,沙井將兩個蠔業初級社合併,成立了沙井蠔業高級生產合作社。當年年產鮮蠔近7萬擔,出口3000多擔,蠔田達2萬多畝,大小蠔船280多隻,蠔業經濟量為歷史最高。1958年12月,沙井蠔業生產合作社獲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署名的國務院獎狀,上書「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 廣東省寶安縣沙井蠔業生產合作社」。這是沙井蠔歷史上的最高榮譽。

蠔產豐饒

沙井蠔貿易讓蠔民先富起來

「中國蠔油的生產就是從沙井開始的。」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蠔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沛忠告訴記者,蠔豉、蠔油、蠔幹、蠔罐頭是最主要的蠔產品。早在六七十年代,沙井蠔業加工就形成了一定規模,並建立起科學規範的蠔油生產線。「100斤熟蠔,可以生產出10至15斤蠔油。曬乾了,就是蠔幹。」陳沛忠說。

因當時物流手段和保鮮技術不夠發達,為了賣蠔、製做蠔產品,蠔民們常常起早貪黑,以潮漲潮落為刻度來安排工作與生活。「養蠔是看天吃飯的。」陳沛忠表示,沙井蠔的養殖周期很長,起碼要三到五年才能上市,在這期間,又會經歷自然災害、人工成本上升等困難。「從一年的育苗期到第二年搬到成長區,然後再到育肥期,蠔的生長過程中受到的威脅因素有很多,比如第一大威脅便是颱風,其次是海水鹹度。很容易就全軍覆滅了。」

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沒有打垮沙井蠔業,在勤懇的勞動下,不少蠔民們反而先富了起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改革開放以後,蠔民們開始在廣州和佛山之間做起了沙井蠔的買賣。通過蛇口港,不少蠔民們還與香港人做起了小額貿易,在船與船之上售賣沙井蠔,並拿著賣蠔賺到的錢從香港購入了當時內地人還見不到的一些「洋貨」。

異地養蠔

產業轉移在18年前基本完成

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由農業縣向工業城市轉換,生態環境受到汙染,沙井蠔場難以為繼,蠔業面臨終結。「打開蠔殼,蠔是藍色的、綠色的。你見過這種顏色的生蠔嗎?還有誰敢吃蠔呢?」面對此番景象,在沙井土生土長的養蠔人陳沛忠感到痛心不已,於是,開始救蠔之路。

經過多年的調研考察,陳沛忠在沙井成立深圳市寶安沙井水產公司,選定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鎮海灣、上下川島十萬多畝海域,走出異地養殖沙井蠔的艱難歷程。經過三十多年發展,臺山市養蠔業形成產業規模。沙井人與臺山人建成現代發展蠔業產業聯盟,即「專業戶+合作社+公司+文化」。沙井人傳授養蠔生產技術;投資興辦蠔場和設施;幫扶專業戶建立粗加工蠔產品基地;帶動千多戶農民養蠔成為專業戶;同時,臺山人為深圳提供優質的鮮蠔原料,成為深圳市菜籃子生產基地,為沙井金蠔節、沙井蠔產品加工提供優質可靠的原產地原料。

2002年,沙井蠔養殖的產業轉移已基本完成,95%以上的沙井蠔業養殖已轉移到以臺山、惠東、陽江等沿海海區養殖生產,實行異地養蠔。「沙井蠔產業在臺山等地延伸,蠔產品加工、蠔產品銷售、市場保留在沙井。」陳沛忠說到。

傳承文化

品牌影響力已從廣東走向全國

不但要保留沙井蠔產業,更重要的是繼承蠔文化精神。2004年,「沙井蠔民俗生產習俗」被列入寶安區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6年,又被列入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蠔文化博物館建成。2011年,沙井大村十社區成立沙井蠔民俗文化研究會。2004年12月,由寶安區經貿局、文化局、沙井街道辦共同舉辦的首屆沙井金蠔節在沙井舉行。「通過金蠔節推動沙井蠔文化,形成了一個新的蠔業發展模式。」陳沛忠談到。

