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交易和服務平臺,2.13萬億元的交易額在全國範圍內僅次於阿里巴巴。北京時間7月25日晚,貝殼找房正式向美國紐交所遞交IPO招股書。
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這家脫胎於中國最大地產經紀的公司,終於邁出了首發上市的臨門一腳。之前,無論是老對手我愛我家,還是新「冤家」房天下,以及因為收購安居客而間接成為競品的58同城,都先於其上市。
貝殼最新一輪融資在2019年11月,軟銀、騰訊、高瓴、紅杉參與此次D+輪融資,合計超過24億美元。華爾街日報稱,此輪融資對貝殼的估值超過140億美元。
貝殼的IPO估值取決於投資者定價,更取決於其商業模式——它不是一家普通的中介領頭羊,更像是居住領域的網際網路平臺巨頭。
創始人左暉為第一大股東,持股28.9%,馬化騰最看好貝殼
左暉這位爭議頗多的創業者,此前曾坦言,房地產經紀業門檻不高,從業人員往往不受尊重,因此,他發誓:要讓每一個從業的屌絲,擁有屬於自己的職業尊嚴。
問題是,經過近3年的脫胎換骨後,從鏈家轉型為貝殼找房,現在馬上要上市了,鏈家從屌絲企業變得更高大上沒有?員工從屌絲變成金領沒有?左暉自己擁有其他成功企業家所享有的職業尊嚴沒有?
在首次公開募募股前,貝殼集團董事和高管合計持有公司676,432,875股A類普通股,以及885,301,280股B類普通股,佔總股本的51.0%。其中,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左暉持有885,301,280股B類普通股,並代表特定股東持有547,348,915股A類普通股,共佔總股本的46.8%。其中,左暉個人持股佔總股本的28.9%。
公司董事兼執行長彭永東持有110,116,275股A類普通股,佔總股本的3.6%;聯席營運長徐萬剛持有54,272,705股A類普通股,佔總股本的1.8%。
在機構類股東裡,不是軟銀不是高瓴,騰訊以12.3%的持股比例排在第一位,軟銀10.2%、高瓴5.3%緊跟其後。軟銀還是一如既往的重倉地產科技賽道,高瓴則是按照產業網際網路的投資邏輯豪賭賽道頭部。
誰也比不過馬化騰對於左暉的親睞。
據故事硬核報導,2016年兩會期間,馬化騰正在糾結To B戰略之際,他去拜訪了鏈家CEO左暉,了解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樣本:一個線下傳統中介機構不僅沒有被網際網路企業入侵、顛覆,還倒攻線上,成功逆襲,「最終成了老大」。從那之後,騰訊開始接連下注鏈家和貝殼。
2019年3月,貝殼D輪融資啟動,騰訊領投8億美元。在當時,投中網-PropTech研習社就已經了解到騰訊這8億美元其實早在2018年上半年就敲定了。騰訊對於貝殼、鏈家的態度十分堅定,不僅重金投資,甚至還給貝殼找房開通了微信九宮格的重要流量入口。
直至本次招股書出來,我們才看到,騰訊到底給了貝殼些什麼?
據了解,貝殼找房於2018年12月與騰訊籤署業務合作協議,騰訊將向貝殼找房提供廣告資源、市場營銷和雲服務,作為對價,貝殼找房向騰訊發行價值5億美元的D類優先股。
招股書則披露,2018年12月28日,騰訊以現金和實物等價物認購了貝殼找房D類優先股。
隨後的2019年11月29日,騰訊又在貝殼找房D+輪追加了1.14億美元。
招股書披露,在2018年和2019年,貝殼找房分別向騰訊控股預付了約27.45億元和1.46億元的廣告費,累計近30億元,這裡包含部分股份置換。
在這樣的深度捆綁之下,於2019年2月,貝殼找房擠走騰訊另一個親兒子58趕集入駐微信「九宮格」,拿到了一個重要的流量入口。
賺得多虧得也多,持續虧損能否轉正
招股書數據顯示, 2020年第一季度總淨營收為71.20億元人民幣(約合10.06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人民幣81.60億元人民幣。
其中,二手房交易服務營收為33.75億元人民幣(約合4.77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60.19億元人民幣;新房交易服務營收為34.53億元人民幣(約合4.88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19.65億元人民幣;新型和其他服務營收為2.92億元人民幣(約合4120萬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1.76億元人民幣。
過去三年,公司的淨虧損分別是5.38億元、4.28億、21.8億元。由於尚處於平臺建設期,貝殼集團對於人力投入成本較高,因此尚未盈利。這也與貝殼轉型平臺,加大投入獲取市場有關。
投入的效果也很明顯,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貝殼平臺上有超過42000個門店和456000名代理商,而截至去年同期,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4000個和250000名,幾近翻倍。
貝殼有底氣用虧損來換取規模,背後是強大的資本能力。
極強的融資能力讓貝殼找房囊括了市面上大多數頂級投資機構與騰訊這樣的資源「深口袋」,因而,即使業務虧損,貝殼集團並不缺錢,2017-2019年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82億元、128億元和319億元。
如今的貝殼集團,旗下擁有45.6萬中介員工,在全國擁有4.2萬家門店,入駐了103個城市。
貝殼創始人、董事長左暉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提到:「我們是一個18年(鏈家)和2年(貝殼)組織的結合體,多年來我們深深意識到,房地產服務業作為一個『前工業化』的行業,卻有著大量的機會和空間被網際網路和大數據進行深度重構。」
他坦言,房產經紀行業長期缺乏基本的規範和標準,基礎設施完全不具備,從業人員行為不規範且大量流失,消費者怨聲載道。而他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最困難的就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往往帶來的不是收益的增長而是下降,當然這種下降是階段性的,過了這個階段自然會進入長期增長的通道,但是就是這個下降的階段使得組織面對大量的考驗,也就是「無產出期」。
「我們不僅僅對企業短期財務表現有信心,我們更關注長期能力的培養和建設,哪怕這些能力得到財務的回報很漫長,我們甚至對越困難和越漫長的回報越有興趣。」左暉說。
970億元估值背後投訴不斷:「拖欠押金」、「管理混亂」
如今雖然駕馭著估值970億元的獨角獸,但消費者投訴依然是貝殼找房面臨的棘手問題。房子成交後發現有問題,貝殼找房往往開始推卸責任,甩鍋踢球,類似的投訴案例比比皆是。
在21聚投訴上,多名用戶投訴貝殼找房惡意洩露個人信息、虛假房源、欺詐消費者、服務爭議等等。
而在新浪黑貓投訴上,貝殼找房的投訴量為59個。
用戶投訴稱,「2月4日退租貝殼找房以疫情影響不能按時到崗為由違規拖欠押金。」
一名用戶匿名投訴貝殼找房,要求「疫情後儘快維修、免除租金、道歉、賠償。」除了房屋質量問題急需維修,他還稱,「該託管房權責極度混亂,首先是鏈家中介帶領看房籤約告知為自如公寓,後發現籤約方為上海生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房租支付又是通過貝殼找房,所以該房屋管理極度混亂,完全找不到直接負責企業。」
還有用戶投訴「貝殼找房app數據造假虛假宣傳」,「貝殼找房app,虛假宣傳二手房朝向問題,造成二手房交易之後實際朝向不正確,造成嚴重後果,貝殼找房app推卸責任不承擔自己虛假宣傳造成的後果。」溝通過程中,貝殼找房「號稱交易完成就鎖了的後臺數據都改了」,「又是貝殼內部處理,算了沒意義,他們根本不承認數據造假,損害消費者利益,他們還是一句話自己找律師。」
除了這些公開的投訴帖,貝殼找房還曾捲入了甲醛超標聯合投訴。其客服彼時回應,火災隱患和甲醛問題,都不在他們的預審範圍內,他們只是平臺方,可以與出租人協調解決問題,但具體責任可能仍需由出租人承擔。
對於貝殼來說,為了成交量而傷害客戶、拖累口碑,長遠來看並不是好事。
資料整理自:騰訊科技、燃財經、和訊網、公司研究室等