如今,「沙井蠔」早已名聲在外,不僅給沙井人帶來了豐厚的物質財富,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沙井金蠔節作為廣東省旅遊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深圳市「一區一節慶」活動之一,16 年來,其品牌影響力從深圳走向廣東,從廣東走向全國,已超越了單純的旅遊節慶活動範疇,成了「魅力蠔鄉、古韻沙井」的一張閃亮名片。

寶安區傳統文化協會副會長、寶安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程建表示,沙井蠔不僅僅是讓人垂涎的美食,它更是沙井、寶安特色風光物態、民俗風情的代表和象徵。以「蠔」文化為代表的本土文化則是寶安旅遊文化的靈魂所在。

肥美鮮甜

百餘種做法的沙井蠔引來懂蠔人

「天不夠冷,蠔就不夠好吃」這句話流傳於蠔客之中。每年冬季,正是沙井蠔上市之時。此時的蠔,是一年之中最為肥美的時節。

雖是工作日的中午,一家位於沙井大街專做蠔的餐廳「蠔門飯店」,食客卻絡繹不絕。白灼生蠔,食材簡單,味道鮮美;酥炸生蠔,以生菜包裹炸得香酥的生蠔,再沾取些許沙拉醬,中西結合,香而不膩,鮮甜爽脆;姜蔥炒蠔,醬香濃鬱,蠔肉飽滿;蒜烤生蠔,碳烤味十足,卻又不失鮮蠔的一絲甜;蠔油撈麵,軟糯爽滑,蠔味濃鬱……沙井蠔的108種做法,一大波回味無窮的金蠔盛宴,轟擊食客的味蕾,讓食客們享受舌尖上的滿滿幸福。

作為一名懂蠔的資深食客,黃肖英表示,自「蠔門飯店」開業以來,她每年都和朋友家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從新安街道驅車至此品嘗當季的鮮蠔。作為新安街道上合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據黃肖英介紹,蠔產於寶安沙井、福永、西鄉等地,但以沙井蠔最為出名。

「小時候寶安縣養蠔、賣蠔的地方很多。本地人都有吃蠔的習慣。尤其在過年時必須買蠔回家烹飪,將蠔炸至金黃色食用,爭取一個『又金又黃又好』的好兆頭」,吃蠔、養蠔是黃肖英這一代老寶安人的美好回憶,炸蠔依然是她最愛吃的一道蠔菜,過年吃炸蠔的習俗也依然保留著。黃肖英表示,雖然如今寶安區不再以蠔業養殖為主業,但想要品嘗到正宗的蠔味,還是得來沙井。

另一位同樣來自於新安街道的食客陳先生,對蠔連連豎起大拇指,「要打分的話,那就是100分。」陳先生表示,每當沙井蠔上市的時候,他都會和朋友特意找時間來沙井吃蠔,煎蠔王也是他必點的菜目之一。

「現在,深圳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但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怎麼吃蠔。」為了更多人能品嘗、了解蠔這種美食,2013年,沙井人陳耀明創立「蠔門飯店」,專做蠔味以及銷售蠔油、蠔幹、鮮蠔、蠔罐頭等蠔產品。2014年、2015年,「蠔門飯店」連續兩年登上中央電視臺七套《鄉土》欄目,也帶動更多人慕名前來沙井吃蠔。

煥發新生

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其現代生命力

今年6月30日,沙井大街片區(金蠔小鎮)重點更新單元計劃公告,該項目成為目前深圳規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其中涉及保護活化的歷史風貌區也是全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現存最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區。

記者從寶安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了解到,金蠔小鎮項目並非以往簡單的大拆大改,而是連片統籌研究,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理念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在立項之前就成立了沙井大街片區城市更新專家顧問團隊,由相關行業領導、城市規劃及設計專家、文物保護專家和當地村民等定期研討把脈。

在該項目城市規劃專題研討會上,沙井蠔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沛忠談道,深圳市的定位是世界海洋中心,位於沙井古墟內的沙井蠔文化博物館是深圳市海洋文化藝術教育基地。他建議對該片區進行城市更新改造時一定要保持沙井水系跟茅洲河串通,將片區的水鄉特色、蠔鄉特色保留下來。

「文化保護、歷史活化與社區發展、灣區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寶安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沙井大街(金蠔小鎮)項目將通過創新性的方法,發揮「繡花」的功夫,一點一滴去打磨,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求把歷史風貌區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同時賦予其現代的生命力,讓每一處祠堂、宗廟、街巷都活化利用起來,讓沙井古墟煥發新的活力,打造濃縮鵬城歷史與精神的海洋人文中心。

  沙井古鎮打卡地

龍津河:貫穿於沙井古鎮,是歷代沙井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河流。

龍津石塔:沙井街道沙四老村的河湧邊,用粗砂巖材鑿制,當地的人們叫它花塔公。龍津石塔是古代人用於鎮水的風水塔。整個塔並不高大,單層方形塔身,下為方形竹節角柱須彌座,上為纘尖塔頂。塔身正面為浮雕半身佛像,兩側鐫刻雙手合十、仗劍除妖形象以及佛經咒語,背面刻有「嘉定庚辰立石」的字樣。由此可知,該塔建於南宋嘉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20年,距今八百年,是深圳現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築。2015年12月10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沙井陳氏宗祠(義德堂):位於沙井街道沙三社區三村四巷33號前,清代建築風格,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於1992年重修。

圍頭井:圍頭井建於明代,是沙井眾多古井的典型代表,以花崗巖砌成,是沙井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井之一。

新墟遺址:墟為古代集市。乾隆年間,增建沙井墟和新墟。

04-05版採寫:寶安通記者 王童 蔣津津

相關焦點

  • 蠔豉 蠔油 蠔罐頭!舌尖上的美味之旅,從一隻沙井蠔開始……
    它被製作成蠔油 蠔豉 蠔罐頭作為「寶安四寶」之一的沙井蠔有著豐富的身世故事和民俗文化戳視頻→ 通過沙井人的技術在同樣的生長環境養殖出的鮮蠔的品質與真正的『沙井蠔』並無二致。目前,沙井蠔雖然都是異地養殖,但沙井蠔的加工、市場和文化都原原本本地留在了沙井。」陳沛忠認為,沙井蠔異地養殖創造了水產奇蹟。
  • 沙井蠔鄉新生」藝術展即將開幕!
    深圳寶安沙井蠔鄉湖公園文創展館  展覽時間  2020年12月27日-2021年1月3日  展館開放時間  10:00 - 21:00  策展人  張宇星、韓晶、梁道泓  沙井蠔民俗文化研究會    將於12月27日(周日)開展的「重新發電:沙井蠔鄉新生」藝術展,以沙井特有的地域風物——蠔為衍生,通過多重形式的藝術表達,闡釋了對於海洋文明、自然生態的敬惜之心。  孔景才和施丹(按首字母順序排列)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沒有局限於模擬自然的表象,而是擷取其中的標誌性元素與核心生命特徵,予以轉化、變形、聚集,提煉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 舌尖上的蠔味之旅 第十七屆沙井金蠔節即將開幕
    專題每年歲末舉辦的寶安區沙井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以下簡稱「沙井金蠔節」)是深圳地區乃至全省範圍內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深圳人歲末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今年,沙井金蠔節如約而至。12月27日至1月3日,為期8天的第十七屆寶安區沙井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將在寶安沙井開幕。
  • 建設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場,喚醒千年金蠔小鎮!沙井展新姿
    近年來,沙井街道搶抓「雙區驅動」時代機遇,全面響應市、區號召,建設「西部中心、智造重鎮、魅力蠔鄉」。在抓搶「雙區」建設機遇時,沙井如何做?首先從拓展產業空間、拆除違建、治水和大項目建設,一窺沙井城市建設的新進展。
  • 蠔鄉湖畔品金蠔 千年蠔鄉煥新生
    本屆沙井金蠔節以「沙井蠔」為媒介,開展蠔鄉湖公園開幕式、沙井金蠔小鎮、購物嘉年華、群眾性文化等四大系列28項活動,讓市民遊客品嘗蠔鄉美食、品味蠔鄉歷史、感受蠔鄉文化。舞龍舞獅、民謠歌舞、兒童戲劇、蠔鄉民俗表演、詩歌朗誦活動等精彩演出輪番上演,使得遊客嘗遍沙井美食的同時,飽覽沙井美曲美景,感受千年古墟迎來新生,領略沙井之神採。
  • 沙井「金蠔小鎮」:續接城市歷史文脈
    現在,面朝大灣區的沙井街道正進入城市更新時刻。未來,它將被打造為寶安文化之魂與國際會展文旅有機融合的發展典範,成為深圳西部中心功能結構中的「半壁江山」。今年4月,《寶安區沙井街道沙井大街片區重點城市更新單元計劃》(草案)發布。作為深圳史上最大的舊改項目,沙井「金蠔小鎮」片區規劃研究範圍約3平方公裡,是大灣區東岸一線區位的文化高地。
  • ...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之「影像沙井·魅力蠔鄉」攝影比賽活動通知
    寶安區沙井金蠔美食民俗文化節作為廣東省旅遊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深圳市「一區一節慶」活動,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六屆,其品牌影響力從深圳走向廣東,從廣東走向全國,已超越了單純的旅遊節慶活動範疇,成為了「魅力蠔鄉、古韻沙井」的一張閃亮名片。
  • 一年一度的沙井金蠔節本周日開啟!首屆蠔鄉湖音樂節+沙井古墟河岸...
    在蠔鄉湖公園會場、沙井古墟會場  一大批活動襲來  邀你品嘗蠔鄉美食、品味蠔鄉歷史、感受蠔鄉文化  接下來為你逐一預告亮點活動    新奇、魔幻、生動  在光影幻化中,呈現出千年蠔鄉的前世今生  給您身臨其境、如夢如幻的視聽盛宴
  • 沙井蠔雲片糕醇醇至味道鄉愁 卡士奶雪花啤濃濃情懷尋本真
    在寶安,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生活,還有讓市民停下腳步,味蕾大開的「寶安四寶」——「酸奶中的愛馬仕」卡士酸奶、百年老字號「合成號」、聚會佳品「雪花啤酒」及有著「玻璃肚,亮晶晶」美譽的沙井蠔。今天,就請跟隨本報記者的腳步,尋味舌尖上的寶安,找尋藏匿於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氣!
  • 金蠔小鎮:延續沙井古墟千年文脈
    如何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質的同時又延續其自身文化,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將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納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範圍,通過容積率轉移或者獎勵等方式,鼓勵實施主體自行理清經濟關係,按照批准的整治提升方案對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進行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後,作為貢獻用地無償移交政府,共同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區,提升寶安城市文化內涵。 撥雲見日,沙井金蠔小鎮的活化和升級打造迎來了「春天」。
  • 沙井沙三、共和、步湧人恭喜了!12號線北延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啦!
    重點說說與沙井有關的幾條地鐵線,  蠔鄉、沙三、共和、步湧的人身價要暴漲啦!  它是聯繫松崗、沙井等片區的軌道幹線,並通過在建的12號線與蛇口、南山、寶安、機場東樞紐、福永、沙井、大空港等片區聯繫。
  • 《寶安歷史文化民俗》獲大獎!寶安藏著深圳歷史的「根」
    寶安藏著深圳歷史的「根」寶安,自古為海錯山珍的漁獵之區、膏腴富庶的稻菽之鄉,更是人文薈萃的濱海之域。隨著這座千萬級人口大都市的驟然崛起和「深圳速度」的遠播,越來越多的人們走進這座城市的深處,閱讀她,研究她。近年來,人們開始不相信「深圳是小漁村發展而來」的片面之說,亦不相信「深圳是一塊文化沙漠」的偏激之言。
  • 今天我們來看看寶安沙井在賣的10個村委統建樓農民房小產權房
    今天我們來看看寶安沙井在賣的10個村委統建樓農民房小產權房 1、沙井海岸城旁邊【中泰花園】可落戶,村委籤合同、村委蓋章,6棟花園、燃氣管道、地下停車場 戶型: 兩房兩廳67、70、89平
  • 只為傳承記憶中的味道
    ▲深圳市級非遺項目沙井蠔民生產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沙井蠔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沛忠正在整理蠔豉。 作為「寶安四寶」之一的沙井蠔有著豐富的身世故事和民俗文化。日前,本報記者來到沙井新寶沙水產公司和沙井蠔文化博物館,近距離體驗由一種美食引發的文化傳奇。 勤勞的沙井人為了養蠔,從古至今一直在努力開拓創新。他們不僅掌握了先進的養蠔技術,更深諳大自然的規律,保證了沙井蠔的優越品質。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傳統農業淡出及水域的汙染,沙井蠔生產日漸式微。
  • 沙井釋放強大招商吸引力 18個項目籤下546億元大單
    優質企業齊聚蠔鄉,合瀾海畔商潮湧動。8月2日,「深圳西引力 灣心瞰沙井」——寶安區重大項目與產業空間資源對接會(沙井專場)在轄區中亞矽谷海岸盛大開幕。作為寶安匹配高端資源和優質產業空間的專項對接會,沙井街道強勢出擊,從「西部中心·大灣區核心之城」「智造重鎮·科技創新之城」「魅力蠔鄉·廣府海洋文化之城」「夢幻水鄉·宜居宜業宜遊生態之城」四組關鍵詞著手,全方面展示轄區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強大的產業配套優勢、一流的政務服務優勢,吸納新產業,集聚新動能,助力沙井在新一輪「雙區」建設浪潮中乘風破浪,再出發。
  • 沙井這一張「國務院獎狀」榮譽沉甸甸
    「薄宦遊海鄉,雅聞歸靖蠔。」宋代文學家梅堯臣在《食蠔》中這樣描述,這是我國人工養蠔歷史最早的記載。詩句中的「歸靖蠔」,也就是沙井蠔。明清時期,沙井的養蠔產業更是興盛。民國年間,沙井蠔更是遠銷東南亞。
  • 沙井街道二○二○年 「最美蠔藝人」
    在深圳西部珠江邊上,潮起潮落,孕育了深圳最早的海洋精神,涵養了一代代拼搏、包容、創新的養蠔人。改革開放以來,仍有不少老蠔民堅守沙井蠔業,創新「異地養殖」模式,延續著千年蠔鄉的傳奇故事。2007年,沙井蠔民生產習俗已被深圳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明年,沙井將推動申報沙井蠔民生產習俗省級非遺。
  • 美麗的青春,在寶安這片熱土上綻放!
    青春力量助力戰疫 蠔鄉青年彰顯擔當沙井街道團工委開展紀念「五四」運動主題團日系列活動4月29日,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沙井街道團工委舉辦紀念「五四」運動主題團日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青春注力 戰疫蠔鄉》青年戰疫突擊隊紀錄片發布、「五四
  • 寶安 城市更新「繡花功夫」 煥活古鎮千年文脈
    為此,寶安區堅持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並重,鼓勵「繡花功夫」微改造,創新探索出「連片舊屋村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的實施路徑和「政府規劃統籌+市場主體實施」的模式,既讓城市留住記憶,也為深圳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